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年輕時,常聽年紀較長的人說,"要懂得感恩...",那時候的我覺得,每天壓力那麼大、不如意的事那麼多,哪裡有什麼好感恩的?

殊不知,一旦開始學會看見生活中的小確幸,進而加以感恩時,慢慢會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好像越來越多,感恩的次數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自然,漸漸形成了一個善的循環,生活中,雖有苦,但也是有樂的,三不五時,就會看見小小的亮點,我把它們視為無形的螢火蟲,一隻又一隻,雖然小,但足以照亮我的心~

avatar-img
情緒導護師Julie的沙龍
5會員
122內容數
希望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都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舒心自在,並且隨時都能 Stop and smell the roses. Enjoy lif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我們在看電影或追劇時,往往都希望能看到完整的結局,心中的起伏,才能隨之放下,歸於平靜;反之,若是遇到了"開放性的結局",常會有"蛤,就這樣!?"的一種傻眼、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就開始進行各種腦補,想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完結,劃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這樣的習慣,似乎也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和需求,從小到大,
過去的事,的確真的就"回不去了",但是,就真的都"過去了"嗎? 想到這裡,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首當年"六四運動"的一首歌的歌詞,"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們的過往傷痛都只是暫時處於休眠狀態,有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會將之前蓄積的情緒熔岩,天崩地裂的爆發
偶然看到"寂寞會發慌,孤獨是飽滿的"這句話,覺得它充分地表達了寂寞和孤獨兩者之間,情感上的差異: 寂寞會發慌:寂寞是一種內心的孤獨感,當一個人感到寂寞時,他可能會感覺與他人缺乏聯繫和交流,這種孤寂感會使人感到焦慮、沮喪、不安甚至恐慌,因為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但卻苦於無法獲得,這種"缺乏"的
人生在世,一定都會經歷負面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人生體驗 情緒是我們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一部分,有正向情緒就一定也會有負面情緒,不要試圖否認、壓抑或逃避那些情緒,而是把他們視為內心發出的警鐘,也許是在提醒我們某些事,因此,要允許自己去感受,嘗試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個自省的動作,可以幫助我們好好理解負面
"如果你是認真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你就會找到方法,如果你不是認真的,你就會找到藉口"-Jen Sincero 在面臨挑戰或遇到困難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或不確定成功,而使用"不會"這兩個字來嘗試逃避,這確實是一個常見的擋箭牌,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很想啊,可是我不會啊!" 或是"我知道啊,可是
心理師許皓宜曾提到,「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是:”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不自覺陷入”空心”狀態」,雖然她當時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現代年輕人,但是,這種狀態其實有可能發生在各種年齡層 “空心”是一種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的狀態,使用更多心智去應對生活,卻忽略了心靈與本能,失落了接觸真實情感、理解自我的能
當我們在看電影或追劇時,往往都希望能看到完整的結局,心中的起伏,才能隨之放下,歸於平靜;反之,若是遇到了"開放性的結局",常會有"蛤,就這樣!?"的一種傻眼、不舒服的感覺,當然就開始進行各種腦補,想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完結,劃上一個完整的句號 這樣的習慣,似乎也是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和需求,從小到大,
過去的事,的確真的就"回不去了",但是,就真的都"過去了"嗎? 想到這裡,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首當年"六四運動"的一首歌的歌詞,"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捂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我們的過往傷痛都只是暫時處於休眠狀態,有一天,累積到一個程度,會將之前蓄積的情緒熔岩,天崩地裂的爆發
偶然看到"寂寞會發慌,孤獨是飽滿的"這句話,覺得它充分地表達了寂寞和孤獨兩者之間,情感上的差異: 寂寞會發慌:寂寞是一種內心的孤獨感,當一個人感到寂寞時,他可能會感覺與他人缺乏聯繫和交流,這種孤寂感會使人感到焦慮、沮喪、不安甚至恐慌,因為他們渴望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但卻苦於無法獲得,這種"缺乏"的
人生在世,一定都會經歷負面情緒,這是非常正常的人生體驗 情緒是我們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一部分,有正向情緒就一定也會有負面情緒,不要試圖否認、壓抑或逃避那些情緒,而是把他們視為內心發出的警鐘,也許是在提醒我們某些事,因此,要允許自己去感受,嘗試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個自省的動作,可以幫助我們好好理解負面
"如果你是認真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你就會找到方法,如果你不是認真的,你就會找到藉口"-Jen Sincero 在面臨挑戰或遇到困難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害怕失敗或不確定成功,而使用"不會"這兩個字來嘗試逃避,這確實是一個常見的擋箭牌,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很想啊,可是我不會啊!" 或是"我知道啊,可是
心理師許皓宜曾提到,「後疫情時代的心靈挑戰是:”缺乏信念、缺乏未來、缺乏愛”,不自覺陷入”空心”狀態」,雖然她當時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現代年輕人,但是,這種狀態其實有可能發生在各種年齡層 “空心”是一種失去活力和創造力的狀態,使用更多心智去應對生活,卻忽略了心靈與本能,失落了接觸真實情感、理解自我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