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GT:跨界玩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開場我就笑了十分鐘,完全就是《跑車浪漫旅》的大銀幕廣告啊,如果依據《電影法施行細則》應該在本電影正片前都不能放廣、預告才對(誤)。

但是賽車在賽道上的競速、引擎的聲浪、賽車手之間的纏鬥,在電影院中是絕對值回票價的體驗,除非能花高價與花時間親自到現場看一場比賽,或甚至是高價打造一個遊戲、模擬空間,或者你就是賽車手。

整件事就是個「現實比電影還扯」的絕佳範例之一,如果以前有人跟你說「有個玩家打電動打到成為真的賽車手」,你一定覺得他在唬爛,甚至前陣子的《叱吒風雲》可能都還有人在笑就是個電玩宅的幻想故事,日本的《極速甩尾》或許也會被人說「日本嘛,不意外」,但這些都是由真實故事引發靈感拍出的電影,但是當真的找了原版故事主角來參一腳認真地拍出一部電影,這就成為了更廣為人知的傳說。另一方面或許也展現出好萊塢作為電影界龍頭的實力。


【以下涉及劇情,請斟酌閱讀】


電影劇情的每個環節都很好預測,畢竟知道主角楊.馬登伯勒最後就是成為真的職業賽車手並站上頒獎台;而前面也想必會有一段從電競玩家成為真實車手的過程;因為一般人都覺得這種事情難以置信,所以不意外地也會與家裡有衝突;為了增加電影的戲劇性,想來也會安插一場事故之類的轉折點。橋段都想像得到,但整體的連接還蠻順暢,不會太突兀的好像主角第一次坐上賽車就可以突破各種物理限制,順風順水得馬上就有超級執照、在場上狂電對手之類過度神化主角本人的事情。

前陣子才看過一部影片在介紹一級方程式賽車手與一般人在體能上的差異,雖然《GT:跨界玩家》中的賽車手也許體能強度並沒有F1車手來的高,但職業賽車手的體能已經可以海放許多頂多平日上上健身房的普通人,更何況是一般印象中整天待在螢幕前的電競選手。所以光電影中有描述這些選手的訓練過程,對我來說就有及格分了。

而電影中最大的轉折點:車禍,雖然每個賽車手的成長過程應該或多或少都遭遇過,也不出所料賽車電影一定會放入這樣的橋段,但看到除了主角受傷以外還意外造成觀眾死亡,這就讓人相當震撼了。賽車這種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的運動,當車手坐上車發動引擎,甚至是簽下合約的那一刻,也就等於簽下了生死狀,比賽時發生的各種意外造成自己或其他車手死亡,或多或少都是大家一開始就知道的風險,但這種意外造成觀眾死亡又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事情,觀眾沒有簽所謂的生死狀,他們在理應完善的防護措施保護之下,但卻因為你的因素造成他的死亡,這對車手的心理打擊可能更大。更讓人驚訝的是,這還是真實事件。楊.馬登伯勒在 2015 年的一場比賽中真的因為在北環跑道被風吹翻車體衝出跑道,而這起意外中數名觀眾受傷,一名死亡。

能把這起意外在楊自己本人參與拍攝的情況下放進電影中,大概也表示他已經從這個可怕的意外中走出來,並且認真面對這件事情,也象徵對死者的一個紀念。我也蠻喜歡教練帶楊重回案發現場然後陪他重新完賽的橋段,那段劇情中教練也說明了他當年退出車壇的原因,這讓我想起《第一神拳》中,前輩鷹村對主角一步說過的話:「(鷹村在地上用腳劃出一道溝)你打得很好,但就到這條線為止了,跨過這條線是完全不同的,屬於野獸的世界。」也許教練當年是個強者,可能將會是他那個世代最強的車手,但他終究跨不過那條溝-那條分隔頂尖強者與一般好手的鴻溝。

忘了是在哪部電影還作品看到的,有一段話大意是:「如果你一直跟著別人的路線走,怎麼超得了車呢?」在《GT:跨界玩家》片中看到楊決定不照遊戲內程式所給出的輔助線,或是在最後比賽時決定不照所謂的「最佳路線」跑,而決定跑出自己的路線,我就想起了這段話。每個賽道都有一個理論上會最符合環境的路線,但實際上他會隨著各種情況而有變化,甚至隨著對手也會有不同,而最單純的,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面跑,你就只會一直被擋在他身後而已,不做出改變,不突破既有框架,是超越不了其他人,凸顯不了自己的。也許就像遊戲中嘗試時可能會翻車,但如果連這點風險都不想冒,在賽車這種不斷挑戰並突破人類極限的比賽中,還是早點退休,早點睡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yone Wang的沙龍
21會員
358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Dyone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2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Thumbnail
2025/01/22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Thumbnail
2024/10/17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2024/10/17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2024/10/16
《黑白大廚》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輸出的實力,透過百位廚師的對抗,展現料理創意與技藝,並以韓式飲食文化為核心吸引觀眾。節目透過巧妙設計的階級感與賽制,讓觀眾深感緊張刺激,同時推廣韓國美食。評審白種元與安成宰的對比,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兩位評審對料理的不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韓國對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Thumbnail
2024/10/16
《黑白大廚》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輸出的實力,透過百位廚師的對抗,展現料理創意與技藝,並以韓式飲食文化為核心吸引觀眾。節目透過巧妙設計的階級感與賽制,讓觀眾深感緊張刺激,同時推廣韓國美食。評審白種元與安成宰的對比,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兩位評審對料理的不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韓國對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賽道狂人》不僅是一部賽車電影,更是探討了福特汽車如何在競爭中重塑品牌形象的商業故事。在1960年代,福特為了拯救品牌形象,決定進軍賽車界,面對法拉利的挑戰。這部影片讓我們反思大公司在商業目標與員工福祉之間的平衡。真正的企業應該尊重員工,才能持續取得成功。
Thumbnail
《賽道狂人》不僅是一部賽車電影,更是探討了福特汽車如何在競爭中重塑品牌形象的商業故事。在1960年代,福特為了拯救品牌形象,決定進軍賽車界,面對法拉利的挑戰。這部影片讓我們反思大公司在商業目標與員工福祉之間的平衡。真正的企業應該尊重員工,才能持續取得成功。
Thumbnail
《GT:跨界玩家》電影則改編自年輕賽車手揚馬登伯勒 (Jann Mardenborough) 的真實故事,必須說,看完電影後,我這個手殘黨還真的是差點拿出魔法小卡把《跑車浪漫旅》給刷下去了。 ✍️EP.1【熱門IP的舒適呈現】 ✍️EP.2【雨夜與白晝】 ✍️EP.3【零散與紊亂】
Thumbnail
《GT:跨界玩家》電影則改編自年輕賽車手揚馬登伯勒 (Jann Mardenborough) 的真實故事,必須說,看完電影後,我這個手殘黨還真的是差點拿出魔法小卡把《跑車浪漫旅》給刷下去了。 ✍️EP.1【熱門IP的舒適呈現】 ✍️EP.2【雨夜與白晝】 ✍️EP.3【零散與紊亂】
Thumbnail
平時絕對沒有這樣想的時間與空間。很多的事填滿了我的時間讓我沒有餘裕想到死亡。感覺我是無限的。但這種傲慢在騎車的時候完全潰擊。
Thumbnail
平時絕對沒有這樣想的時間與空間。很多的事填滿了我的時間讓我沒有餘裕想到死亡。感覺我是無限的。但這種傲慢在騎車的時候完全潰擊。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全身專業配備的單車騎士被穿拖鞋的慘電的故事......
Thumbnail
這是一個全身專業配備的單車騎士被穿拖鞋的慘電的故事......
Thumbnail
《真實公路電影》是2016年俄羅斯的紀錄片電影,以真實的俄羅斯公路上發生的交通意外為主軸用行車紀錄器給保留下來,除了雪地打滑、飛來橫禍外,竟然還有遭遇森林大火的火海公路、坦克衝進洗車場保養、斧頭、槍戰一切有如電影動作片,歡迎來到俄羅斯公路,祝您旅途愉快。
Thumbnail
《真實公路電影》是2016年俄羅斯的紀錄片電影,以真實的俄羅斯公路上發生的交通意外為主軸用行車紀錄器給保留下來,除了雪地打滑、飛來橫禍外,竟然還有遭遇森林大火的火海公路、坦克衝進洗車場保養、斧頭、槍戰一切有如電影動作片,歡迎來到俄羅斯公路,祝您旅途愉快。
Thumbnail
《賽道狂人》是一部以賽車為題材的電影,卻告訴我們,所有從「賽車」而來的那些速度與激情,都關於一個小小的秘密,即是在執掌方向盤的那個人,他如何傾聽一部車的心跳的漏了一拍、如何緩解車過份緊繃的肌肉,他對車做出調教與安撫,直到車子轉出整個華麗的世界。
Thumbnail
《賽道狂人》是一部以賽車為題材的電影,卻告訴我們,所有從「賽車」而來的那些速度與激情,都關於一個小小的秘密,即是在執掌方向盤的那個人,他如何傾聽一部車的心跳的漏了一拍、如何緩解車過份緊繃的肌肉,他對車做出調教與安撫,直到車子轉出整個華麗的世界。
Thumbnail
有些人討厭MotoGP的賽道邊界規則,但要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則,我們需要來研究這幾年的比賽安全性。
Thumbnail
有些人討厭MotoGP的賽道邊界規則,但要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規則,我們需要來研究這幾年的比賽安全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