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修行?身心靈圈老師怎麼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修」裝扮、裝飾。整治、修理,使恢復、合用。涵養、鍛鍊。

「行」行為舉止。做、從事。實施。表現品德的行為舉止。

以文字來解釋,就是調整並鍛鍊自己的思維舉止。

道理人人都會說上二句,經書也是人人都會念,還有每日打坐冥想的,這些行為都會讓人覺得是在修行。在身心靈圈,不時的會看到一些引經據典的貼文,寫一些文佛學知識、道家智慧的貼文,像極了修行很好的人才會寫的文章。

如果想要知道這個老師是否真在修行,我們可以仔細觀察這位老師平時寫的文章或說話時,使用的文字有沒有不尊重或貶低的感覺,有沒有暗暗的想要高人一等 👉 是不是不斷地吹捧自己有多厲害,還有能降妖除魔、接受神佛委託的,都是暗指自己高人一等的說法。這時候只能說這位老師有想要修行,還不能判斷是否真的在修行喔~

當我們不知道這老師是否真正在修行時,我們只能繼續觀察他有沒有「平等」的觀念,有沒有想要凌駕在我們之上?因為真正的修行者很清楚眾生是平等的。

如果你想要做服務的老師在平時說話及文字沒有沒平等觀念,就代表他所講、所貼的各種佛道文章,其實只是他自己想要這樣做的期望,不排除潛意識有想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卻對外宣稱或把自己包裝成在修行的樣貌,然後拿這個標準在看別人、評價別人。再深入一點觀察,如果你發現他講的都是別人的不是,從不會說自己的不好與需要學習的地方,那這樣的老師,就不得不謹慎判斷再選擇。


🎈修行修的是自己而不是修別人
🎈只看到別人的不是說別人的不是
🎈卻看不到自己需要調整的部分
🎈這樣能說自己在修行嗎?


奧修說: 唯有當你傷到了別人的自我,你才有辦法膨脹你的自我。

你無法不傷到別人就膨脹你的自我。 你那個較大的自我需要更多的空間,這樣的話,別人就必須縮小他們的空間和他們的人格來跟你共處。 🎈打壓別人才能彰顯自己 🎈只要別人比自己低等 🎈那就能放心的繼續膨脹自我


聖嚴法師說: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所以,上述如誦經拜懺、吃素禮佛,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至於修神通,佛教主張因緣果報,一切的一切皆緣於過去生中的業力牽引,而有現前的受報,未來的出路,也要靠著各自本身的努力才會慢慢好轉,單憑神通是無濟於事的。 很多人梵唄唱得很好,誦經持咒都很熟練,這樣固然很好,但這只是修行的入門工夫。所謂:「誦經不如解經,解經不如行經。」經典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知道方法、熟悉方法,還要一步一步確實的去做,才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如果在日常生活、工作之間,還是跟以前一樣,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那表示吃素誦經只做了表面工夫,對於修正自己的習氣、行為和觀念都沒有絲毫的益處。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所以,修行就是徹底改變自己的習氣,讓自己做一個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改變自己面對環境的心態,那麼,再惡劣的環境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身心安樂,也可以幫助身邊的人開發內在智慧,得到身心安樂,才是真修行。

相同的命格卻有不一樣的人生,差別在於「選擇」。 想要人生有所不同,想要不被表現迷惑,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歡迎找我預約:|八字|答案桌遊|奇門遁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性裡有一種基本的預設是:如果我是一個夠好的人,你就不可能對我太爛。所以如果有人以對待動物或是比對待動物更爛的方式對你,你會忘了你自己是人。 而這些受害者也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不對,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碰到這種事的,所以非常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對,才會被這樣的對待。 施暴者先限制其交
「霸凌」是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讓受害者感到身心的壓迫、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等,或使受害者處於具有敵意與不友善之環境,而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因權利或體型間不對等,以致於不敢或無法
大家都知道霍金森博士的能量圖,靈性圈不少人拿來做能量測量的標準,有時候我在看他們說誰的能量如何時都很疑惑,因為常常看到比「德蕾莎修女」還要高的狀態🤔,所以我特別找了一個有世界人口總數的能量圖來參考,看到大多數的人都在150以下。 想想我們為什麼這麼需要被認可自己的頻率/能量是好的呢?因為我們 不能
語言是表達自我、交流想法和情感的重要工具,我們的說話方式和選用的字詞,都反映出我們的個性、價值觀和內在世界,自己說出來的話和使用的詞語絕對代表著自己。我們以為我們指的是別人,但如果自己內心沒有這種感受,怎能講得出別人是這樣的? 看到別人的問題也是反映出自己的內心,不是講了別人自己就沒有 就像一個喜歡
3/18夢到審判法庭審理的 七宗罪 是 色慾罪,接著就陸續爆發跟性有關的新聞。 當大家都在討論性騷擾的時候,就是大家開始懂得「界線」的時候。 一個界線不明確的人則不會懂得如何「尊重」,而不懂得尊重的人就會有誰要聽誰的「控制」課題,這樣對任何關係來說,都是毒。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
最近一直接收到「開放式關係」的訊息。 開放式關係不是一對多的關係,而是多對多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 「誠實」跟「尊重」。也就是告訴別人自己是正在開放式關係中,邀請別人一起來,讓別人選擇願意或不願意,尊重別人有別人的選擇。 在開放式關係中沒有佔有,沒有嫉妒,只有愛。大家可以一起出去一起吃飯,互動就跟平
人性裡有一種基本的預設是:如果我是一個夠好的人,你就不可能對我太爛。所以如果有人以對待動物或是比對待動物更爛的方式對你,你會忘了你自己是人。 而這些受害者也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不對,才會遭受這樣的對待。因為一般的人是不會碰到這種事的,所以非常相信自己有什麼不對,才會被這樣的對待。 施暴者先限制其交
「霸凌」是指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讓受害者感到身心的壓迫、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等,或使受害者處於具有敵意與不友善之環境,而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因權利或體型間不對等,以致於不敢或無法
大家都知道霍金森博士的能量圖,靈性圈不少人拿來做能量測量的標準,有時候我在看他們說誰的能量如何時都很疑惑,因為常常看到比「德蕾莎修女」還要高的狀態🤔,所以我特別找了一個有世界人口總數的能量圖來參考,看到大多數的人都在150以下。 想想我們為什麼這麼需要被認可自己的頻率/能量是好的呢?因為我們 不能
語言是表達自我、交流想法和情感的重要工具,我們的說話方式和選用的字詞,都反映出我們的個性、價值觀和內在世界,自己說出來的話和使用的詞語絕對代表著自己。我們以為我們指的是別人,但如果自己內心沒有這種感受,怎能講得出別人是這樣的? 看到別人的問題也是反映出自己的內心,不是講了別人自己就沒有 就像一個喜歡
3/18夢到審判法庭審理的 七宗罪 是 色慾罪,接著就陸續爆發跟性有關的新聞。 當大家都在討論性騷擾的時候,就是大家開始懂得「界線」的時候。 一個界線不明確的人則不會懂得如何「尊重」,而不懂得尊重的人就會有誰要聽誰的「控制」課題,這樣對任何關係來說,都是毒。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
最近一直接收到「開放式關係」的訊息。 開放式關係不是一對多的關係,而是多對多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 「誠實」跟「尊重」。也就是告訴別人自己是正在開放式關係中,邀請別人一起來,讓別人選擇願意或不願意,尊重別人有別人的選擇。 在開放式關係中沒有佔有,沒有嫉妒,只有愛。大家可以一起出去一起吃飯,互動就跟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說過,唸佛學佛和修行,是兩碼子事。 如你今生有緣能親近佛法,但只唸佛號求往生極樂淨土,或是讀經誦經持咒,迴向消業,而不敢真修或不懂得真修,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 我周遭的唸佛朋友,十有八九就是這樣,只是會唸佛或鑽研佛經義理,而不敢真修的人。 為什麼我能斷言他們沒有真修呢?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修行在這幾年間忽然變得普及,似乎修行是一種趕潮流的運動,每個人都說自己在修行。修行又是什麼呢?是到寺廟佛道敲缽誦經、是學習各門靈修、是脫離世俗走入深林裡嗎?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我說過,唸佛學佛和修行,是兩碼子事。 如你今生有緣能親近佛法,但只唸佛號求往生極樂淨土,或是讀經誦經持咒,迴向消業,而不敢真修或不懂得真修,實在是件很可惜的事。 我周遭的唸佛朋友,十有八九就是這樣,只是會唸佛或鑽研佛經義理,而不敢真修的人。 為什麼我能斷言他們沒有真修呢?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修行在這幾年間忽然變得普及,似乎修行是一種趕潮流的運動,每個人都說自己在修行。修行又是什麼呢?是到寺廟佛道敲缽誦經、是學習各門靈修、是脫離世俗走入深林裡嗎?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若不幸你依止一位沒有智慧、具有私心的上師,以貪瞋來毀壞佛教,僅僅聽聞一些佛法的皮毛便自認為是大修行人或宗派法教之持有者,而生驕慢心。遇事便說:「我已經觀察過,這個合理、這個不合理......」很多他可能有上師、仁波切的法銜,可能他的學術地位是比較高的,讀過很多書,或者等等的很優勢的條件,他就傲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