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車與美軍的初戰-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0 分鐘

如前所述,為了防範北越滲透,美國、寮國皇家政府與南越(以下簡稱聯軍)沿著連通寮國與南越的幾條公路設置多處據點。其中作為監控9號國家公路的核心據點就是溪山基地。而在北越構想中,他們必須通過包圍與施壓迫使美軍將資源與注意力集中在此,並找機會埋伏殲滅增援力量,為其他戰區友軍活動締造良好條件;而要想達成這一目標,北越必須先拔除9號公路沿路外圍據點,封鎖聯軍增援補給的主要道路,實現對溪山基地的孤立。這一前置條件的達成意味著北越不得不對得到強大火炮與航空支援掩護的聯軍據點展開攻堅。


然而,北越是一支以輕步兵為主力的作戰力量,而且即便以步兵標準其火力和裝備也都不算好:根據北越自己的統計,9號公路 - 溪山方向的部隊輕步兵裝備合計僅有5453支自動步槍和3268支栓動步槍、517支輕機槍和104支重機槍(未計入防空機槍)、360支B40/41火箭筒和22門75/82毫米無後座力炮、84門60毫米迫擊砲、96門82毫米迫擊砲等。可以看出由於單兵裝備缺乏優勢,哪怕是僅裝備美國軍剩品的聯軍二線力量,只要依託工事穩住軍心全力防守,北越縱然有數量優勢也常常不能快速突破;而如果他們被拖住,特別是拖到白天,等待的將是美軍砲兵與航空打擊。


實際上1月20日向化軍事支區一戰就充分凸顯有戰車和沒戰車的差異:這場戰爭發生在溪山基地和圍村基地之間的溪山村,這裡同樣坐落於9號公路上。此戰中聯軍有南越國軍保安軍2個排、15名美軍陸軍、陸戰隊與海軍組成的混編單位和10名蒙塔格納別擊隊,合計僅有178人。營區地形不是很好防守,村內缺乏強化工事掩體且周邊存在不少影響視線與直升機著陸的樹叢與建築,火力也比較貧弱,不過可以得到溪山作戰基地的砲火與航空支援。他們面對的是北越加強82毫米無後座力炮連、82毫米迫擊砲連、運輸排、特工班和工兵班的66團7營全體的總攻,而66團其他部隊則埋伏在其他能夠增援向化軍事支區的路徑(無論陸路或空路)上,準備打擊任何聯軍增援。


溪山村的空拍圖,中右的建築區與右邊的三角型區域是發生戰鬥的主要區域,中間的紅土路面就是9號公路。可以看出溪山村沒有高度優勢,防區周圍缺乏障礙且被過多樹叢與建築遮擋火線。

溪山村的空拍圖,中右的建築區與右邊的三角型區域是發生戰鬥的主要區域,中間的紅土路面就是9號公路。可以看出溪山村沒有高度優勢,防區周圍缺乏障礙且被過多樹叢與建築遮擋火線。


在此戰中北越先是有一名連長叛逃並提供北越進攻計畫與時間表,而且由於部隊進入攻擊陣地的時間太晚導致實際進攻時已經接近黎明,北越因此很快失去夜幕的保護。防守軍事支區的聯軍依託戰壕和掩體躲避北越炮火,再以火力與障礙攔住北越衝擊;而由於戰線的相對穩定,防守美軍得以和前進航空管制官(FAC)保持有效聯繫並讓敵我能夠有讓支援火力發揮的安全距離,砲兵將空爆彈砸在那些缺乏掩體保護的北越軍上頭,而上方還有美軍炮艇機的掃射。最後北越軍在經過整個白天的努力後仍然完全無法撼動聯軍防線,無奈放棄。此戰的交換比非常驚人,北越戰死154人,負傷486人,7營營長陣亡,2連除一人外全部傷亡;相較之下美軍雖有多人輕重傷但無人陣亡,只有南越保安軍付出25死40傷的代價。


當向化軍事支區遭到攻擊時,美軍理所當然的嘗試增援,第一階段是從溪山基地派出一個陸戰隊排從陸路趕往軍事支區。但如前所說,北越66團沒有參與進攻的部隊也沒閒著,而是早早埋伏在路上。走陸路的陸戰隊在一旁高地上就有北越一整個連佔據有利地形等候著獵物上門,所幸陸戰隊發現的早而且正確判斷敵我實力與態勢差距太大而放棄對抗直接返回。


在北越攻勢被擊退後,美軍仍然擔心再次遭到全面進攻,而已經承受相當損耗的溪山村未必能在沒有增援的情況下挺過下一輪,而陸路顯然太過危險,於是從廣治市以美軍的10架休伊直升機空運一個南越國軍保安軍(74人)的連增援。雖然沒有空軍直接掩護和火力準備,但得到3架砲艇型UH-1的護航,其中2架配備7發裝火箭巢和M60機槍,1架是配備40毫米榴彈和38發火箭。


1架配備19發火箭巢和M5 40毫米榴彈發射器的UH-1B,武裝型休伊向來有速度難以跟上運輸型休伊的問題,也是後來美軍專業戰鬥直升機與運輸直升機分流的主因。

1架配備19發火箭巢和M5 40毫米榴彈發射器的UH-1B,武裝型休伊向來有速度難以跟上運輸型休伊的問題,也是後來美軍專業戰鬥直升機與運輸直升機分流的主因。


一開始的計畫是讓空軍在溪山村附近的咖啡樹果園炸出著陸區,然而轟炸因為一架陸戰隊AFAC的經過而延誤。擔任任務指揮官的美國軍官是因為負傷才轉調到陸軍航空隊的 - 很不幸的,他負傷後遺留的痼疾就包含聽力損失;結果,他把暫時中斷的指令誤認為放棄著陸,於是下令轉降一處法國人遺留的碉堡;而此處原本是美軍前哨站之一,但因為位置太孤立,守軍撤離並且被北越軍66團9營11連接管,而美軍沒有意識到這裡已經被敵軍控制。


北越軍向來擅長挑選最合適的地點,並有良好的紀律能夠隱忍到合適距離與時機才突然發難,這次也不例外:他們放任直升機接近和著陸,即便美軍砲艇開始進行在登陸區周圍進行壓制性攻擊時也保持隱忍 - 與美軍交手經驗讓他們知道這是美軍防範伏擊的例行措施,僅僅是為了施加壓力驅離敵軍或者使其主動還擊而暴露,不代表美軍發現了異狀。


當直升機機群剛放下部隊還沒離開時,北越才發起攻擊,B-40火箭彈和步槍彈灑向那些毫無裝甲也沒有高度與機動的直升機,多架還未起飛或者飛的不夠高不夠快的直升機很快被擊毀。砲艇也未能有效壓制住敵軍,即將到來的黑夜又妨礙了空中與砲兵支援,剛著陸失去撤離手段進退不能的著陸部隊在有著優勢地利的敵軍圍攻下很快被殲滅。一位名叫湯米.斯蒂納(Tommy Stiner)的飛行員僥倖在墜機後生還,花了13小時甩掉追兵逃到溪山基地的外圍哨站 - 然後又吃了自己人的人員殺傷地雷,險些被陸戰隊誤殺後還是被認為可能是蘇聯間諜而遭到囚禁;當然,在他知道其餘同伴的下場後可能還是要感到慶幸,因為增援部隊承受的損失讓人瞠目結舌:保安軍74人全部陣亡,而負責運輸的美軍突擊直升機中隊更是折損整整27名飛行員和機組人員。


法國碉堡,其高度略高賦予北越很大優勢。

法國碉堡,其高度略高賦予北越很大優勢。


正如這戰展現的,迫於聯軍反砲兵與空中優勢的壓制,北越砲兵無法長時間待在同一陣地提供持續的砲火支援,只能以襲擾為主;而一線進攻部隊單靠有限的迫擊砲與火箭筒支援也無法提供北越輕步兵快速突破嚴密工事的能力。如果無法快速突破而是陷入僵持,將會給與防守方優勢火力絕佳的殺傷機會,特別是當攻堅被拖延到天亮,那在能夠全力發揮的美軍航空打擊面前就更不可能取得勝利。然而這一戰也展現出美軍在溪山的尷尬局面:他們態勢太過被動。整個溪山基地人手有限,僅僅一個加強團卻要面對北越兩個師(304師和352師)本就困難,而且美軍防禦基地本身的同時還要為了防範對機場的火力襲擾,不得不分兵防守周邊高地,更進一步稀釋了本就不足的人力。


反觀北越是攻擊方,他們熟悉地形不依賴道路,從而有非常強的主動權,可以在投入優勢兵力逐一啃下聯軍孤立的外圍據點的同時,還安排足夠力量埋伏任何嘗試增援的敵軍。結果就是聯軍在任何場合都處於絕對數量劣勢,防守無比艱難的同時增援卻近乎不可能。而美軍當然也意識到這點,他們最後做出的選擇是:放棄溪山村據點,結果輸了攻堅戰的北越最後卻還是拿下已經人去樓空的溪山村。


指揮部為198戰車營選定的首戰是班會珊基地,這是寮國邊境上與最接近南越的皇家寮國軍基地。裡面駐紮寮國皇家陸軍33步兵營,帳面編制6個步兵連與數量不明的民兵排,總作戰人員約730人,此外由於軍人與民兵家屬也都住在營區,因此實際人數超過千人。實際上一開始198戰車營選定的首戰地點是南越境內的圍村基地,然而指揮部認為要打通9號公路就不能不消滅班會珊基地,要保證攻堅的成功又不能沒有198戰車營的配合。戰車部隊對此自然不太高興,這很可能會讓聯軍提前意識到北越裝甲單位已經來到此處,進而增加攻堅圍村時的風險,而且因為前期準備和偵查都是針對圍村基地,此時他們甚至沒人知道班會珊基地在什麼地方,然而他們必須服從命令。


班會珊基地的位置,座標是16°36'39.6"N 106°32'16.8"E,上方就是橫穿寮國與南越的9號國家公路,北越行軍並不需要依靠公路,但後勤運輸仍需要公路提升運量。

班會珊基地的位置,座標是16°36'39.6"N 106°32'16.8"E,上方就是橫穿寮國與南越的9號國家公路,北越行軍並不需要依靠公路,但後勤運輸仍需要公路提升運量。


為了攻克班會珊基地,北越將會出動304A師24團5營、198戰車營3連和、第7工兵團的一個連、地方部隊一個連和當地特工幹部。因為零件,特別是備用履帶和車輪的不足,9連決定只投入8輛戰車以便減少消耗。


北越裝甲部隊指揮官對於他們的運用有不同的構想,他們認為至少以當下條件還不適合組織大規模機械化部隊進行長距離衝擊;相反的,戰車必須通過最嚴謹的隱蔽偽裝機動躲過美軍戰機的先進傳感器,盡可能滲透到離目標盡可能近的位置上,理想距離是離敵陣地6-7公里距離上,當北越方支援火力開火後在其掩護下將再將距離拉近到1公里,在短距離衝擊中壓制或摧毀敵軍工事與火力點,提供步兵火力掩護使其能夠完成突破。


由於198營沒有配屬的摩托化或機械化步兵,與現地部隊共同編組的方式也就意味著根本沒時間和資源進行完整地進行步戰協同訓練,戰前能做的訓練僅限於向步兵傳達戰車搭乘與脫離的要點,並讓步兵跟隨在戰車後方推進;而這些還僅僅只是對指定搭乘戰車的5營7連軍士官進行。


1月23日1900時,北越5營進入出發陣地。2000時戰車連出發,按照計劃使用工兵預先設置在水下的3座暗橋橫渡,路上雖然北越工兵事前已經檢查並處理過這一區域可能導致戰車卡住的環境,但帶頭的555號車還是陷入其中一處淤泥。當工兵協助該車脫困後,558號車被同一塊淤泥困住了。當北越還在折騰時,寮國陸軍已經注意到越軍的接近並進行壓制,而且美軍戰機也開始沿著9號公路進行轟炸,戰車亦遭到攻擊,不過12.7毫米機槍成功將其驅散,扔下的炸彈也因為火力干擾而沒有命中。


隔日0600時,判斷戰車按原定計畫出發的機會很小的24團團長決定讓5營步兵單獨向班會珊基地發動攻勢。然而由於意圖已經暴露,純步兵發起的進攻在寮國軍防禦火力壓制下進展很小。


0630時,558號車終於脫困,為了避免再發生拖延,198營3連連長丟下所有後續車輛,改乘555號車帶領558號車和少量乘車步兵工兵發起攻勢。在沿著9號公路駛向目的地的過程中再度遭到美軍戰機攻擊,但同樣在機槍火力干擾下沒有命中。根據美國方面紀錄,美軍共有2架B-57、一架搭載前進空中管制(FAC)的O-2偵查機和8架F-100嘗試為33營提供援助,但由於當地雲層太低,連照明彈都無法照出地表敵軍位置,美軍的轟炸效果很有限;同時也因為看不到地面態勢,美軍飛行員與FAC都沒有親自確認到北越戰車的存在。


B-57因為擁有比當時的超音速戰術軍機更好的籌載、續航、低空性能、損害承受能力與滯空時間,使其成為理想的戰場遮斷與近距離空中支援平台,日後基於棚燈行動(Operation Shed Light)發展出裝備有前視紅外線、微光電視、前視雷達甚至雷射導引等先進設備的B-57G,使其擁有優秀的全天候精準打擊能力。遺憾的是,第一批B-57G直到1969年10月才開始出廠,此時的B-57普遍缺乏全天候超低空飛行需要的精密電子設備,也嚴重影響打擊效率。

B-57因為擁有比當時的超音速戰術軍機更好的籌載、續航、低空性能、損害承受能力與滯空時間,使其成為理想的戰場遮斷與近距離空中支援平台,日後基於棚燈行動(Operation Shed Light)發展出裝備有前視紅外線、微光電視、前視雷達甚至雷射導引等先進設備的B-57G,使其擁有優秀的全天候精準打擊能力。遺憾的是,第一批B-57G直到1969年10月才開始出廠,此時的B-57普遍缺乏全天候超低空飛行需要的精密電子設備,也嚴重影響打擊效率。


雖然僅有2輛戰車發起攻勢,但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戰車的履帶直接輾過殘餘的鐵絲網障礙,那些面對北越輕步兵衝擊的寮國陸軍尚能堅守陣地,但他們的意志被突如其來的鋼鐵巨獸擊垮;而士氣大振的北越步兵則持續發動進攻。0800時,做為33營指揮部的班會珊基地中心據點斜梅被北越控制,33營失去組織後一部分人投降,多數人逃出基地。北越全部戰車都沒有損失,而24步兵團損失則是29死54傷。


班會珊基地的攻勢中僅僅2輛戰車就能改變戰局攻克原先整團步兵也難以撼動的堅固據點,這堅定了北越對於戰車價值的認可以及克服困難投入戰場使用的決心。


在拔除了班會珊基地後,198戰車營終於可以專注在原先想定的圍村基地。圍村基地源自1961年,這一年美國啟動民間非正規防禦小組(CIDG)計畫,開始以醫療、物資與薪水等支援為條件換取蒙塔格納人對南越政府的效忠。蒙塔格納人是越南地區少數族群的統稱,他們當時主要生活於越南半島山區,由於族群文化、語言、土地所有權等問題而和整個越南人族群都保持比較緊張的關係,且不分南北越政府。然而由於蒙塔格納人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影響很深,與共產主義的北越政權先天存在理念與信仰的隔閡,相較之下他們與南越政府的矛盾要輕的多,這點很快被美國注意到,並認為蒙塔格納人可以成為比南越更忠誠更不容易被滲透的盟友。

而作為這一計畫的訓練與運作據點,美軍在越南與寮國和柬埔寨的邊境建立營級軍事營區,提供蒙塔格納必要的輕武器,並派出特種部隊提供培訓;而蒙塔格納人則在越南中部高地建立據點進行巡邏防範北越的滲透。截至1967年底已經有64個營區落成,圍村基地是最北端的一個,兼具別擊隊培訓與9號公路監控巡邏的職能。


實際上這是第二個圍村基地,第一個圍村基地只能容納2個連,而且地勢較低周邊樹叢植被較多,妨礙了視線與火力。1967年5月5日深夜,由於北越成功吸收了部分別擊隊人員引導他們穿過障礙群後發起攻擊,導致圍村基地幾乎全毀,美軍特種部隊的指揮官和副指揮雙雙陣亡,其餘人員也盡數負傷。戰後美軍認為舊圍村基地破壞嚴重,且暴露出視野與火線範圍不足的問題,經過評估後美軍決定放棄舊圍村基地,轉而在一處稍高且同樣可以監控9號公路的山丘上建立新基地以便解決舊圍村之前的問題。雖然建設中會遭到安2運輸機的小規模空襲襲擾,但新基地在海蜂工兵與直升機幫助下還是於1967年11月26日落成,隨後美軍開始新一批蒙塔格納人招募計畫。而舊營區雖然棄置,但後來被用於安置逃難至此的寮國軍33營。


1967年11月初,北越對圍村進行第一次偵查。11中旬以後,304A師偵查連在570高地建立觀察哨,以便繪製戰場地圖,同時組織了三次偵查,第三次甚至摸到圍村北面第二和第三道鐵絲網之間。12月中旬起,304A師偵查連和特工連除了持續對圍村進行偵查,也為負責攻堅的砲兵、工兵、步兵和戰車部隊所要使用的集結區、陣地與機動路線進行勘察。為了能夠突破盡可能深入的距離,這些偵查有時規模可達百人以上,同時還有炮兵掩護。


偵查任務有著很大風險,有時伴隨著代價。1967年12月17日的一次偵查不僅被識破,還遭到伏擊,任務失敗。1968年1月7日的一次抵近偵查在跨越鐵絲網時暴露,聯軍很快加強鐵絲網的警戒。1月12日的一次偵查再度遭到伏擊。


根據偵查行動的總結,北越情報認為圍村守軍包含25名美軍特種部隊顧問和20名軍官,而北越也知道寮國33營的殘部已經逃往圍村並被安置在舊圍村基地,算上他們後估計守軍總人數高達1074人,武備方面估計擁有2門106毫米無後座力炮、2門57毫米無後座力炮、4門81毫米迫擊砲、16門60毫米無後座力炮和27具M79火箭發射器。


raw-image


北越將圍村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是做為本體的320高地,第二個是做為外圍哨站的230高地,第三個是舊圍村。同時北越也知道營區雖然外部工事與障礙強度極高,但缺乏反戰車工事與地雷。由於圍村基地的防禦太嚴密,北越的偵查無法深入,因此不是很清楚營區內部佈局、工事與障礙構成,也不太確定無後座力砲的位置。


先前偵查結果是敵軍在南面的防禦較弱,因此198營認為如果能從南面進攻,毫無疑問會起到巨大的突然性,而且他們的偵查發現聯軍卡車經常從南面往返河床與基地,說明坡度適宜車輛行駛。問題在於如何過去,圍村基地南面有做為寮國與南越國境線的車邦河(Sông Xê Pôn)阻隔,這也是防禦方比較鬆懈的原因;雖然PT-76具備浮渡能力,但此時是枯水期,而河底遍布礁石,如果直接通過很容易遭到礁石阻擋甚至破壞。最後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讓工兵炸出一條路。


為了拿下圍村,北越預計動用304A師24步兵團、101D步兵團3營、第7工兵團和B5陣線特工40連。支援力量包含198戰車營3和9連、一個12.7毫米重機槍連、一個噴火工兵排和675砲兵團2營的12門D74 122毫米榴彈炮,此外北越每個營都編制了4門82毫米迫擊砲,團則編制6門,這些迫擊砲也能夠提供支援火力。基於班會珊基地一戰的經驗,考慮到22輛戰車一次性投入似乎有些戰力過剩,加上備用零件的不足,因此最後決定2個連各出動8輛戰車就夠了。


根據北越制定的計畫,分工如下:作為主攻的101步兵團3營和特工3、40連,在198戰車營9連8輛戰車支援下,從南面進攻,任務是控制101、104連陣地和圍村指揮部。24步兵團5營2個特工班在198戰車營3連的6輛戰車掩護下從西面發動輔助攻勢,任務是消滅蒙塔格納102、103連,隨後配合對圍村指揮部發起攻勢。24步兵團5營7連在198營3連另外2輛戰車支援下進攻,任務是拿下230高地,24步兵團4營2、3連從東北方向進攻,任務是消滅蒙塔格納101連,而4營1連的一個排則負責對戰略村發動攻勢。除此之外,第66和第9步兵團也將待命,他們專門負責伏擊從溪山基地出發,沿著9號公路,或以直升機增援圍村基地的美軍


為了讓198營9連的戰車可以滲透到圍村西南偏西約8公里出發陣地,北越出動第7工兵團勘察車邦河一段地形水勢,而工兵與戰車營勘察小組得出的結論是雖然水下遍佈礁石且兩岸陡峭且部分近乎垂直,但仍可能通過。工兵團利用夜晚對構成阻礙的礁石進行水下爆破,並引導戰車緩慢通過;在通過車邦河後,工兵利用一條溪流建立讓戰車隱密通過的4公里長密道。戰車本身通過大量泥土枝條藏身於僅有履帶高度的灌木叢。這一過程自然是艱難且費時的,直接導致原定1月26日發起的攻勢不得不推遲。耗費12天才讓所有戰車進入出發陣地,所幸沒有暴露。


正當9連在車邦河進行浮渡測試時,他們的動靜被附近一支美軍注意到了,這是由MAGV-SOG的特種部隊組成的SPIKE隊,通常負責深入敵境(北越、寮國或柬埔寨)執行偵查、搜索、搜救等任務,當晚這支呼號愛達荷的SPIKE正好在進行9號公路的巡邏並於附近過夜。雖然他們聽到戰車引擎與履帶的聲響,並數到至少5-6輛車經過,只是礙於能見度他們沒有直接目視到。隨後他們準備搭乘直升機撤離時,還看到履帶翻出的痕跡,而他們所見到與聽到的一切都被回報給西貢 - 然而,情報單位信誓旦旦的說,北越不可能有戰車,履帶痕跡被解釋為推土機。最後無人採信愛達荷小隊的報告,圍村也沒得到警告。


在戰車部隊滲透的同時,步兵也開始往圍村外圍滲透,很快將前沿陣地設置到離圍村僅有一公里的距離上,迫擊砲也開始對圍村進行騷擾砲擊。圍村守軍的巡邏距離和次數不斷減少,而直升機也不敢直接降落只能低空空投補給。1月31日,304A師師長與師部多名參謀進駐離圍村僅一公里的24步兵團指揮部,視導督察整個戰事的進行。


圍村基地分成2個區域,第一個是做為警戒陣地的機動打擊部隊哨點,也就是北越視角的230高地,內部有完整的戰壕與地下鋼筋混凝土工事,外部有三層鐵絲網。第二個是圍村主基地,也就是北越視角的320高地,最中央的核心區包含負責指揮的戰術行動中心(TOC)、彈藥庫、倉庫、醫療點與美軍顧問營地組成,而核心區的西北與西南有別擊隊102、103連陣地,東北與東南則是101與104連陣地。第三個就是安置寮國軍的舊圍村,防禦掩體設計不明。


北越視角下的圍村基地。

北越視角下的圍村基地。


基地最外圍是5-6層鐵絲網障礙,每層障礙高達5米寬達2米,加上1-2層高1.5米寬3米的鹿砦,以及一個高0.4米寬1.6米的步兵障礙線;反步兵雷區與聽音警戒設備遍佈在鹿砦障礙中,但這些地雷多數不是絆索觸發,而是由基地內部以電線手動引爆,這是因為絆索引信經常因溼氣或被增長的雜草遮蔽而失效,沒有失效的還經常被誤入的動物觸發,而且營區守軍經常需要前往障礙區清理增長到遮蔽視線的雜草灌木,地雷對他們而言同樣危險;不過有個例外是由照明彈改裝的詭雷,它們仍然使用絆索。內部分成多個主要區域,每個區域有各自的鐵絲網障礙獨立保護,但也有交通壕相聯。主基地內部有17個得到鐵絲網與沙袋保護的鋼筋水泥碉堡,和13個由木材和沙包保護的機槍火力點。


基地內部通訊通過有線連接的TA-312野戰電話進行,同時還有能夠直接與峴港聯繫的KWM-2高頻無線電,以及能夠和芽莊的特種部隊指揮部或溪山基地聯繫的AN/PRC-74B無線電。巡邏時則通過AN/PRC-25單兵無線電進行。由於遠程無線電天線比較明顯容易受到破壞,因此還有做為備份的AN/GRC-109,這種設備只能發送摩斯電碼。


AN/PRC-74無線電的全套周邊,這種無線電在1966年才剛服役,雖然設計上允許單人攜帶使用,但搭配合適的天線與電源放大器時能有高達500英里通訊距離。美軍奢侈至極的無線電配置是他們能夠發揮火力優勢抵銷北越主動權優勢的關鍵,相較之下北越無線電配置非常悽慘 - 1964年時通常一個營只有15瓦和0.9瓦無線電各一套,所以極度仰賴完善的戰前計畫、訓練或者默契。

AN/PRC-74無線電的全套周邊,這種無線電在1966年才剛服役,雖然設計上允許單人攜帶使用,但搭配合適的天線與電源放大器時能有高達500英里通訊距離。美軍奢侈至極的無線電配置是他們能夠發揮火力優勢抵銷北越主動權優勢的關鍵,相較之下北越無線電配置非常悽慘 - 1964年時通常一個營只有15瓦和0.9瓦無線電各一套,所以極度仰賴完善的戰前計畫、訓練或者默契。


在圍村基地剛完成建立時,裡面唯一的美軍單位是A-101,他們隸屬第5特種群,聽命於喬納森.拉德(Jonathan Ladd)上校。A隊是美軍特種部隊的編制中最小單位,一個A隊由一名上尉指揮的12人組成;而多個A隊組成一個B隊,由一名少校指揮;多個B隊組成一個C隊,由一名中校指揮;而多個C隊組成一個特戰群(Special Forces Group),由一名上校指揮。


A-101隊指揮官是佛蘭克.威洛比(Frank C. Willoughby),他的手下包含邁爾斯·威爾金斯(Miles Wilkins)、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詹姆斯.霍爾特(James Holt )、肯尼思.漢納(Kenneth Hanna)、丹尼斯.湯普森(Dennis Thompson)、弗蘭克.杜姆斯(Frank Dooms)、伊曼紐爾.菲利普斯(Emanuel Phillips)、尼古拉斯.弗拉戈斯(Nickolas Fragos)、阿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威廉.麥克默里(William McMurry)、約翰.厄爾利(John Early)。因為當時美軍第5特戰群開始計畫將CIDG部隊與營區控制權移交南越,因此除了美軍外,基地還有12名南越特種部隊。


基地的CIDG部隊以布魯族蒙塔格納人為主,基地是以容納和維持一個營為標準打造的,理想上應該由4個132人的連和2個戰鬥偵查排組成,但實際上4個連都嚴重缺編,其中101連82人,102連42人,103連43人,104連與戰鬥偵查排實際人數不明,但根據戰後威洛比回憶營區CIDG總人數只有255人。他們配備的是M1和M2卡賓槍(備彈25萬發)。基地防禦火力包含2挺12.7毫米重機槍(備彈1.7萬發)、47挺.30輕機槍(備彈27.5萬發)、39挺白朗寧自動步槍(備彈20萬發)、2挺M60重機槍(備彈5000發)。其他兵器儲備包含1000枚破片手榴彈、390枚闊劍地雷等。支援火炮包含7門81毫米迫擊砲(備彈2000發)、1門4.2英吋迫擊砲(備彈800發)、19門60毫米迫擊砲(備彈3000發)、4門57毫米無後座力砲(備彈3000發)。不僅槍老,彈藥同樣有許多是二戰遺留下來的,比如4.2英寸迫擊砲有不少彈藥的生產時間可以追溯到1941年,因此彈藥經常無法正常擊發,或者無法飛到理論射程。


一張聯軍合照,兩側的明顯是美軍特種部隊,人高馬大並裝備有先進的AR突擊步槍;中間4人則是CIDG的典型,僅裝備有二戰剩餘的卡賓槍,每月實彈訓練不超過百發,受限教育水平很難學習步槍以外裝備的使用。此外雖然CIDG名義上已經效忠南越政府,但關係還是比較緊張,以至於當南越政府開始嘗試將其納入正規軍編制時,曾經在多個營區發生叛亂。

一張聯軍合照,兩側的明顯是美軍特種部隊,人高馬大並裝備有先進的AR突擊步槍;中間4人則是CIDG的典型,僅裝備有二戰剩餘的卡賓槍,每月實彈訓練不超過百發,受限教育水平很難學習步槍以外裝備的使用。此外雖然CIDG名義上已經效忠南越政府,但關係還是比較緊張,以至於當南越政府開始嘗試將其納入正規軍編制時,曾經在多個營區發生叛亂。


由於判斷嚴重缺編的圍村基地部隊戰力可能不足,感恩節後,美軍又佈署了同樣在CIDG計畫中建立的機動打擊部隊(Mobile Strike,MIKE)。這是一個人數為160人的連級單位,由赫拉族裔蒙塔格納族人組成,MIKE部隊和圍村部隊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要負責巡邏、偵查、進攻等更具主動性的任務,因此有比例更高的美軍特種部隊直接擔任指揮;而這支部隊由同樣隸屬第5特戰群的A-113隊的軍官擔任MIKE部隊的連長職,士官則擔任排長職。指揮官是保羅.理查德.朗格里爾(Paul Richard Longgrear),手下擔任排長的是哈維.戈登.布蘭德(Harvey Gordon Brande)、厄爾·弗雷德里克·伯克(Earl Frederick Burke)、查爾斯.韋斯利.林德瓦爾德(Charles Wesley Lindewald)、丹尼斯·勒羅伊·湯普森(Dennis Leroy Thompson)和約翰·厄爾(John Early),此外還有擔任醫官的詹姆斯.萊斯利.莫蘭德(James Leslie Moreland)。MIKE部隊駐地不在圍村,而是一處外圍哨站,也就是北越視角的230高地。


支援部隊方面,駐紮在溪山戰鬥基地的海軍陸戰隊26團的2個連被指定為支援圍村的反應部隊,當圍村請求並得到基地同意後兩個連會以徒步或機降方式增援圍村;在溪山與卡羅爾基地,共計有16門175毫米加農砲、16門155毫米榴彈砲和18門105毫米榴彈砲射程足夠覆蓋到圍村基地。美國強大的航空力量也能響應圍村基地的呼叫,其中海軍的支援來自大約200公里外的洋基站,這裡常駐著多艘航母,上面除了傳統噴氣軍機外,最關鍵的是A-1天襲者攻擊機;而空軍的主要支援來自蜆港機場,特別是此地的第20戰術航空支援隊,這支部隊裝備的O-2雖然其貌不揚,但上面的機載前進航空管制員是負責協調與引導航空力量對地支援的關鍵人物。


天襲者雖然是1945年首飛,即便以越戰眼光而言都相當老舊的攻擊機,優秀的酬載也不是那麼不可取代,但平直翼賦予的優秀低空機動性與滯空時間,使其能夠長時間滯留戰場提供壓制火力,在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中展現了巨大價值,也直接啟發了經典的A-10攻擊機計畫。


OA-2空中大師乍看之下是單引擎,但實際上是兩台串列發動機,只使用一台引擎時可以讓滯空時間延長到7小時之久。在越南這款飛機搭載有AFAC,可以從突破雲層阻擋的低空以低速觀測地面戰場態勢,確認敵我位置,以3套無線電和友軍協調並引導航空打擊,通常還搭載有2組7管用於標定地面目標的白磷火箭發射器。他們也負責寮國縱深胡志明小徑上的巡邏與偵查。

OA-2空中大師乍看之下是單引擎,但實際上是兩台串列發動機,只使用一台引擎時可以讓滯空時間延長到7小時之久。在越南這款飛機搭載有AFAC,可以從突破雲層阻擋的低空以低速觀測地面戰場態勢,確認敵我位置,以3套無線電和友軍協調並引導航空打擊,通常還搭載有2組7管用於標定地面目標的白磷火箭發射器。他們也負責寮國縱深胡志明小徑上的巡邏與偵查。


威洛比一直監控著溪山村的戰鬥,並向陸戰隊建議派朗格里爾的MIKE部隊前去增援,但陸戰隊回絕了;而最後威洛比也知道,並極力抗議放棄溪山村的決定。溪山村或許對陸戰隊而言無關緊要,但這是圍村基地與溪山戰鬥基地之間唯一的美軍據點,溪山村的放棄就代表圍村基地被孤立,他也不能指望9號公路還能對他們或任何來自溪山戰鬥基地的救援力量敞開。然而,他的反對沒有人聽,溪山村對於圍村基地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夠重要。


1月24日這天,威洛比得知一大群人正沿著9號公路接近圍村,當他們接近時才知道這是班會珊基地的殘存寮國軍,他們由33營營長蘇朗(Soulang)上校領導。而威洛比意識到這群殘兵和難民人數遠超過圍村基地可容納的上限,且極可能混雜北越特工,威落比和他的上級一時都還不確定要怎麼處理他們,只能先將他們暫時安置到舊圍村基地,並收繳他們所有人的武裝 - 包含營長本人也是。


通過對寮國軍的交流,他們得知班會珊基地毀於戰車輔助下的攻勢 - 而班會珊基地離圍村只有15公里。但另一方面,美軍也很懷疑寮國軍的說法,在他們看來這些素質不佳的殘兵敗將可能只是拿戰車當他們防守失利的藉口,也沒全盤採信他們的說法;而寮國軍這邊也頗有怨言,剛到盟友營區就被解除武裝,之後的交流中美軍還多次質疑他們到底有沒有認真抵抗,完全沒表現出對他們的信任與尊重。


威洛比聯繫了自己的上級,C隊的丹尼爾.申格爾(Daniel F. Schungel),討論如何處理寮國軍;而申格爾決定親自帶著物資乘坐直升機來到舊圍村,協助管理與支持寮國軍的休整,而他還帶上了尤金.阿什利(Eugene Ashley)、理查德.艾倫(Richard H. Allen)、喬爾.強森(Joel Johnson)以及負責評估當地能否建立簡易機場跑道的陸軍工程師托馬斯.托德(Thomas Todd);而托德也是基地唯一的非特種部隊美軍。而圍村基地的57毫米無後座力炮也轉移給寮國軍彌補失去的支援武器。


1月30日,一名北越二等兵帶著步槍一路走進了圍村基地,突然出現在指揮部門口,綠扁帽傻眼之餘也很快意識到此人並無敵意,而是來投降的,只是顯然哨兵已經睡死無法帶路,而斷糧多日的北越士兵順著香味找到正在烹調食物的美國人。


這名北越士兵供稱自己是被半強制徵召進304A師66團8營的,僅受過3周訓練就開始南下參戰,靠著有限的大米果腹,沿路飽受美軍空襲、水蛭、飢餓與蚊蟲的折磨。當他抵達戰場後,收到的命令是在1月28日執行對圍村基地的偵查,以便為隔日的襲擊做好準備;就他所知,襲擊被推遲,但沒有被取消,而他奉命繼續在外圍保持對圍村基地的監視,最後承受不住壓力的他選擇主動投降。


越戰時期美軍的C口糧,被美軍嫌棄口味較少且攜帶不易 - 然而此時的北越甚至不存在標準化的野戰口糧,而9號公路-溪山戰區因為補給要通過漫長條件不佳還遭到美軍重重監控與封鎖的胡志明小徑運輸,部隊日常主食就是抹鹽的飯糰和水,斷糧也是家常便飯;而越南叢林的蚊蟲又多,所以經常因疾病與營養不良導致減員,為此北越士兵需要極為強大的毅力去抵銷物質條件的不足;然而,儘管北越軍多是以吃苦耐勞見長的農民出身,但還是經常因為逃兵導致情報洩漏。

越戰時期美軍的C口糧,被美軍嫌棄口味較少且攜帶不易 - 然而此時的北越甚至不存在標準化的野戰口糧,而9號公路-溪山戰區因為補給要通過漫長條件不佳還遭到美軍重重監控與封鎖的胡志明小徑運輸,部隊日常主食就是抹鹽的飯糰和水,斷糧也是家常便飯;而越南叢林的蚊蟲又多,所以經常因疾病與營養不良導致減員,為此北越士兵需要極為強大的毅力去抵銷物質條件的不足;然而,儘管北越軍多是以吃苦耐勞見長的農民出身,但還是經常因為逃兵導致情報洩漏。


美軍也詢問了他是否知道或見過有任何北越戰車,而他給出否定的答案。在這名投誠者被移交溪山基地進行深入審訊後,他表示曾經聽到疑似戰車履帶機動的聲音,但未曾直接目睹其存在,然而這名戰俘後面的口供並未被告知圍村基地。


雖然一開始完全沒有採信寮國軍的目擊說詞,但之後的日子裡,北越對圍村基地的騷擾與偵查強度不斷提高,巡邏隊也經常遭遇敵人,航空單位更是多次目擊到疑似裝甲車輛的運作,種種跡象讓威洛比認為有必要做點什麼。於是他決定向上級要求以直升機空運100具M-72輕型反戰車武器(LAW) - 但這也是他唯一做到的準備;雖然他也有申請額外的106毫米無後座力砲砲彈,然而直升機運來的是105毫米炮的,完全用不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抄書性質的戰史研究的沙龍
276會員
77內容數
2025/04/04
1967年下半年米格21終於一掃上半年的陰霾,打出2比12的優勢交換比,也是成就米格21威名的開端。北越空軍證明充分把握並發揮主場優勢的弱勢空軍,也有可能把絕對優勢空軍狠狠地咬下一口,並為防空單位締造更有利的作戰條件。而美軍則因為自二戰前期以後就未曾有過的劣勢交換比而遭受心理上的巨大打擊。
Thumbnail
2025/04/04
1967年下半年米格21終於一掃上半年的陰霾,打出2比12的優勢交換比,也是成就米格21威名的開端。北越空軍證明充分把握並發揮主場優勢的弱勢空軍,也有可能把絕對優勢空軍狠狠地咬下一口,並為防空單位締造更有利的作戰條件。而美軍則因為自二戰前期以後就未曾有過的劣勢交換比而遭受心理上的巨大打擊。
Thumbnail
2025/02/28
1967年上半年對北越米格21而言相當不好過,美軍通過傳奇的大刀行動將其重創,使其消停數月。即便在恢復行動後,也只能先找雷公刷戰績,但很快又被幽靈痛打一頓。
Thumbnail
2025/02/28
1967年上半年對北越米格21而言相當不好過,美軍通過傳奇的大刀行動將其重創,使其消停數月。即便在恢復行動後,也只能先找雷公刷戰績,但很快又被幽靈痛打一頓。
Thumbnail
2025/02/13
10月8日上午,北越發現大量美軍戰機正在接近大福機場,隨即派出陳玉秀和梅文強的米格21偕同米格17攔截美軍空襲編隊。當米格21仍在爬升時,發現機場東側有4架剛完成轟炸的雷公,陳玉秀立即發出丟下副油箱的命令,並加速前進進行攻擊。陳玉秀盯上最前方兩架領隊雷公,但另外兩架後方的雷公也發現並開始追擊陳玉秀,
Thumbnail
2025/02/13
10月8日上午,北越發現大量美軍戰機正在接近大福機場,隨即派出陳玉秀和梅文強的米格21偕同米格17攔截美軍空襲編隊。當米格21仍在爬升時,發現機場東側有4架剛完成轟炸的雷公,陳玉秀立即發出丟下副油箱的命令,並加速前進進行攻擊。陳玉秀盯上最前方兩架領隊雷公,但另外兩架後方的雷公也發現並開始追擊陳玉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戰車的任務已經完成,但美軍仍在堅持,現在他們仍在嘗試殺出一條生路。
Thumbnail
戰車的任務已經完成,但美軍仍在堅持,現在他們仍在嘗試殺出一條生路。
Thumbnail
圍村是非常堅固的防禦體系,但並非無懈可擊,而美軍也沒有真正做好面對北越進攻,特別是戰車的準備。當然,即便有了戰車輔助,北越的進攻準備也不是萬無一失,這畢竟是他們首戰,經驗不足且還是夜間作戰。
Thumbnail
圍村是非常堅固的防禦體系,但並非無懈可擊,而美軍也沒有真正做好面對北越進攻,特別是戰車的準備。當然,即便有了戰車輔助,北越的進攻準備也不是萬無一失,這畢竟是他們首戰,經驗不足且還是夜間作戰。
Thumbnail
被遺棄的難民軍,為了活下去,付出鮮血和生命的高昂代價。
Thumbnail
被遺棄的難民軍,為了活下去,付出鮮血和生命的高昂代價。
Thumbnail
遺棄段希文第五軍,凸顯國府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無視一線戰鬥部隊身處異域的艱困不易與流血流淚,令人寒心。
Thumbnail
遺棄段希文第五軍,凸顯國府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無視一線戰鬥部隊身處異域的艱困不易與流血流淚,令人寒心。
Thumbnail
抵達戰區的前置條件達成後,北越戰車的下一步就是尋求實戰機會證明自身價值。而他們找上的卻不是原本預期的美軍,而是倒楣的寮國軍;而在他們接觸前,北越在溪山附近一次失敗的進攻,也再度展現為何北越如此渴望戰車這樣的防線突破者支援。
Thumbnail
抵達戰區的前置條件達成後,北越戰車的下一步就是尋求實戰機會證明自身價值。而他們找上的卻不是原本預期的美軍,而是倒楣的寮國軍;而在他們接觸前,北越在溪山附近一次失敗的進攻,也再度展現為何北越如此渴望戰車這樣的防線突破者支援。
Thumbnail
國共內戰期間,國軍拉伕、擄人來台從軍,真實存在,卻鮮少被人提起。拉伕從軍,無數的少年和青年不是埋骨沙場,就是沉入台灣民間凋零,我們應該跨越黨派之爭,站在人道主義和歷史正義的高度,對國軍拉伕下的外省受難者及其家屬鄭重道歉,讓這一代外省人的流離人生,能被民眾所共同認識與紀念。
Thumbnail
國共內戰期間,國軍拉伕、擄人來台從軍,真實存在,卻鮮少被人提起。拉伕從軍,無數的少年和青年不是埋骨沙場,就是沉入台灣民間凋零,我們應該跨越黨派之爭,站在人道主義和歷史正義的高度,對國軍拉伕下的外省受難者及其家屬鄭重道歉,讓這一代外省人的流離人生,能被民眾所共同認識與紀念。
Thumbnail
初夏的午後,一切都懶洋洋地。狗兒獨在籠子裡假眠,阿兵都在寢室裡真睡。
Thumbnail
初夏的午後,一切都懶洋洋地。狗兒獨在籠子裡假眠,阿兵都在寢室裡真睡。
Thumbnail
轉眼之間來到642營第1連也接近半年了,此時的馬祖也開始進入了冬天,這是我來馬祖經歷的第二個冬天,也漸漸的習慣馬祖的寒冷,馬祖的冬天除了寒冷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東北季風特別的強,因此也讓寒冷的冬天更加的冷冽。 讀行俠readingwalk
Thumbnail
轉眼之間來到642營第1連也接近半年了,此時的馬祖也開始進入了冬天,這是我來馬祖經歷的第二個冬天,也漸漸的習慣馬祖的寒冷,馬祖的冬天除了寒冷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東北季風特別的強,因此也讓寒冷的冬天更加的冷冽。 讀行俠readingwalk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皇軍攻佔法屬印度支那(即今寮國和越南境內),日本皇軍目的是防止中國從法屬印度支那;經昆河鐵路補給武器;及燃料。因此日軍主要駐扎由海岸線海防市海岸、北江市;至老街市雲南邊境,河內市是日本皇軍主要據點( 現今越南北部 )。
Thumbnail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皇軍攻佔法屬印度支那(即今寮國和越南境內),日本皇軍目的是防止中國從法屬印度支那;經昆河鐵路補給武器;及燃料。因此日軍主要駐扎由海岸線海防市海岸、北江市;至老街市雲南邊境,河內市是日本皇軍主要據點( 現今越南北部 )。
Thumbnail
故事一開始交代時空背景 南北韓對立 還有美軍支援南韓轟炸的一個架構下 在山裡面有一個村莊 裡面的人連槍都沒看過 更別提手榴彈 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 北韓這裡節節敗退 指揮官不願意放下傷兵 正要被部屬正法 有敵軍來襲畫面一轉北韓這裡剩下四個人 再爬峭壁窯回總部 瞬間又掉一個下懸崖剩三個 就是指揮管
Thumbnail
故事一開始交代時空背景 南北韓對立 還有美軍支援南韓轟炸的一個架構下 在山裡面有一個村莊 裡面的人連槍都沒看過 更別提手榴彈 過著自給自足的日子 北韓這裡節節敗退 指揮官不願意放下傷兵 正要被部屬正法 有敵軍來襲畫面一轉北韓這裡剩下四個人 再爬峭壁窯回總部 瞬間又掉一個下懸崖剩三個 就是指揮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