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和平希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

2023/04/27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情提要

2023 年 4 月 8 日,以色列軍方對黎巴嫩南部和加薩地區屬於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的目標進行空襲

以色列軍方表示,此次襲擊是對 2023 年 4 月 6 日從黎巴嫩向以色列北部發射的 34 枚火箭彈的回應,軍方將其歸咎於哈馬斯。襲擊開始後,加薩的武裝分子又發射了數十枚火箭彈。本月早些時候,以色列警方還對耶路撒冷的阿克薩清真寺進行了為期兩晚的突擊搜查,之後局勢十分緊張。
哈瑪斯領導人在貝魯特受訪時表示攻擊以色列的火箭彈並非他們發出,但「面對以色列人的侵略,巴勒斯坦人不會袖手旁觀」,將會支持黎巴嫩反擊。
在控制黎巴嫩南部大部分地區的黎巴嫩激進組織真主黨表示將支持巴勒斯坦組織對以色列採取的一切措施後數小時,襲擊事件便發生了。以色列 2006 年與真主黨的戰爭十分慘烈,雙方都被那場衝突弄得傷痕累累,現在看來雙方都不希望再發生一場戰爭。
以色列這次的反應被視為希望避免重新點燃衝突——以與哈馬斯有關的地點為目標,而不是懲罰真主黨,但通往衝突的道路往往鋪滿了錯誤和誤判。接下來的幾週特別危險,因為猶太人的逾越節假期和穆斯林的齋月重疊,增加了對耶路撒冷聖地周圍發生的任何事件的敏感性。

4 月 15 日,數十萬以色列人抗議司法改革

總理納坦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 3 月下旬推遲了擬議的改革,但反對者希望取消它。超過 100,000 人參加了周六在特拉維夫舉行的主要示威活動,全國各地也發生了規模較小的示威活動。
該司法改革計劃將賦予被控告腐敗的納坦亞胡及其以色列史上最極端右翼的組閣盟友在任命國家法官方面的最終決定權。它還將賦予由他的盟友控制的議會推翻最高法院裁決的權力,並限制法院審查法律的能力。反對者表示,它將權力集中在納坦亞胡及其在議會中的盟友手中,從而破壞制衡制度。

黎巴嫩仍未從兩年多前的貝魯特爆炸案中恢復

2020 年 8 月 4 日發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倉儲區的爆炸案重創了本就因為疫情而風雨飄搖的國內政局,使曾經是中東為數不多的和平地區、民主國家的籬笆嫩從此陷入從經濟延伸到政局的動盪狀態。因為國民對政府貪腐顢頇的失望,國內林立的勢力也因此不再願意受議會政治束縛,這樣的轉變也使中東局勢有更加不穩定的潛在趨勢。

正文

新一波武裝衝突的導火線與後續發展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緊張局勢再次加劇,和平和兩國解決方案的希望一如既往地遙遠。耶路撒冷是真信徒的聖城。當信徒們慶祝他們的宗教節日時,這裡的氣氛最為喧鬧,尤其是在有圍牆的老城裡,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距離彼此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宗教在這裡具有難以誇大的意義和力量。那是因為它不僅僅是關於信仰。在耶路撒冷,它與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民族主義密不可分。宗教、政治和身份相互影響。不同陣營的人們尊崇耶路撒冷的神聖,並宣稱它是他們的首都。
本月齋月、逾越節和復活節同時來臨。他們還與加速的危險和絕望同時發生。
兩年前,以色列在齋月期間對巴勒斯坦人實施高壓治安,這是以色列人和哈馬斯在加薩及其周邊地區發生的一場短暫而致命的戰爭的導火線之一。當時,以色列安全部隊闖入阿克薩清真寺,穆斯林相信先知穆罕默德昇天的地方,警察使用殘酷的手段驅逐了將自己鎖在祈禱廳裡的巴勒斯坦人。看起來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本月再次發生。
全副武裝的警察毆打巴勒斯坦人的影片在中東和其他地區引起了憤怒,包括在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的阿拉伯國家。
自從作出有意義的嘗試讓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一起或分開討論未來以來,已經過去了 10 多年。長期不安的平靜讓以色列領導人相信,衝突是可以控制的,但不必解決的。這兩年來不斷加劇的緊張局勢和暴力表明這只是一種幻想。
聯合國安理會和歐盟以及許多其他組織仍然重申他們的信念,即和平的唯一真正機會是兩國解決方案。在以色列旁邊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將為兩國人民和平共處開闢一條道路。
但「兩國」已成為空洞的口號。它的支持者絞盡腦汁,但已經放棄了將其變為現實的努力。

有關這次空襲的政治分析

以色列指責駐紮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戰士是火箭彈襲擊的幕後黑手,而不是真主黨。但真主黨控制著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很難想像在沒有明確批准的情況下從以色列領土向以色列發動空襲。
那麼,為什麼以色列不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去追捕真主黨呢?一種理論認為,這是對地區衝突缺乏興趣——儘管以色列繼續襲擊敘利亞的目標。或者,也許是以色列總理面臨著針對 他的政府的大規模抗議的艱難國內局勢,企圖轉移焦點,用外部問題解決內部問題。但奇怪的一項 來自五角大樓的情報暗示,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傳統上絕不干涉政治)實際上支持了這些旨在防止納坦亞胡削弱司法機構的抗議活動。

問題與討論

以巴衝突其實不是國際新鮮事,令人沮喪的是,近年其實已有不少阿拉伯政權願意與以色列外交關係、經濟交流正常化,彷彿讓人看見地中海東岸和平的曙光。然而,此次的武裝衝突似乎再次粉碎了這份希望。以巴衝突一直是筆者心中縈繞不去的問題,約莫十年前,我曾因著某次已記不清的以色列壓迫巴勒斯坦人的議題在臉書上指責以色列政權的惡霸行為,一位當時剛認識的、人頗為親切的美國朋友跳出來在臉書上義正嚴詞糾正我的留言,要我不懂全部情勢不要隨意發言。這一件小事給我留下頗深的印象,之後就我所讀到的文章,我知道巴勒斯坦人並不是「完美」的被害者,他們反抗以色列的種種「恐怖攻擊」確實造成後者不少死傷;但以色列人也不符合既有的壓迫者的刻板印象,國際反猶勢力雖已非主旋律,但仍確實存在。這樣複雜的情勢促使我借題發揮,想透過分享這篇新聞,聽聽大家能否針對我長期的困惑提供一些不同的想法。我因此想了三個問題:
1. 以巴衝突中,巴勒斯坦常是被壓迫的那方。但以色列又是民主陣營的一員,同時對以色列的批評又會被貼上反錫安主義的標籤。以色列在眾敵環伺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作為一種防衛自身與凝聚族群的手段,該如何拿捏好分寸?
以色列的建國可以說是依靠了宗教與民族的凝聚力外拒強敵而得以實現的,在這之前猶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可能在不同的文化環境、受不同教育長大。但如今這一民族主義及其擴張變成壓迫其他民族的生存空間。以色列本身目前也處於政治動盪,讓行政權與立法權凌駕於司法權的司法改革引起民怨,再度執政的納坦雅胡被極端右翼的政壇盟友牽著鼻子走。
而在巴勒斯坦方面,雖有自治政府在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但有其複雜的歷史發展,目前被不同派系掌控。哈瑪斯(較激進)拿下加薩走廊後據地為王。
巴勒斯坦這塊土地,或許足夠兩大族群各據一角、相安無事生活。但諸宗教聖城耶路薩冷的歸屬問題卻沒有妥協可能。
民族主義之發展,可能會欺壓到其他民族,台灣在對抗外敵,建立自己的獨特性時,更要注意多元性的尊重。Debby 指出,台灣仍有種族歧視,外國人地位與人種在台灣皆有差別對待。反而是民族認同有所不同,但不同的民族認同成為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工具,可能會產生反效果。同一民族不一定是同一國家,非我族類不是同一個國家並非正確的觀念,所以保持制度文化、社會價值觀的獨特性是非常重要的。Henry 補充道,台灣要更有包容性,但資源的分配卻欠缺合理性,例如:選舉、服公職考試等,對外國人有種種限制與防堵措施,尤其對於中國國籍之人民,不同於其他國家國籍之人民。
2. 面對中東區域發生的敏感議題,比較半島電視台與西方媒體的視角差異?
專業是新聞傳播的 Debby 此時分享曾在課堂上聽到的關於半島電視台的介紹,其在新聞學上有標誌性、平衡議題的效果。半島電視台有阿拉伯的 CNN 之稱,1996 年創立,在 1998 年當美國攻擊伊拉克開始有很多第一手的獨家新聞,西方國家也引用其報導。美伊戰爭時,西方媒體多報導軍隊的英勇表現,而半島新聞則會去發掘在戰爭中受難的平民故事,或是西方盟軍的傷亡真相等。半島新聞也積極挑戰當地政府,顛覆外界對阿拉伯世界媒體的想像,也多少導致了 2010 年掀起的政治革命阿拉伯之春。
不過,昱凱也補充自己看半島新聞的心得,雖然的確提供不同觀點,但有時也有過度放大西方國家錯誤的傾向;或是在世足賽期間對卡達血汗勞工議題三緘其口等。即便是享有國際聲譽的新聞媒體,也不能只聽信一家之言。
3. 用外部問題解決內部問題,原來民主國家政府也會使用,我們都是民主國家的選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
玠庭認為,民眾要自己學會媒體識讀、從民間去促成公民素養教育。昱凱則擔心,臺灣的外部問題跟內部問題牽連在一起;期待哪一天選舉上可以回歸內部問題的討論。Henry 提出物極必反的概念,如果內部民生基礎問題沒有處理好,用「用外部問題解決內部問題」的手段還是可能會被換下臺,過去臺灣已經有一些經驗,施政還是必須要讓民眾有感。巴西前總統博索納羅內政很糟,一天到晚賣亡國感,內部問題沒有處理,只當一任就被下臺了。最後還是回歸用選票決定國家的走向。

參考資料

ykhuang
ykhuang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