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的討論事實上已經超過我的知識儲備,它是用經濟學的角度輔以歷史的觀點,來解釋當前的社會現象與財富的流動。例如「平等與效率」應該屬於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以後有機會寫一篇心得來討論平等與效率之間的關係。
不管是生產過剩還是債務危機,都是週期性的,這也可以用景氣循環理論來解釋,只是我腦中現在有很多疑惑跟矛盾衝突,當下還沒有仔細想清楚主要衝突點在哪,只是覺得有些不對勁,等哪天想通再來補充。
小孩才是家庭消費的主力,這點從日常生活的觀察中可以確認,一個中產家庭如果沒有小孩,消費力道會下降一個層級,可以說目前為了小孩而產生的消費是最願意花的,其他部份就要再三考慮。
另外,我認為還有一個消費點,那就是「醫療」,隨著老年化的趨勢,所有跟醫療相關的費用是很難避免的,「生物與醫學科技」也是未來世界的一大亮點。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一個人如果總是挑生活中容易的事來做,用不了幾年就會變成一個廢物;機構或組織也是一樣,必須主動挑戰去做艱難的事。
- 黃金地段的房價直入雲霄,是因為這些地點的周圍往往有最好的基礎設施,例如醫院、商場、娛樂設施、學校等。
- 降低貧富差距不是道德問題,而是經濟問題;少數人控制太多財富,剩下來的人沒錢,自然不會去消費,也就無法帶動內需。
- 受到「收入曲線」的影響,收入越高的人,其實日常固定支出在總收入中佔的比例是很低的;剩下的錢都用來投資、購買資產,反而進一步推高了資產的價格。
- 一個貧窮的社會會束縛所有人的自由,也會束縛人的創造力,讓大多數人的天賦發揮不出來,既無法創造財富改變自己,也無法影響周遭人的生活。
- 今後是「微成長」的時代,社會上很多矛盾都會凸顯出來,接下的目標應該會是同時追求「效率」與「公平」的經濟;降低貧富差距及提高基層收入,就是在「提振內需」與「降低社會矛盾」。
- 消費市場跟社交軟體不一樣,社交軟體屬於「趨同演化」;比如裝一個奇怪的 APP,最後根本沒辦法和誰聯繫,因為別人沒有裝;但消費市場不存在這個問題,總會形成一個多強並立的格局。
很多事情都是經過漫長的累積,然後一飛沖天,前期是線性成長,後期則是指數型成長;無論是產業還是技術,都是到達一定程度就會發生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
- 資本主義國家的週期性危機,本質上也可以說是「週期性過剩」;所謂過剩,就是產能太強,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產能天天過剩。
- 跟多數人的認知相反,一般都認為是東西不夠才會出現危機,生產太多怎麼會有危機呢? 只要商人逐利,就會有一部分收益不會用於消費,那就會有一部分對應的物資賣不出去:這就是過剩。
- 典型的出口導向經濟體,生產的東西主要賣到海外,但如果海外出事,東西賣不出去,就會造成大規模失業。
- 日本沒有消費衝動主要是人口老化太嚴重,而且社會階級僵化、流動性極低。
- 整體來說,經濟最終是靠「消費」帶動的,而消費的動力主要來自三方:小孩、年輕的女性以及技術更新疊代。
- 人口老化、小孩越來越少、技術停滯的社會注定沒什麼消費動力;既然消費動力不足,創業積極性也非常差,經濟就好不到哪裡去。
- 在負利率時代,增長緩慢、機會稀少,誰都不想花錢,創業也賺不到錢。
- 如果沒有實體投資機會,資金只會去追逐那些少數的優質資產,但因為進不了實體產業,所以也沒有惠及基層民眾。
- 由於市場上缺乏機會,往後兩極化會成為主流;所有領域、產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中間空洞化,財富往前端集中,中產階級變少,形成 M 型社會。
- 縮小貧富差距,讓人民手裡有錢,才能推動消費;有了需求,才有工作機會,才能避免錢在金融市場空轉,卻在實體經濟中找不到可投資的標的。
在過去百年中,對人類意義最大的幾個發明,都是用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降低運輸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