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整理書櫃,重讀這本書。評語是「體制內教育求生之道」,裡頭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很能回應廣大的家長焦慮。
例如:
在乎成績=不快樂的童年?
不在乎成績=快樂的童年?
不喜歡讀書=不需要努力?
成績優不一定會成功=無須努力學習與準備考試?
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分數就不重要」?
這些提問具體點出部分家長二元式的對立思考,是很有意思的部分。
書中指出有評比,就有暫時的輸贏,如何撫平看似負面的情緒(傷心、焦慮、擔憂、害怕)才是重點。這說法回應情緒教育!
書中也提出「良好適應國中」的幾個條件:例如複習、獨立自主的決定課業學習方式、自我管理與時間規劃→重點在養出「勤奮、自律、負責」的人格特質(當然這點也有可能在其他情境下養成,但是以CP值來看,可能是一邊不lost課業,一邊養成好的人格特質)。
有關分數,作者提出「親子間『對分數期待的最大公約數』」,也很有意思。這意指家長能回應孩子的需求,甚至進入討論與分析能力的狀態。考壞了,親子共學「接受、面對、處理、放下」,盡力達到的位置,就是最好的位置。(再次回應情緒教育的重要!)
文中提出的生涯探索進路(生涯探索=幻想→產生興趣→練習特定的能力→發展一技之長),是我想和大一新生分享的內容。因為高教端志趣不合或自我探索的落實,都需要足夠的鼓勵。雖然仔細想想,生涯探索還有許多細節XD
重點是思考「分數背後的自己」:不要什麼、留下不討厭的、認真觀察感受。
文中分享麥克阿瑟天才獎安琪拉.達克沃斯 (Angela Duckwortht) 的公式:
→努力本身就是價值,回應結語所言,在快速變動的時代,「努力,會在最適當的時間開花結果。」(不過我又想到網路上說的那句「我不想努力了!」,還是得時時覺察與休息啊……)
另外,有關補習與否的疑慮有兩個:
→怎麼突破這個,也許要時時回到前面幾點,例如直接跟孩子討論,引導思考:為什麼要讀書一類的核心問題。
作者也向家長解釋108課綱的優點,貼近生活的跨領域學習是幫孩子「把對的力氣用在對的方向」。(大考考題文字變長,需要更好的閱讀理解能力!)
呼籲找到自己的明星高中,最重要!
我覺得有趣的還有選高中或高職的特質分析,對長時間靜心研讀書本、秉持毅力面對各種考試挑戰,至少不排斥→適合高中。(作者立刻補充求學性向會改變,也可能先理論後動手,或先動手後理論,穿插交織前進,這點很周到😊)(高中職的區分倒也不一定如此,在頂尖科大任教後,其實看見許多學生非常出色!)
讀完之後,我覺得很有幫助&再次提醒:協助孩子找到標準答案之外的選項,例如在感興趣的領域內,開闢忘記成敗的桃花源,回歸追求知識、享受學習的喜悅。這點是強化內在動機的好作法:)
在限制下,不代表一定會失去自己。文學中有句話說「帶著腳鐐跳舞」,形容在形式、格律等等限制下的創造與美感。在更廣大的世界裡,也(許)有時間的限制。可是怎麼回應限制,是每個人的性格差異。我個人偏好以《莊子》幾章來作為回應——「逍遙遊」與「應帝王」,只是需要很多的覺察與準備啊。至少,在這幾年擁有不偏頗看待考試、分數的心態,正向的陪伴小孩。(例如真實回應孩子的學習挫折,而不是落入文章開頭所說的心態。孩子真的需要什麼能力,就陪著或請人打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