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談論一篇很現實的主題:
你爸媽可能很擔心,你卻不以為意,但結果又會常掛於心的數字–「成績」。上國中後,爸媽時常擔心你的成績,狀態演變到最後卻成了嘮叨,而你原本很想努力表現一波,讓身邊的人刮目相看,卻到最後充滿壓力。你想努力、你想接受讚揚、你想獲得成就感、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但,是不是很常事與願違呢?
不訪花個 3 分鐘,利用底下的內容描述來檢驗一下自己是否有所謂的盲點吧!
▎沒有拉不起來的成績,亦沒有考不好的試
能否脫離目前的泥淖扶搖直上,關鍵在於「你」的認知。先試問你自己,學習的五問題:
學習動機?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努力程度?心理素質?
先把你的認知狀況攤在陽光下,才有辦法調整現況。你害怕考不好,你害怕努力沒有好的結果,你不想要過很累的生活。如果追求成績變成一種壓力來源,非但你成績不會有所明顯進步,反而會造成身體上極大的負擔,更嚴重成績不進反退。
先確定好你的學習動機,再來談後續吧!有動機才有想法,有想法才會行動,有行動才有習慣,有習慣才能改變現況。花時間在你想學習的事物上、非得學習的事物上、無可奈何的事物上。冠上一個你認知上的正向動機,讓你的學習灌入正能量並且時時鼓勵自己,這將會是你改變的第一步!
▎五個你學習路上常見的碰壁問題,關鍵答案一次給你
Q1. 學校成績跟智商高低有關,我考不好是不是因為我比較笨?
A1. 學校考試成績與智商無關,是與學習的方法相關!
【課前預習(織網)、上課專注(捕獲)、課後 9 小時內複習(記憶提取)、大量題目練習(重複)、自我寫下學習心得(內化)】
有了上述學習流程,成績好壞關鍵在於你執行力的強度高低,而非你的智商。即便天才型學習者,也是需要上述的方法流程打底,只是所需的時間比一般人少許多。
Q2.為什麼我花了好多個小時時間背東西,到考試前還是忘記?
A2.請使用間隔記憶法:
與其一天晚上背上50個英文單字,不如一天分批5個時段,每次背10個單字,重複一個禮拜或一個月,不要造成大腦過大負擔,背誦少量知識,間隔時間記憶,維持一段時間。知識的建構需要時間,沒有時間的沉澱消化,一味的堆疊知識不但沒有效果,甚至還浪費時間。
Q3.一道題目我練了許久,就是卡半天,為什麼無論如何就是寫不出來啊?
A3.大腦的運用為「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之間的轉換,發散模式是為替新問題找出答案的關鍵,但必須要在極為專注後的發散才會顯現出其價值。
「專注模式」的思考:在你現有的思考知識中去找尋屬於這部分的相關答案,如果腦袋裝太少東西,這題不管你花多少時間都不可能想出答案。
「發散模式」的空想:跳脫出你原本的思維,想出完全不同的思路與方法,可能突然就靈光乍現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解法,這也是創意與新其發想的由來。許多知名科學家便是在極度專注過後的睡眠中、散步中進入發散模式而想出許多關鍵的答案,如:愛迪生、愛因斯坦。
Q4.我都已經把題目都寫完了,重點筆記也做完,螢光筆也都畫了,但為什麼就是考不好?
A4.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能力誤判」,誤以為自己已經學習課本內的內容,但現實是你根本還只是一知半解。
上述的內容都做完,只是用來安慰你自己,你欺騙大腦已經學會你的課業,但你忽略掉最重要的一點「提取資料的順暢與否」,利用「考試」就是判斷你提取資料狀況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但大多數人卻很排斥小考,顯而易見的狀況就是考試那天淒淒慘慘淒淒。
Q5.我的學習動力無法長時間持續下去,雞湯褪去,我也跟著消氣。
A5.想想考好後的畫面:成績、校排、大學。
給自己一個犒賞機制:一餐、一場電影、一份小禮物。與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組團學習:當自己萎靡低落時,讓夥伴們激勵自己一番。持續下去是需要能量的,除了自己給自己,也能從身邊的人身上獲取。
▎你容易忽略但對學習極其重要的行為
💡 額外提醒:下方五點,根據自我念書的方式斟酌使用,或許會對你有不錯的效果喔!
你不愛念書,是因為你無法從書上獲得成就感;你不愛念書,是因為老師所教所講的你都聽不懂;你不愛念書,是因為你身邊的人事物都無法讓你靜下來。
但如果成績能夠明顯提升,你會想要,對吧!願重新省思後的自己都能找出自我的學習盲點,調整步調與方法後在新的學期、大放異彩✨
✏️更多優質文章及升學資訊都在典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