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紀錄-三十六萬遍感恩的奇蹟

2023/10/06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從農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連結與生命哲學的探索。」

這是我思考從農之路時內心中最深的想法,而在本書中,在作者村上貴仁娓娓道來從農歷程及人生故事中,「感恩農法」便是作者在經歷初入務農中理想與現實差距的低潮、四歲兒子的突然猝死及妻子得了難治之症的生命經歷裡所逐漸凝聚而成的農法及生命哲學觀。

作者並非出生於務農家庭,原先從事游泳教練工作,然而在對孩子們泳訓為達成紀錄的壓力下成了魔鬼教練,與他當初想帶給孩子體驗運動樂趣的初衷不同,內心思考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經過百般思考下,他認為農業是生產食物給世人對世界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再也沒有其他工作比農業對人類更為重要,於是在二十六歲左右,秉持著想要栽種美味蔬菜帶給許多人幸福的信念,作者回到妻子的娘家-北海道洞爺地區開始了從農之路。

然而到了洞爺,一切的現實都與他所想像的狀態有所差距,作者一心想成為帶給世人幸福的農夫,為了確認從事被人需要工作是否能帶來成就感,到了當地加工廠看到自己栽種的萵苣先是被去掉菜心,接著送到作業線經過)反覆沖洗、漂白、加防腐劑在脫水後被送到了超商及餐廳製作成三明治及沙拉,他愕然的問道:「那些萵苣,還有萵苣的味道麼?」

現代化的食物加工產業鏈下,為了讓蔬菜送到市場,在消費者眼前必須呈現漂亮的,不可有一絲瑕疵,因此在層層的保存及加工下,喪失了天然風味而徒有蔬菜的形體,在麥可·波倫-雜食者的兩難一書中,亦深入地闡述關於本書作者從農中面對自己努力栽種的農作物,內心所產生的複雜情感,甚至在工廠中看到,作業員利用藥物將乾枯的萵苣恢復成青翠的模樣。現代化的今日,農業社會轉變到現在工商業的的社會,大量的人口往都市聚集,都市人又或是連帶的現代的鄉村人,飲食皆仰賴者物流批發到各地超市經過層層包裝加工的食物,產地與餐桌的距離遠的讓人們喪失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記憶。

由此作者抱持著帶給人幸福的使命感也在進入農村的磨合中漸漸被消磨掉,一則為栽種理念或工作方法世代的差異,而越發意志消沉,身心都陷入憂鬱無力中,自1997年回到農場後的九年,一直處於這種意志消沉的狀態,甚至計畫著要離開洞爺,然而就在這當口,作者的兒子-大地,在四歲毫無疾病及外力的情況下驟然離世,2005年兒子的離開雖然帶來心理上的煎熬與痛苦,卻也為作者生命中鬱積的負能量創造了一個出口,而「感恩農法」也由此而生。

大地是個靈性感應非常強烈的孩子,可以看到一般人無法看到的靈魂形體,而在他即將離世前,彷彿也預知自己即將結束了這短暫的人生旅程,有序的向朋友道別以及留下能令父母懷念的圖畫,對作者而言,雖然大地離開了,卻也默默地在引導他度過接踵而來生命中的各種困境。因為大地的離開,以及成長中頻繁的遭遇身邊朋友親人的離世,作者開始思考「生命究竟為何?」死亡彷彿伴隨在作者身邊,進而引發他思索這也許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吧…而他所得出的答案是成為對他人有幫助的人,伴隨著彷彿兒子在耳邊的呼喚引導,要向人傳播生命的領悟在他心中種下了根。

在大地離開後的三年,2008年作者的妻子紗由美罹患了奇怪的疾病導致腹水累積幾乎三十公斤,被醫師宣判隨時都有可能離開。而在大地離開後,紗由美開始研讀靈性相關的書籍,練習冥想靜坐,面對自身生命即將消逝,卻感覺大地仍陪伴在身邊,絲毫不畏懼死亡,甚至認為是兒子的生命教她認識許多事情,必須要好好的運用此刻的生命,在作者心中,生命隨時都有可能消逝,因此隨時都做好了離世的準備,就算明天就離開也沒關係,然而心中只存在死的決心,而無生的決心,在妻子面對疾病的態度上體悟到雖然知道隨時都有可能會死去,但仍盡力的活著希望能成為他人的助力。儘管抱持著積極的態度,在大地忌日前一天,紗由美身體快撐不住之際,心中抱持著放下一切,如其所是的態度下,腹水竟開始排出了。

也許一直努力過頭了,並非全心全意地付出就有辦法解決問題。有時也許需要張開雙臂,將自己的身體投入廣大的宇宙中

作者描述關於妻子這段經歷其實跟之前在閱讀麥克·辛格-臣服實驗中所提到的觀念相同,生命很少以我們希望的方式開展,比起在心裡架構一個替代性現實,用來與現實抗爭,好讓它照你的方式進行,他選擇了捨棄自己的想望,順服宇宙所給的課題,把每個人生境遇都當作宇宙給的練習題,臣服於生命呈現的事物,當一個人敢於鬆開手並相信生命之流時,生命便會以令人驚奇的方式自行展開。

在大地離開的隔年春天,作者藉由生命意義的思索,進而反思農田中各種蟲子的生命,而開始不用農藥、除草劑及殺菌劑等,雖然農地因此變得雜亂無章、雜草叢生,卻感覺到大地生機勃勃著。大地過世後,作者接觸到小林正觀的著作,書中描述了關於「感恩的奇蹟」,只要說2萬5千次感恩,願望就會實現;說上5萬遍就有奇蹟顯現;說上年齡的一萬倍在家人身上就會發現奇蹟。為了不再看到家人的離去,作者買了計數器,在三十六歲開始決心要說出三十六萬遍感恩。在不停地說出感恩的過程中,作者發現,所謂的感恩的奇蹟,並不是妻子會變溫柔、孩子會變懂事、或是丈夫的收入會增加,也不是生活環境會有所改善。雖然生活依舊如常,但我們的感受方式,觀察角度卻已大大改變,當自己心態及看待事物的觀點改變了,身邊所有的生命都會變得更親切,身體也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更有精神。

在農法的實踐上,不僅對著農作物的存在說出感恩,田裡的雜草、昆蟲、微生物等,都成為了感恩的對象,甚至連曳引機也因感恩的心境運作狀況也變得更順利,然而初始因這樣的心境無法使用農藥,肥料的用量減少,收成也減少,農場的經營變得辛苦,面對家人的不理解與困惑。

我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可是,至少我不想殺死眼前的生命,因為那跟大地的生命是一樣的。

作者在失敗中嘗試各種方法,慢慢地農場的蔬菜開始與一般的蔬菜有所區別,雖然被蟲子啃食或是生病的蔬菜很多,但順利成長到收穫期的蔬菜味道滿溢著生命力,甚至可存放的時間更久,而遇到大雨或乾旱時,也只有他們的農場可順利出貨。

感恩農法是一種「生命哲學」,其內涵就是感謝一切生命,珍惜一切生命。將有生命的生物視為同等生命。感謝其存在,共同在這塊大地上繼續生活下去。

在實踐感恩農法當中,作者發現生命當中可以分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生命,正因為萵苣腐爛了,而看見了原本看不見的生命(病原菌、黴菌等微生物),而大地的離開,並非表示大地已經不存在,只是從原本看得見的生命變成看不見得生命罷了。觀察農作物茁壯地生長,就能感覺到如微生物這類看不見的生命寄生於土壤之中。同理,既然感受到大地的生命存在,應該四周到處都有看不見的生命。

兒子大地雖然已死去,從今以後,我會把腳下的大地當作兒子來看待,繼續活下去。

作者歸結出了以下感恩農法的五大原則

  1. 認同生命力
    無論人或植物,沒有一種生物只靠自己的力量存活於世間。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以意志力能控制的部位也相當有限。似乎有某種能量讓我們活著,那就是生命力,正是有眾多地生命力支持,我們才擁有生命力,體認到這一點就是第一個原則。若能認同這項事實,就能越來越尊重和感謝自己以外的生命,繼而找出共存共榮的生活之道。
  2. 感受能量
    不管是人、植物、物質或是場所,全部都有能量,練習試著感受這種能量。能量是無限的,然而人類總是在互相奪取,其實只要連結上無限的能量,無論多少都能分給其他人。只要帶著感恩與喜悅的心情去生活及工作,能量自然就為提升。若能實現這種生活方式,就能與全部生命的幸福感連結。
    能量是往低處流地,自然會往需要的地方去,但因能量是無限地,因此不需要太吝嗇每個人都能歡喜地分享出去,接受的一方就會因收到贈禮而開心,我們的能量又會反過來升高,這就是感恩農法強而有力地循環。
    以往農家種植的方法都會逐漸耗光土壤中的能量,農夫放入百分之百的肥料,在栽培過程能量值就降到零,所以下一次又要加入百分之百的肥料,以這樣的程序務農,土地會越來越貧瘠,土地是萬物的根本,農作物的能量就會越來越弱,當以爭奪有限能量的態度去務農,當事人和作物的能量都會逐漸變弱,感恩農法的理念在於將能量視為取之不竭的資源。
  3. 相信豐穰
    豐穰及是無限能量的源頭,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恩賜。要相信它的存在才能與豐穰產生連結,豐穰是能量的充電器,只要相信他,無限的能量就會源源不絕湧入我們生活中。要讓豐穰在現實中發揮作用,關鍵就在於想像,想從豐穰得到任何成果,就必須直接去想像自己想要實現的畫面,大膽斷言自己會成功、做得到、必定會幸福等。先有了想像才會導向特定的現實情況,覺得自己命苦的人,無法變得幸福,只有認為自己過得幸福,日子才會順遂。同樣的道理應用在務農,當雨下不停時,腦子開始想像菜都要爛了,那意念就會創造出現實,若腦袋認為自然農法不可能成功,只會聯想到不施肥不灑農藥,便浮現滿地害蟲、到處生病的作物及長不大的蔬菜的畫面,豐穰便會將這些景象照單收,轉為現實。
    豐穰是完美的,改善土壤最佳的做法就是不去做任何非自然的事。大自然擁有強大的自癒能力,只要維持原始的環境,借助雜草、小蟲、微生物等多種生命的力量,土壤變會越來越肥沃。
    農作物會吸取土壤養分,因此過去農業思維便是要施肥去補足流失部分。但野草有助於改善土壤,以高麗菜為例,高麗菜需要大量的鈣質才能成長,當高麗菜收成時,農人誤以為田地鈣質會缺乏,因此灑下鈣肥,但若採用感恩農法,放任土地不管,會發現農地雜草叢生的草,是藜草及紅根豬草,他們皆可在體內合成鈣質,只要讓草生長便能補足田地缺乏的鈣質。
    生命萬物皆從豐穰中獲得能量,為了保護豐穰,自然萬物有它解毒的程序,人撒下農藥及肥料,植物便會從根部吸收有害物質由細胞儲存下來而變得肥大,植物堆積有害物質後,細胞會膨脹提早熟成,卻也會快速的枯萎死去,一旦枯萎便回歸土壤,藉由這個過程清除有害物質,保護豐穰,由此往下思考,被蟲蛀蛀蝕嚴重的蔬菜,也許正因他吸聚了土壤內的毒素,但蟲子為了飽足食慾而吃的蔬菜,僅會吃到表面而不會鑽到菜心。
  4. 陰陽調和
    萬事萬物建立關係時,都是以陰陽法則為基礎,盡力取得陰陽調和,才符合大自然的規律。舉例來說偏陰性土地會長出陽性的草,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從身心健康到人際關係,只要理解陰陽規律,就能逐漸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農藥或肥料都是極強的陰性物質,大量撒在農地裡土壤就會變陰性,土地為了平衡就會需要陽性的物質,因此雜草不斷冒出,但農家除草又導致耕種過程產生更多問題,在陰性農地工作的人便只好展現出陽性特質,不斷的在農地裡來回勞動焦躁不定。
  5. 確保循環不中斷
    這是自然法則中根本要素,大自然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而是不斷的再循環。不過,這個循環並非在同一位置重複繞圈圈,而是以螺旋狀慢慢轉動,只要這個循環順暢無阻,農家就能收成豐盛的作物,人們也能走在無比燦爛的道路上。
    大自然能釋放也能吸引能量,賦予萬物生命力,信任大自然的能力,人類不需要多加插手,便能創造出循環順暢的環境。

其實以上五種原則與其說是農法,其實更是一種實踐在生活的人生哲學,但本書中作者看似以讓大地中農作物豐盛方法的形式去講述這些原則,實則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耕種農作物的收穫去比喻,使人們更具象的感受自然萬物及生命的恩典,這些方法除了可用在農耕更可應用在生命的耕耘中。

用務農來比喻的話,大家常把痛苦及掙扎當成害蟲,一定要趕盡殺絕,或是看作雜草,必須強硬割除,甚至視病原菌及令人反感的微生物。就感恩農法的哲學來講,害蟲、雜草、病原菌都不是多餘的存在,全部都是值得感激的生命體,同樣地,根據它所實踐地生活方式,當中既沒有痛苦也沒有辛酸,因為全部都是值得感恩地體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