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衝突︱「第三次大起義」背後:兩國方案已死,一國成為現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升級,以色列持續空襲加沙,圖為2023年10月11日在加沙地帶(Reuters)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升級,以色列持續空襲加沙,圖為2023年10月11日在加沙地帶(Reuters)

10月7日,哈馬斯(Hamas)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Operation al-Aqsa Flood),佔領多處猶太定居點、擄走平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隨後宣布與哈馬斯開戰,是1973年贖罪日戰爭後,以巴首次進入戰爭狀態。

從以色列的視角來看,哈馬斯的閃擊出人意料,輿論因此質疑以色列的情報系統失靈,諸如「以色列911」、「以色列珍珠港」的討論更是鋪天蓋地;但從巴勒斯坦反抗運動的視角出發,這次襲擊是「對以色列壓迫的反擊」,哈馬斯雖只是反抗勢力的一支,不能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卻毫無疑問是以巴衝突的重要行為者。因此,這起事件除了「阿克薩洪水行動」的代號,也被稱作「第三次大起義」(Third Intifada),是繼1987年第一次大起義、2000年第二次大起義後的新鬥爭。

但儘管事件本身出乎意料,國際的反應卻不令人意外:美國、伊朗各自對以色列與哈馬斯表示了支持,包括沙特在內的阿拉伯國家口頭「支持」了巴勒斯坦,同時出於對哈馬斯的長年厭惡,譴責了「傷害平民的行為」。再看非中東地區的多數國家,立場偏向美國的表示「以色列有權自衛」、「與以色列站在一起」;相對同情巴勒斯坦的,便與聯合國一起呼籲「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

只是諷刺的是,哈馬斯本身曾是「兩國方案」的強烈反對者,這次事件的爆發更是暴露殘酷真相:流於空談多年後,「兩國方案」已經死亡,「一國統治」則是無可否認的現實。

「兩國方案」為什麼曾經可能

回顧「兩國方案」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至1947年的聯合國分治計劃:佔人口三分之一的猶太人獲得55%的巴勒斯坦領土,以容納未來移民,佔人口三分之二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則獲得45%領土。可想而知,這一分配被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所接受,但被阿拉伯領導人拒絕,戰爭隨後爆發。

這次衝突導致70萬阿拉伯居民逃出巴勒斯坦,以色列則進一步侵吞土地,1949年以色列、埃及、黎巴嫩、約旦和敘利亞簽署停戰協議時,以色列已經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區78%的領土。此後阿拉伯世界持續呼籲「解放巴勒斯坦」,否定以色列的建國合法性,但經歷多次戰敗、全球左翼衰退、泛阿拉伯民族主義退潮、毛主義武裝轉向聖戰士的時代變化後,巴勒斯坦議題聲勢不再,不僅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力道下降,全球的關注度也持續下滑。

在此背景下,巴勒斯坦領導層的立場在1970年代末轉向,接受了與以色列並肩立國的想法,願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僅存領土上建立國家。而這一歷史性妥協,意味著巴方領導人淡化了鬥爭的「反殖解放」色彩,從堅持意識形態走向合乎國際共識的無奈務實。簡單來說,巴勒斯坦的勢弱與退讓,便是「兩國方案」之所以可能的時空背景。

因此可以觀察到,自1970年代起,圍繞「兩國方案」的外交進程與國際努力日漸清晰,其規劃主要是以1967年雙方邊界、聯合國安理會第242號決議為基礎,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比鄰而處。這一規劃自1970年代中期起,便在聯合國大會上連年獲得壓倒性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簡稱巴解)也從原本的強烈抨擊,轉為「願意在臨時基礎上接受兩國方案」。

但以色列的立場與各方並不同調。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面臨了抉擇:放棄大以色列(Eretz Yisrael)的夢想,從約旦河西岸撤軍,或是在戰勝的既成事實上,遂行無限期的佔領與吞併。而從後續發展來看,以色列明顯選擇了後者,接著陸續吞併東耶路撒冷、敘利亞的戈蘭高地,以及其他的巴勒斯坦領土,並對兩國方案相關談判冷漠以對。

1987年巴勒斯坦發動第一次大起義,以色列似乎受到刺激,終於願意坐上談判桌。與此同時,巴解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面臨了政治上的內外挑戰:對內,哈馬斯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等路線激進、宗教色彩強烈的新勢力崛起,這些勢力反對「兩國方案」,唯一支持推翻以色列,開始不服以阿拉法特為首的世俗「溫和」勢力;對外,阿拉法特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貿然支持伊拉克的侯賽因(Saddam Hussein),結果觸怒了美國與科威特、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所獲金援大幅減少。因此不論對內對外,阿拉法特都需要一個表現機會,既鞏固自己在巴勒斯坦的領導威信,也緩和與西方的緊張關係,而這便是1993年《奧斯陸協議》(Oslo Accords)的誕生背景。

從和平進程的角度來看,這一協議是以巴對「兩國方案」的嘗試;從阿拉法特的立場出發,這一協議確立了巴解與自己對內對外的「巴勒斯坦代表」地位;從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 Rabin)的視角來看,這是工黨等以色列左翼安全觀的落實機會,也就是以「土地換和平」。總體來說,《奧斯陸協議》有以下幾個成果: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成立,西岸和加沙地帶部分地區進行有限自治;國際社會承認巴解是以色列在以巴談判上的合作夥伴,以色列也與巴解相互承認;以巴雙方開始針對「兩國方案」下的以巴邊界、以色列定居點、耶路撒冷地位、以色列維安權與巴勒斯坦自治權共存、巴勒斯坦難民的返回權展開談判。

然而,《奧斯陸協議》沒能取得以巴民意的壓倒性支持,哈馬斯等組織痛批阿拉法特出賣民族尊嚴,拉賓則被指責放棄了「應許之地」,並在1995年被以色列極右份子暗殺。結果以色列沒能依照協議完整執行撤軍,哈馬斯等激進組織也未停下對以色列的恐怖攻擊,最後連阿拉法特都為與哈馬斯競爭影響力,而縱容法塔赫(Fatah)的武裝組織阿克薩烈士旅(al-Aqsa Martyrs' Brigades)襲擊平民。結果《奧斯陸協議》簽署7年後,第二次大起義爆發,「兩國方案」的嘗試宣告失敗。

「兩國方案」為什麼死亡

在此之後,「兩國方案」的前景愈發黯淡。

首先,以色列政治左翼衰微後,右翼重回執政,其與哈馬斯的衝突自2000年起愈趨強烈,而以方的策略基本上可以總結為「鐵牆」(Iron Wall)政策,也就是展示以色列有能力壓制任何攻擊,同時積極與阿拉伯國家開展互動,讓各方習慣「鐵牆」的存在。而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的攻擊恰好給了以色列形塑「新大屠殺」敘事的機會,政府借此提醒民眾「非猶太人不可信」,並暗示巴勒斯坦人是猶太人的「永久威脅」,再加上軍事打擊的成功,以色列右翼不斷墊高了對領土、安全和承認猶太復國主義合法性的要求。而其最終結果,就是讓「談判」成為以色列輿論中的負面詞彙,讓「兩國方案」的民意市場嚴重流失。

接著,美國對以色列的無條件支持,加速了「兩國方案」的崩潰。出於在中東培植代理人的戰略需求、國內親以遊說團體勢力強大等因素,即便以色列自1967年起便以定居點持續蠶食巴勒斯坦領土,美國都未讓以色列停下併吞,也沒能迫使以色列為和平做出必要的犧牲。久而久之,以色列也開始相信,自己能在不影響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採取任何政策,右翼的定居點立場愈發強硬,支持群也在擴大,而溫和派雖持續警告,過激政策可能影響美以關係,卻因現實不是如此發展,而漸漸失去了影響力。

如果第二次大起義只是象徵「兩國方案」的挫敗,那麼上述兩重脈絡形塑的當今現實,便是「兩國方案」的實質死亡。

如今,「定居者運動」在以色列政治中具有可觀影響力,任何政府要讓近70萬定居者從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撤離,都必須付出極高的政治代價,這也就意味著重回1967年邊界的難度極高,2018年通過的《民族國家法》,更是邁出了在法律上吞併西岸的步伐,意圖追認非法定居點的合法性。簡單來說,定居點的擴張已經積重難返,撤離約旦河西岸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再來,以色列與哈馬斯的血仇導致了以巴雙方和平陣營的崩潰,以色列右翼成為主流,內塔尼亞胡即便貪腐醜聞纏身都能重返政壇;巴解的領導威信則持續下降,民眾視國際承認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為「以色列維穩機器」,路線激進的哈馬斯則收穫大量支持,導致談判進程失去了影響力。

而在這一過程中,由以色列「一國統治」的現實也逐漸鞏固。截至2023年,約旦河西岸的土地面積有9.3%為定居點、20%為軍事禁區、20%被以色列宣布為「國家土地」、9.4%位於隔離牆與1967年的邊界間,總共有約60%的地區處於以色列控制下,導致近300萬名巴勒斯坦人生活在A區與B區(佔約旦河西岸面積的40%)中支離破碎的「島嶼」上;加沙地帶雖自2007年起被哈馬斯佔據,卻也同時被以色列嚴格封鎖,且哈馬斯無法控制加沙地帶的海岸線、領空與邊界,讓230萬巴勒斯坦人生活在缺乏水、電、藥品的擁擠環境裡。

因此從政治現實的角度來看,在約旦河和地中海之間的巴勒斯坦地區,其實只存在一個國家,名字叫做以色列,只不過這個國家實行種族隔離,一部分人群擁有形同特權的公民權,一部分人則被剝奪基本人權,但在後面這群人中,又存在不受控制的武裝「準國家」實體,並且受到伊朗的軍事支持。

而哈馬斯發動的「第三次大起義」,固然無法解決「兩國方案」已死的現實,甚至可能讓情況更糟,但國際這些年只會空談「兩國方案」,即便「兩國方案」死亡的事實已如此明顯,各方仍抱著陳年口號不肯求變,同樣讓情況走到了今日境地。而真正對衝突雙方具有影響力的國家,對於困局的解決毫無誠意:美國極盡虛偽,一面縱容以色列擴大定居點、一面表示自己支持「兩國方案」,既要政治正確、又要政治利益;伊朗也不遑多讓,表面上高舉「支持巴勒斯坦」的大義旗幟,不斷協助哈馬斯武裝,其實用意就與當初培植黎巴嫩真主黨所差無幾,目的是為伊朗在中東的地緣利益服務,擴大在各衝突熱點的影響力,形成伊朗滲透的既成事實,而非解決衝突。

最終,在大國政治的棋盤上,各方面對巴勒斯坦議題只見政治、地緣、軍事利益,而無務實解決的誠意,也就導致了衝突的持續難止。從「兩國方案」到一國現實,以巴雙方已走過半個世紀,而在下一個50年,如果國際局勢仍是如此,巴勒斯坦人要爭取的,或許就不是建國這般遙遠的幻夢,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權與人身尊嚴。

原文發表網址:

2023.10.12

以巴衝突︱「第三次大起義」背後:兩國方案已死 一國成為現實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50313?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avatar-img
75會員
38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地時間10月7日清晨,哈馬斯(Hamas)突然襲擊以色列,發射了超過千枚火箭彈,其武裝人員也同步滲透至以色列南部,佔領多處猶太定居點,並擄走不少以色列平民。
路透社4月9日引述胡塞武裝(Houthis)消息,稱沙特阿拉伯與阿曼合組的代表團已抵達也門(又譯作葉門)首都薩那,準備與也門胡塞武裝領導人馬沙特(Mahdi al-Mashat)會晤,雙方將討論內戰停火事宜與後續政治安排,包括解除包圍、結束侵略、恢復也門民眾人權等。
4月6日,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和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在北京會晤,雙方討論重開大使館的相關步驟,並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
3月23日路透社報道,繼伊朗之後,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沙烏地阿拉伯)有意和敘利亞恢復外交關係,並稱兩國官員私下表示,若談判順利,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將藉4月底穆斯林節日開齋節後訪問大馬士革。
3月10日,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在北京宣布復交,結束兩國長達7年的斷交關係。
3月10日,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在北京取得談判突破,宣布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及相互重開大使館。
當地時間10月7日清晨,哈馬斯(Hamas)突然襲擊以色列,發射了超過千枚火箭彈,其武裝人員也同步滲透至以色列南部,佔領多處猶太定居點,並擄走不少以色列平民。
路透社4月9日引述胡塞武裝(Houthis)消息,稱沙特阿拉伯與阿曼合組的代表團已抵達也門(又譯作葉門)首都薩那,準備與也門胡塞武裝領導人馬沙特(Mahdi al-Mashat)會晤,雙方將討論內戰停火事宜與後續政治安排,包括解除包圍、結束侵略、恢復也門民眾人權等。
4月6日,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和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在北京會晤,雙方討論重開大使館的相關步驟,並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
3月23日路透社報道,繼伊朗之後,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沙烏地阿拉伯)有意和敘利亞恢復外交關係,並稱兩國官員私下表示,若談判順利,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將藉4月底穆斯林節日開齋節後訪問大馬士革。
3月10日,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在北京宣布復交,結束兩國長達7年的斷交關係。
3月10日,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又稱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在北京取得談判突破,宣布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及相互重開大使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分析以色列的反擊和地緣政治背景。文章回顧五次中東戰爭,闡述哈瑪斯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的矛盾及其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影響。透過對歷史和當前局勢的剖析,試圖理解當前中東局勢的複雜性,並預測未來的發展。
Thumbnail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PLO)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並正式通過兩國方案,已經超過25年了。巴勒斯坦國尚未實現,且生存條件持續惡化。不需要成為歷史學家,也能意識到 1993 年最初的宣言中討論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國論,在奧斯陸協議之後,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Thumbnail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在迦薩地帶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向以色列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人員進入以色列南部領土。
Thumbnail
這一次換成以色列想要停火了!在昨晚的談判中,以色列給出的條件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不僅提出兩個月停火,還允許哈瑪斯官員離境。然而面對如此優渥的條件,哈瑪斯竟然拒絕了...
哈馬斯的政治舉動是一個關鍵且平衡的決策:在外部承認“可能發生了一些錯誤”,指的是平民傷亡,同時在內部正當化這次行動,稱其為“一個必要的步驟和對以色列的正常回應”,同時內外兼顧,旨在達成可能的和解。
Thumbnail
自去年10月27日起,巴以衝突已經持續了近100天。哈馬斯和以色列一直在進行地道戰,巴勒斯坦民眾積極支持哈馬斯,世界各國對以色列施壓。這場戰爭預計將持續6個月到一年,哈馬斯力量將不斷增強,以色列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將變得更弱。哈馬斯的目標是削弱以色列的國際影響力,以色列希望得到除美國之外的國際支持。
Thumbnail
  朋友们好,好久没有谈过巴以冲突了。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哈斯在袭击以色列前,难道没有想过将会可能面临的后果吗?以色列拥有着庞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还有精良的装备等等。这是为什么?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觉得很明显,他们是知道的,尤其是躲在中东富国卡塔尔背后的哈马斯领导层。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對以色列的襲擊事件,分析以色列的反擊和地緣政治背景。文章回顧五次中東戰爭,闡述哈瑪斯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法塔赫的矛盾及其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影響。透過對歷史和當前局勢的剖析,試圖理解當前中東局勢的複雜性,並預測未來的發展。
Thumbnail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PLO)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並正式通過兩國方案,已經超過25年了。巴勒斯坦國尚未實現,且生存條件持續惡化。不需要成為歷史學家,也能意識到 1993 年最初的宣言中討論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國論,在奧斯陸協議之後,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Thumbnail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在迦薩地帶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向以色列發射超過5,000枚火箭彈,並派遣武裝人員進入以色列南部領土。
Thumbnail
這一次換成以色列想要停火了!在昨晚的談判中,以色列給出的條件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不僅提出兩個月停火,還允許哈瑪斯官員離境。然而面對如此優渥的條件,哈瑪斯竟然拒絕了...
哈馬斯的政治舉動是一個關鍵且平衡的決策:在外部承認“可能發生了一些錯誤”,指的是平民傷亡,同時在內部正當化這次行動,稱其為“一個必要的步驟和對以色列的正常回應”,同時內外兼顧,旨在達成可能的和解。
Thumbnail
自去年10月27日起,巴以衝突已經持續了近100天。哈馬斯和以色列一直在進行地道戰,巴勒斯坦民眾積極支持哈馬斯,世界各國對以色列施壓。這場戰爭預計將持續6個月到一年,哈馬斯力量將不斷增強,以色列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將變得更弱。哈馬斯的目標是削弱以色列的國際影響力,以色列希望得到除美國之外的國際支持。
Thumbnail
  朋友们好,好久没有谈过巴以冲突了。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哈斯在袭击以色列前,难道没有想过将会可能面临的后果吗?以色列拥有着庞大的陆海空三军力量还有精良的装备等等。这是为什么?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我觉得很明显,他们是知道的,尤其是躲在中东富国卡塔尔背后的哈马斯领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