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葉》- 日常的邊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百葉》中的六位表演者,與台北藝術中心的座位的「互動」,像是百葉窗的構成方式。攝影/陳藝堂

《百葉》中的六位表演者,與台北藝術中心的座位的「互動」,像是百葉窗的構成方式。攝影/陳藝堂

2023台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百葉》視為一種思考如何創作的創作。以光線和空間(百葉窗的空間具像的抽象化)為索引,並非「再現」,而是劇場場所的揭露,逐一測量場所:空間深度、建築材質,外加表演者間的默契與即興方式與其互動。以上都以理解的拼裝式概念創作方式,乃至於不可得知的現場的氣氛,ㄧ切看來沒什麼問題。


對於《百葉》的(一點點)困惑會在於美術館式的遊走與劇場固定座位的矛盾之下,與劇場人感的表演,以及包含人表演的敘事必須擁有的時間長度,但如果我們對這齣劇又加更加極限來說,那麼「何須有人」?想像北藝中心大劇院藍盒子像鬼屋一樣,設備與光線等兀自運作,如此寂寥的與「人感」的互斥狀態。但問題又並非是「無人劇場」的問題(註1)。


如同理解導演前作《超級市場》的「物質荒漠」,如此帶有對現實的資本物質世界不斷堆積到崩壞的荒謬傷感(註2)。就像《百葉》末段劇場吊燈的機械效果帶來的舞台深度立體與景深運作的種種奇觀,同時也在此表演的某小段落,劇場吊燈頂上的投射燈亮起,在某一刻看到吊燈架上的灰塵,瞬時讓人想像燈架上佈滿了各種人為垃圾,如海灘的生鏽鐵絲網勾住許多的垃圾那樣。

百葉窗具像的抽象化,與表演者間的默契與空間即興互動方式。攝影/陳藝堂

百葉窗具像的抽象化,與表演者間的默契與空間即興互動方式。攝影/陳藝堂

我所在意的低限,理解日常的邊界與劇場性(藝術創作) 的「低限」反美學的美學,在強調必須具備某種讓人震驚的「創作」,看似「隨便」且日常的反形式化(註3),於是《百葉》中的那些「人感」顯得刻意,因為更令人傷感的其實會是那平白無奇、周而復始的不經意日常。


什麼是「自然」?如何談自由的限度?那關乎我與其他人的倫常道德(關係)嗎?自己身為創作者的概念有時會抗拒某種心情式、感性式的靈感發想,抑或是欣賞作品觀者強加某些時刻的「共鳴」,例如光線噴霧的氤氳,太過浪漫的想像。於是,我想強調的是某種普遍性,更加無情地考察我們認知的物。如果不確定其他人感受到是甚麼,就放入括弧(胡賽爾的現象學)。我們(人跟人)之間所能確定的只是,我們查覺到,感受到物的意識,但我們無法確定我們查覺到是一樣的東西,於是物(建築)就是那樣,那樣,沒有任何形容,沒有任何的情感,或者所謂時間之類的。



(註1)
通常談無人劇場往往是技術性與形式化,而這裡所以稱之「無人」甚至無時間的寂寥正是拒絕這種形式化的方式。


(註2)
在《百葉》某段利用全敞舞台深度的各種現成物與表演者之間的互動,對觀者而言有點像是導演前作《超級市場》利用物質世界的表演繪畫,呈現空間深度與平面之間的幻覺,另外如此即興的物件實驗,ㄧ直想到日本藝術家田中功起(有興趣請自行搜尋)


(註3)
對於低限的詞語概念的思考,其實是參考之前寫的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0/01/hotel-by-river.html

avatar-img
26會員
7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拉特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電影藉由回溯前兩段結構的回憶敘事線的「自白」,在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之後充滿罪惡感的贖罪與告解。更明顯的是藉由鏡頭切換外遇女朋友裸體跨坐在奧本海默被審訊的超現實轉場,並恍若暗示整個審訊過程是對於研發核武科學家的精神分析式懺悔。
《惠子不能輸》影像刻意保持懷舊顆粒雜訊與泛黃色調,甚至片中穿插的街景還殘留過往的時代痕跡,與片尾強調著時間與地景:「歷程」的意義,無非反映著當代社會各種輕輕掠過的「表面」,而那種可能無人重視、乏人問津的默默耕耘,如同電影英文片名:微小又緩慢的堅持有什麼意義? 劇
稚氣少年之愛,像是尋求兒時無性別的「幻夢樂土」。那個始終無法達成的幻夢指的是,在標準雙親家庭的穩固社會基礎建立之下的無法撼動的社會現實,片中藉由單親家庭的裂縫,開展後續諸多的懷疑與猜想,同時也像是導演又重拾《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對於「無親家庭」,乃至於個人自由與日本集體關係的思考。
面對社會現實的沉重,只要點到為止(並要也深知揭弊的功能性與大快人心的有時只是一時激情的爽感),同時巧妙地安排女警在查訪案情二次回訪死者曾經到過的地方,同時在記憶中迴溯想像著那些看不見的線索。
指揮家身體面臨的「存有」,一者是指揮家「站在」交響樂隊前面,再者是指揮作為經典古典音樂的「自我」表達,「站在」觀眾前面。而這兩者要表現的是什麼?這是《塔爾》部署在音樂材料的本質與符號隱喻(政治性)之間的關係。
《未來犯罪》更大的企圖是關於未來的犯罪:身體的入侵,實際上是藉由一個解剖機器裝置。同時標誌著未來的性快感(以往男女性器交合已經落伍),利用解剖的增生器官切除移植來產生官移植的視覺性和被侵犯的快感之間,探討關於「美的詮釋」。
電影藉由回溯前兩段結構的回憶敘事線的「自白」,在奧本海默研發原子彈之後充滿罪惡感的贖罪與告解。更明顯的是藉由鏡頭切換外遇女朋友裸體跨坐在奧本海默被審訊的超現實轉場,並恍若暗示整個審訊過程是對於研發核武科學家的精神分析式懺悔。
《惠子不能輸》影像刻意保持懷舊顆粒雜訊與泛黃色調,甚至片中穿插的街景還殘留過往的時代痕跡,與片尾強調著時間與地景:「歷程」的意義,無非反映著當代社會各種輕輕掠過的「表面」,而那種可能無人重視、乏人問津的默默耕耘,如同電影英文片名:微小又緩慢的堅持有什麼意義? 劇
稚氣少年之愛,像是尋求兒時無性別的「幻夢樂土」。那個始終無法達成的幻夢指的是,在標準雙親家庭的穩固社會基礎建立之下的無法撼動的社會現實,片中藉由單親家庭的裂縫,開展後續諸多的懷疑與猜想,同時也像是導演又重拾《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對於「無親家庭」,乃至於個人自由與日本集體關係的思考。
面對社會現實的沉重,只要點到為止(並要也深知揭弊的功能性與大快人心的有時只是一時激情的爽感),同時巧妙地安排女警在查訪案情二次回訪死者曾經到過的地方,同時在記憶中迴溯想像著那些看不見的線索。
指揮家身體面臨的「存有」,一者是指揮家「站在」交響樂隊前面,再者是指揮作為經典古典音樂的「自我」表達,「站在」觀眾前面。而這兩者要表現的是什麼?這是《塔爾》部署在音樂材料的本質與符號隱喻(政治性)之間的關係。
《未來犯罪》更大的企圖是關於未來的犯罪:身體的入侵,實際上是藉由一個解剖機器裝置。同時標誌著未來的性快感(以往男女性器交合已經落伍),利用解剖的增生器官切除移植來產生官移植的視覺性和被侵犯的快感之間,探討關於「美的詮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2023北美雙年展看得入迷的作品 藝術家使用劇場燈光道具 轉化成雕塑裝置,用燈光無聲演出 取消了觀眾與表演者的存在 叩問表演者/觀者之間的關係 兩者的缺席,讓參與空間的人都能是任何角色 燈光可以打在任何人身上,使任何參與者成為表演者 我們也可以作為一名旁觀者,靜觀這場燈光秀 想到Xa
Thumbnail
人生的舞台上,很多時候可能是原本素昧平生的人與我們締造了奇妙又緊密的關係,以一種他人看似有些不合理或奇異的方式維繫著,在我們獨有的世界裡築起一座只有彼此能懂的城牆。 小川洋子的新作《睡在掌心的舞台》總共有八個篇章,分別圍繞舞台及戲劇而展開的八段特殊關係。 虛假交錯的劇情參雜著真實的情
Thumbnail
《這不是個大使館》是一部充滿實驗與衝撞感的作品。表演者在舞台上揭露自身立場,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大膽挑戰現實,台灣因而在短短兩小時的劇場時空裡頭被歡迎、被承認、被視作一個真正的國家。這也或許是所謂「藝術自由」的實踐,在藝術發生的場域裡頭,思想、言語、表達得以毫無邊際,不受任何限制的束縛。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在這裡速寫的時候,剛好廣場上許多的人在做排練,還有人在旁邊觀察。 當廣場上充滿了表演的熱情,整個空氣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人群中穿梭著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或是正在表演者,或是在旁邊觀看者,彷彿每一個人都被這份活力所吸引,彷彿與這個瞬間融為一體。 在廣場上,每個表演者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有的人在展示
Thumbnail
  本系列為林奕華導演談論與分析舞台設計師恩・瓦斯維費爾德(Jan Versweyveld)設計的九個舞台空間,對應的戲劇與空間分別為:《羅馬悲劇》民主的空間、《源泉》建築的空間、《納粹狂魔》大時代的空間、《安東尼奧尼計畫》電影的空間、《橋頭遠眺》赤裸的空間、《呼喊與細雨》彌留的空間、《戰爭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臺北雙年展的「小世界」是一場讓人深思的藝術之旅,除了聚焦於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還描繪了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覺,藝術家運用了「微觀」和「封閉生態圈的創造邏輯」兩大手法,展覽中的作品令人感觸良多。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2023北美雙年展看得入迷的作品 藝術家使用劇場燈光道具 轉化成雕塑裝置,用燈光無聲演出 取消了觀眾與表演者的存在 叩問表演者/觀者之間的關係 兩者的缺席,讓參與空間的人都能是任何角色 燈光可以打在任何人身上,使任何參與者成為表演者 我們也可以作為一名旁觀者,靜觀這場燈光秀 想到Xa
Thumbnail
人生的舞台上,很多時候可能是原本素昧平生的人與我們締造了奇妙又緊密的關係,以一種他人看似有些不合理或奇異的方式維繫著,在我們獨有的世界裡築起一座只有彼此能懂的城牆。 小川洋子的新作《睡在掌心的舞台》總共有八個篇章,分別圍繞舞台及戲劇而展開的八段特殊關係。 虛假交錯的劇情參雜著真實的情
Thumbnail
《這不是個大使館》是一部充滿實驗與衝撞感的作品。表演者在舞台上揭露自身立場,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大膽挑戰現實,台灣因而在短短兩小時的劇場時空裡頭被歡迎、被承認、被視作一個真正的國家。這也或許是所謂「藝術自由」的實踐,在藝術發生的場域裡頭,思想、言語、表達得以毫無邊際,不受任何限制的束縛。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在這裡速寫的時候,剛好廣場上許多的人在做排練,還有人在旁邊觀察。 當廣場上充滿了表演的熱情,整個空氣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人群中穿梭著各式各樣的人,他們或是正在表演者,或是在旁邊觀看者,彷彿每一個人都被這份活力所吸引,彷彿與這個瞬間融為一體。 在廣場上,每個表演者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有的人在展示
Thumbnail
  本系列為林奕華導演談論與分析舞台設計師恩・瓦斯維費爾德(Jan Versweyveld)設計的九個舞台空間,對應的戲劇與空間分別為:《羅馬悲劇》民主的空間、《源泉》建築的空間、《納粹狂魔》大時代的空間、《安東尼奧尼計畫》電影的空間、《橋頭遠眺》赤裸的空間、《呼喊與細雨》彌留的空間、《戰爭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臺北雙年展的「小世界」是一場讓人深思的藝術之旅,除了聚焦於不同世界文化的差異,還描繪了一種類似「小確幸」的感覺,藝術家運用了「微觀」和「封閉生態圈的創造邏輯」兩大手法,展覽中的作品令人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