這是一種心理精神疾病/取向,影響多達15% 或更多的人。人口在一定程度上。
不幸的是,NPD 的診斷和認識不足,因為它的症狀難以識別,除非你經歷過地獄般的痛苦並知道要尋找什麼。
自戀是馬基雅維利人格障礙的“黑暗三聯徵”之一,其中包括精神病態和反社會態。
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從有毒的殘酷惡霸(惡性的浮誇自戀者)到表面上善良和關懷的教堂女操縱者(公開或內向的自戀者)。所有形式的自戀的特徵之一是潛在地缺乏同理心和良心,再加上一種權利感和優越感——通常巧妙地偽裝在向外界展示的具有社會吸引力的面具後面。
當自戀者的面具摘下足夠多的次數時,你會逐漸發現他們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通過任何必要的手段尋求關注,以不斷驗證他們的虛假自我。虛假的自我是他們投射給世界的面具,隱藏著他們不願面對和治癒的內心痛苦和傷害。
自戀者渴望不斷獲得意義,並像替罪羊一樣利用他人來將自己內心的痛苦投射到身上;他們會說或做任何事情來確保他人經常被激怒、傷害、羞辱、貶低、困惑或以其他方式陷入持續不斷的令人費解的虐待循環,而這往往涉及在虐待循環再次開始之前和好如初… 並且再次重演...。
NPD 不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因為其原因是深深地糾纏在一起且無意識的,而自戀者是不認為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問題和痛苦負有任何責任的人。在內心深處,他們認為自己才是生活的受害者。
這一概念的提出始於 20 世紀 30 年代,《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安靜的自戀者」的文章。加州伯克利大學的 PaulWink 進一步提出,自戀者其實應該分為兩種類型:自大暴露狂(Grandiosity-Exhibitonism;也叫顯性自戀)和脆弱敏感型(Vulnerability-Sensitivity;也叫隱性自戀)。
🍃自戀者對 HSP 既愛又恨
自戀者是生來如此、後天如此,還是他們選擇了自己的道路?HSP 第一次見到自戀者時,他們會表現得好像他們是世界上最理解和關心他們的人,但由於自戀者他們從未內化這種行為,所以這並不是他們真正的一部分,他們很快就會繼續濫用HSP,因為在內心深處,他們嫉妒和憎恨他們最近“鏡像”的相同行為。
自戀者在 HSP 中看到的是一個想要信任的人,很容易被操縱(因為他們總是單純信任),很容易被利用,並且在受到委屈時表現出他們的受傷。
自戀者看到(HSP)能夠洞悉他人行為的原因,並且具有自我意識和內省能力。與其他人相比,如果出現問題,他們更容易被迫責怪自己,因為他們很容易感到羞恥或尷尬,HSP不太可能攻擊自戀者(至少一開始是這樣),通常他們渴望愛和接受。
HSP 在自戀者身上看到的是一個看起來很堅強並且能夠控制事物的人;起初,當自戀者用愛轟炸他們以吸引他們建立關係時,這可能會讓 HSP 感到安全和被認可。
因為自戀者在試圖說服 HSP 做出承諾時通常非常激進,他們向 HSP 做出各種在當時聽起來很棒的承諾。很快,HSP 愛上了找自戀者(找碴警察/貶抑批判者),這場地獄般的比賽就此誕生。
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 Craig Malkin 指出,所有的自戀者身上都會表現出三個特點,他將其稱為「3個 E」。
1. 充分利用(exploitation):
自戀者會做一切讓自己感覺到「我很特別」的事情。為此,他們會不計後果地利用周遭的資源和人。因此,他們通常也都很會操控他人,只是兩者使用的策略可能有一些差別。Malkin 認為,越是對追求「我很特別」這件事上癮的人,自戀程度就越高。
2. 特權感(entitlement):
他們都相信自己是高人一等的。顯性自戀會明顯地表現出來,而隱性自戀雖不會如此直白,但卻會在行為和言語中體現出一種莫名的「別人/這個世界都欠我」或是「我脆弱所以理應被呵護」的感覺。當自己的特權感受到威脅時,他們會表現出極強的敵意和攻擊性。
3. 共情匱乏(empathy impairments):
自戀者並不真的關心他人。如果他們表現出共情,多半是為了營造自己的人設,或者事件本身也與自己的利益掛鉤。自戀者本質上是冷漠而自私的。在人際交往和親密關係中,他們只想談論自己的事,只關心自己的煩惱和利益。當話題與自己無關時,他們通常會表現得很敷衍,希望主題盡快回到自己身上。
除了兩種自戀者的一些共性,自大型自戀和脆弱型自戀者在更多方面是很不一樣的。
顯性自戀的低宜人性主要體現在他們在人際中自大、膨脹的態度,他們喜歡主動發起攻擊,貶低或輕視他人,而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
但,與隱性自戀的低宜人性最相關的因素,是他們對世界和他人的不信任。由於他們的低調和內向,這類自戀者不僅很少顯得自大,甚至可能看起來是謙遜的。而隱性自戀者在人際中的攻擊性則主要表現在他們極高的防備心。
由於他們極其敏感,並傾向於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他們很容易認為別人在攻擊、針對自己,然後立刻對此作出回應,比如對他人進行反擊。這種對他人動機的曲解和妖魔化,是隱性自戀者身上常見的一種敵意歸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雖然都對外界的聲音和評價敏感,但低自尊和高敏感人群在面對責備、傷害或挫敗時,更多的是感受到傷心和喪氣,並傾向於向內歸因(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而隱性自戀者卻會感到憤怒和怨恨。他們完全無法接受他人說自己任何不好,且傾向於外歸因(認為都是別人或環境的問題)。隱性自戀者抱有一種「世界對我不公平」、「我應該被更好地對待」的執念。
真正的內向者享受內在狀態,真心的喜歡獨處。而隱性自戀者更像是一種「偽內向」,因為他們其實非常渴望關注,也並不能從獨處中獲得快樂。隱性自戀者最大的痛苦,在於他們身上那些顯性自戀者所沒有的脆弱、糾結和矛盾。
隱性自戀者並不像顯性自戀者那樣容易辨識,所以往往越是親近的人,才越能感受到他們身上冷漠、自私、敏感和充滿攻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隱性自戀者自身的敏感、脆弱,以及無法信任他人的特點,也會給他們自己帶來痛苦。
隱秘自戀者的神經質人格,使得他們的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他們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緒化,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負面情緒」——焦慮、擔憂、害怕、挫敗⋯⋯都是他們的日常體驗。
這些隱秘的自戀者真的更容易被診斷出焦慮症、抑鬱症等和情緒有關的心理疾病。
可以追溯到童年。從研究結果上來看,只有隱性自戀與童年虐待和負面教養模式呈現出了顯著的相關關係。
隱性自戀的形成,被認為與父母的完美主義和不穩定的教養模式有關。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父母對他們有極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待。當達到標準時,父母會將他們「捧到天上去」
而當他們未能滿足父母的要求時,就立刻會被貶低得一文不值——「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之下,隱性自戀者身上往往的確存在著一些比較出眾的、能夠為之驕傲的地方。但同時,他們並沒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們的經歷告訴他們,「缺點」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優點」有存在的價值。
隱性自戀者的攻擊性更多的源於對世界的不信任。當隱性自戀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他們不是在為自己爭取利益,而是在「保護」自己。即使他們對他人的惡意揣測大都是錯誤的,但他們依然會如此回應。而這正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一直在避免回到過去熟悉的人際模式中 ——生怕自己哪一點沒有做好,就被質疑、被否定、被攻擊的日常。
在於,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的情況下,依然喜歡自己,接納自己。而不是靠著沒有依據的、空洞的「我很特別」、「我很厲害」來支撐自己。
自尊和自信的來源不是優越感,也不是關於自身完美的幻覺,
而是從內心肯定自我的價值。
當你真正能夠面對並接受,你像每個人一樣,有閃閃發光的優點,也有不那麼討喜的缺點,是這些特質共同組成了你。缺點沒有讓你顯得更虛弱,也不會讓你成為一個不再值得被愛的人。能如此想,或許才是真正的喜歡自己。
非常有同理心的高敏感人(HSP)遇到能量吸食者自戀型人格NPD時,與生俱來的高同理心會驅使他們本能的傾向於去拯救,直到身體中的能量一點點被消磨吸食、乾涸為止,甚至陷入憂鬱的深淵。要果斷及時的轉身和抽身而退。
NPD者往往具有情緒攻擊性和否定性,且難以真正關注他人的需求。設定界限 -HSP需謹慎設置情感和心理的界限,並對自身感受保持警覺,及時察覺與NPD的互動中是否出現消耗和心理壓力。
天生善良的HSP很容易成為NPD的獵物,因為NPD屬於空心人,他們無法自我提供養,因此需要用控制的手段從其他人身上吸取能量和利用價值,而高敏感且高共情的HSP擅長洞察他人的需求,因此兩種人格就像磁鐵的兩極一樣,極易相互吸引。
保護自我 -在與NPD的關係中,HSP應優先考慮自尊和自我保護,必要時可以考慮結束或遠離這段關係以保護自己。
.......................................
HSP(高度敏感者)可以透過以下幾種方式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設定界限:學會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界限,避免過度承擔他人的情緒和責任。
自我反思:定期進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情感狀態,識別哪些情況會讓自己感到不安或受傷。
建立支持系統:與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朋友或家人建立良好關係,分享自己的感受,獲得情感支持。
練習放鬆技巧:學習冥想、深呼吸或瑜伽等放鬆技巧,幫助自己在壓力大時保持冷靜。
尋求專業幫助:如有需要,可以考慮尋求心理諮詢或治療,專業人士可以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
增強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敏感特質,並接受這一特質,將其視為優勢而非缺陷。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都有助於提高抵抗壓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