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門上刻著「學我者死」,貌似戒備森嚴的墓園,卻有兩個令人疑竇的點。既然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門,為何旁邊的牆垣顯得如此斑駁?既然是一座不該隨便闖入的墓園,為何從旁邊的沙岸上又可直接進出?
「(手塚)他在昭和二十年代推出的作品,還充滿了作家該有的想像;然而曾幾何時,竟變得如此匠氣。我倒是聽前輩說過一個故事。手塚先生參加過『西遊記』的製作,當時他主張結局要讓孫悟空的猴子情人在悟空歸來時死掉。當工作人員問到,為什麼那隻母猴子非死不可時,他卻提不出理由,只說了一句『因為那樣比較讓人感動』。這些話雖是別人轉述的,卻也讓我清楚地知道,我總算能和手塚治虫的影子告別了。」
真正高明的學習不是只看到人家表面的光鮮亮麗,而是背後沒沒無聞的練習與付出。對於死者來說,或許只有成就才是後人看得到的事情,然而能否決定一個人活得是否成功,並不取決於他做了什麼,而是他怎麼做人,有沒有成為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
不論是不是藝術家,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以前如何,而是只有當我們正視自己過去曾經喜愛的大師、深愛的人的影響,並且決心為自身行為負責,不再推究給過往,才能帶著敬畏之心,全身而退地離開,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宮崎駿要在大門上刻下「學我者死」的大字,不僅是警惕自己,也是告誡未來的後人。
參考文章:王陽翎. (2017, November 20). 宮崎駿的心結(中)—我不想敗在手塚治虫手上.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