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線式的透視 】
avatar-img
EC3

【 直線式的透視 】

EC3-avatar-img
發佈於插畫繪本創作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自/Pinterest

圖自/Pinterest

觀察大自然,我們的眼睛是看不到一條超出眼界的直線。唯一出現的一條直線,是海面的水平線。天空因為是氣層是看不到線的。

人的雙手,在畫圖的時候,很難有辦法畫直線,因為人腦的神經系統自然狀態下會抖,除非有經過重複性的直線腦部記憶手部的操作訓練,手才能畫出用尺畫的線,但是仔細看還是不直。

自然狀況下,適合手感的線,其實是弧形,因為手部關節的關係。

透視是一種直線的垂直水平思考方式。

透視常見的有上列三類的透視,例如: 1點,2點,3點 ,三種透視方式。

不管哪一種透視,其實都屬於立方體形結構的思考方式。有線遲早容易就會有交叉點出現。

要畫直線,就必須倚賴尺才會直,或是運用電腦繪圖軟體。因為電腦裡頭,大部分拉直線的快速鍵都是Shift 的按鍵。不管是window 系統還是OS系統。

人類的社會則存在許多垂直與水平直線的空間或家具。例如:小件的桌子椅子,大件的住宅,大樓或是社區,道路,都不難發現直線的使用範圍很大


1 一點透視: 1個消失點

圖自/Youtube

圖自/Youtube

  • 全都的方形立方體,長寬高,都集中在水平線上的一個消失點,就是一點透視。其實就是聚焦在一個點的畫法。


2 二點透視: 2個消失點

圖自/Youtube

圖自/Youtube

□ 假設把椅子放在海平面的直線上,在紙上畫出椅子來。左右有兩個邊與直線交叉的點,這樣交叉拉出來的立體圖案,就是兩點透視了。

□ 用兩個眼睛去觀察左右框框中的椅子。

  • 邊框與海平面的一個交叉點就是左邊的消失點。
  • 邊框與海平面一個交叉點就是右邊的消失點。



3 三點透視: 3個消失點

圖自/ Google

圖自/ Google

□ 水平左右兩點 • • □ 下面的一點 • 三個交叉點,延著立方體所拉出來的直線,所形成的透視就是三點透視

大家如果隨手拿手機往從一樓往建築物與天空的交界處任意一拍,其實都是一張具有大樓氣勢的三點透視的畫面。

由高空俯視看地上的鏡頭,也是一種三點透視。

三點透視

三點透視

不過那一種透視,都只是入畫框的方式,目的是讓我們的視覺可以聚焦,左右可以水平線平衡,上下也可以視覺平衡。

攝影機放的位置不同,拍攝出來的視覺感受也會不同。但是實際上的大樓與自然界的地形地物並沒有改變。只是在平面的圖紙溝通上,比較可以貼近眼中看到的真實畫面。

人的腦神經與手部神經,在繪圖的時候都會自然而然放大或是縮小自己看到的視覺,就會形成重心不穩的視覺效果。

這時候就需要用透視來做修正比例在視覺上會比較合理。

抽象式的畫法,只適合在想像力的視覺創作,偏向2D。

若要變成實際的觸覺視覺感官,3D的立體感的視覺呈現就變的重要了。必須做視覺上的透視修正,3D物件入框,在畫的時候,就不會有視覺比例上的變形扭曲的畫面。


avatar-img
EC3
298會員
374內容數
圖生文、文生文、文生圖、圖生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C3 的其他內容
去西方旅遊,有去餐廳或是酒吧用餐或是喝酒,對於這個檯子的畫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都是放在店面的門口,用來帶客人用餐與用完餐結帳之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機器設備,大多被觸控面板的電腦所取代。這個會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撥接電話到手機的觸控電話。 現在的手機,宛如一台小型的電腦,可以在上面看各
這張圖是我在2001碩士班的時候,準備自己的作品集時的作品。 目的是畢業後可以用作品集去軟體開發公司,遊戲公司,廣告動畫公司,找一份穩定工作。 這張圖的設計理念是物件設計,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在建造自己的飛行交通工具。雖然不是什麼多工業化的機械設計,功能也未必真的可以實用,就當時只有二十幾歲的我,其
這張作品其實2001年畢業製作的作品,用的是3D軟體,去建造模型,然後學會去貼材質在3D物件上面。 現在看看這張還沒有打光的圖,生鏽的金屬感覺,有畫處理出來。 當時還很年輕的我,剛到美國去,光是學會和美國人順暢溝通,就是一個很痛苦的思想爭戰,因為所有的介面與專業的術語,全部是英文。那時候教課的老
文創產業三大部分: 1.文化數位內容產業 2.創意工業 3.版權產業
同一個方向
去西方旅遊,有去餐廳或是酒吧用餐或是喝酒,對於這個檯子的畫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大部分都是放在店面的門口,用來帶客人用餐與用完餐結帳之用。 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機器設備,大多被觸控面板的電腦所取代。這個會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撥接電話到手機的觸控電話。 現在的手機,宛如一台小型的電腦,可以在上面看各
這張圖是我在2001碩士班的時候,準備自己的作品集時的作品。 目的是畢業後可以用作品集去軟體開發公司,遊戲公司,廣告動畫公司,找一份穩定工作。 這張圖的設計理念是物件設計,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在建造自己的飛行交通工具。雖然不是什麼多工業化的機械設計,功能也未必真的可以實用,就當時只有二十幾歲的我,其
這張作品其實2001年畢業製作的作品,用的是3D軟體,去建造模型,然後學會去貼材質在3D物件上面。 現在看看這張還沒有打光的圖,生鏽的金屬感覺,有畫處理出來。 當時還很年輕的我,剛到美國去,光是學會和美國人順暢溝通,就是一個很痛苦的思想爭戰,因為所有的介面與專業的術語,全部是英文。那時候教課的老
文創產業三大部分: 1.文化數位內容產業 2.創意工業 3.版權產業
同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