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第一次在方格子發表文章,其實哪個平台對我來說不是太重要,就難得今天有空有心情,想把這些文字打下來記錄一下,以下都是我自己的感想與心得,統整我在美國讀兩年MBA學習到的五件重要事情,我不是像網路上大神,每個都是全美前20,GMAT 超過720,畢業到全球知名企業上班,我就是個普通人,普通排名的學校,畢業後進入普通的美國公司,我就只是希望我分享這些能夠幫助下個普通人,看看我的學習與感觸。
在我們MBA的班上時候,有一半的人清清楚楚知道自己畢業以後的方向與領域,但很驚訝的是,即便每個人在申請的資料(Essay)寫得鏗鏘有力,但卻有還是另外一半的人其實不知道自己畢業要什麼,徬徨且沒有方向,而我就是其中一個人,我當初去讀MBA其實是想要轉換產業的,但卻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樣的我導致了幾個不好的狀況:
所以不管你是不是MBA學生或是要去讀MBA,我都認為知道自己要什麼目標很重要,但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這裡的目標不是說你只能走一個方向,而是你要知道你要往哪一個大方向走,舉例來說,你可能對數據有興趣,那財務模組,數據分析,資料庫管理都可以是你發展的方向 ; 最簡單的方式去找到那個方向就是,列一張清單,把自己不要的一個一個把選項從清單剔出,剩下的評估可行性與自己的能力,答案通常不會剩下超過五個。
面對不同國家的人,我對於東方國家推崇的虛懷若谷非常有感觸。記得有一大數據堂課,老師問誰有產業實務數據回歸分析的經驗,我趕緊把頭低下,雖然有用Excel跑過迴歸分析的經驗,但那只是一個學校1000筆資料的小專案,當我趕快把頭低下來深怕老師點的時候,一位印度同學把手舉得很高且充滿著自信,他的回答竟然只是Excel整理了學生會的行銷資料,並用Pivot Table呈現的經驗。我覺得這呈現了教育制度差異,我不敢回答老師問題,因為我的經驗沒有“產業實務”所以我害怕這不是老師要的,而我印度同學他的回答裡面卻只有“數據”卻自信著舉著手,拿到老師的讚美與同學的掌聲,因為關鍵點其實是教授對於回答的期待值,而這是你不會知道的。
對我來說,適度的表現自己的強項是重要的!在國外與外國朋友的相處,因為大家很喜歡互捧的模式,而你就是需要一個強項讓大家可以能尊重你,加深你的記憶點。一樣不要別誤會,我不是要鼓勵任何人,不懂裝懂搶著回答賺老師的印象分數,而是想表達有時候你不該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高估對方的期待值,當你投遞履歷時,上面寫著“數據分析專案經驗”你就腦補要多厲害多傑出的成果與專案,其實業主期盼著你只要知道什麼是數據就好,一個美國的HR跟我說,你只要滿足一半的Job Description,你就是有很競爭的候選人了。
學習批判性思考,沒有任何人說的下是絕對的。我自認我在這一點還在努力改變,在之前的教育讓我很懂得在體制內生存,但我從沒有挑戰過體制,舉例來說,以前大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回家寫期末考,可以跟同學們討論但考題很晚才公佈,導致大家都只有1天可以作答,更糟的是其中有幾題的問題讓人充滿疑惑,大家私下抱怨連連,但因為只有1天作答,而且大家也都有一樣的狀況,也就停止抱怨,以自己的理解快速的作答,我最後也拿了不錯的成績。
但沒想到,我在MBA期間我也遇到的一個非常類似的情況,但同學們卻有完全不同的做法:
不是為了吵而吵,而是為自己的權利發聲,不帶情緒地據理力爭,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是我從同學們身上學到的態度。
在美國找工作跟台灣有一點不一樣,美國很注重內推,也就是說你的人脈很重要,如果能夠找到朋友幫忙,你會有更大的機率進入面試階段。我本身是一個臉皮很薄的人,我會覺得去LinkedIn上面去亂密人非常尷尬,也是個很討厭的行為,下意識蠻排斥的。但我後來發現,其實是“內推”這件事情在我心中作祟,我一直把“內推”放在心中目標的欄位,感覺變成所有的談話都是為了拿到內推,但我後來才學習到『最好問內推的方式,就是不要問內推』這句話有點玄,但很實用。當你不在意內推的時候,一切談話都會變得自然與順暢,你就當作去認識朋友,可能對你感興趣,可能有人完全不想理你,但都勇敢跨出去接觸。
在換個角度去想,我們去做這些連結的事情,最差的狀態就是別人不理我們,我們完全沒有虧損,在我的經驗當中,還有一些人很感謝我的reach out讓他們有機會分享他們專業與經驗,所以說沒跨出去,我們都不會知道結果。
不論是我在找工作時聯繫的台灣人或是校友,又或是我在上課時的同學授課的教授,我都努力的創造多一點的連結,像是課後寄感謝信給教授並分享教授領域相關的文章,跟同學聊哪一家酒吧新開一起去喝一杯,或是討論要不要一起參加哪一個研討會,不知不覺創造連結成了一個技能與能力,而這也在我找工作以及生活當中創造了不凡的影響。
不管你自己存款付學費,或是有家人贊助,讀MBA是一個機會成本很高的事情,而能不能讓你在畢業之後找到一個好的工作,讓你回本,完全是一個未知數,對我來說MBA的過程就是訓練你的抗壓力。你在每一個階段你都在扛著不同的壓力,跟過往工作壓力的不同是,這種壓力的轉換快,而你能反應的時間卻沒有太多。
這五點是我的學習,感觸與觀察,每一個都可以細講到我怎麼操作與執行,但核心最讓我成長的就是這五個心法,非常歡迎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留言給我,我不是神,我可能無法給你答案,但我會跟你一起討論,設法找到解決辦法。總之,我只是想記錄的同時又幫助到人,謝謝你的觀看。
封面照片來源:Photo by Charles DeLoye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