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研究報告|美銀:是時候做多銀行,避開科技股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重點摘要

  • 美銀認為短期,做多長端利率下降受惠的標的,如中國、歐洲、生技、銀行...等。
  • 美銀的最新私人客戶資產配置流向與我的觀點不太相同,詳細原因請看正文。
  • 從美銀的牛熊指標看,這波反彈似乎還沒結束,原因何在?
  • 本篇引用美銀11/02的資金流報告:Long Long-End = Long Leverage。

投資觀點

如開頭所言,銀行在高利率的衝擊下,今年爆發了如SVB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而讓整體的股價受挫,目前的價格已經來到了近80年來的最低(-1標準差);另一邊,科技股卻持續高歌猛進,來到百年新高(+2標準差)。以科技股為主的美股也同樣受惠,相對於受美債殖利率的新興市場,也來到50年新高(+1標準差)。

科技與EM的歷史標準差

科技與EM的歷史標準差

好彭友觀點:單從估值看,以科技為主的美股市場的確貴,但如果從盈利的角度卻也合情合理。昨天看到高盛另份報告指出:從2013年以來的實質盈利成長率,若以美元計價,美股的年化成長率為7%;另邊新興市場中最大的中國卻為-1.4%。盈利成長的兩極分化正好給估值的分化基本面支持。

接著,雖然銀行與科技兩者的估值極端分化,但在本周的資金流向卻是類似的。科技股在這幾周大幅度的資金流入後,本周看到了近八成的最大流出,與美銀指出的過高估值相符;然而另邊金融股卻也看到了近13周的最大流出,僅管銀行股的估值已經是-1標準差了。

科技、銀行資金流

科技、銀行資金流

好彭友觀點:科技股如果持續流出,之後做多科技的第一名擁擠交易應該就會更加收斂。科技股的樂觀情緒收斂,對未來科技股投資會比較踏實。金融股的情況則比較不好說,仍要持續關注銀行準備金BTFP的變動。


美銀客戶資產配置

美銀全球私人客戶的配置在今年逐漸保守:現金與債券的比例持續上升,如現金水位拉升到了歷史平均;另邊股票的比例則是逐漸下修,從最高點66%回落至近歷史平均。

私人客戶債券與現金配置

私人客戶債券與現金配置

好彭友觀點:債券比例從2022年中便不斷上升,然而這正是長端利率持續上升的階段,若不是像我都以直投短債為主,這些客戶的債券損失恐怕不少;另邊股票隨著去年底的反彈持續減持,不過下降幅度還好(約8%),還在可接受的範圍。不過股票的比例可能會有所反彈,這就跟接下來的牛熊指標有關了。


美銀牛熊指標

美銀牛熊指標如同AAII、CNN恐慌貪婪指數,也是著名的情緒指標(反指標)。美銀團隊將指標低於2設定為買入訊號,高於8為賣出訊號。所參考的指標主要有三大類:資金流、技術面與配置面。如圖,目前已經來到1.4,且連續幾周低於2了。

美銀牛熊指標與參數

美銀牛熊指標與參數

好彭友觀點:既然牛熊指標已到低位,再加上全球股市近日跌深反彈,若美銀客戶會跟隨美銀的觀點,則可預期之後的股票配置比例反彈。個人目前也認同這樣的觀點,股市短期內不會破底,特別Q4的季節性表現更是非常良好(Santa Rally)。

  • 持續輸出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點擊愛心、追蹤與留言。也歡迎付費閱讀,解鎖全部文章。讓我喝杯咖啡醒醒腦,這對我就是莫大的鼓勵,感謝您!
  • 預約諮詢/委託研究:financebrotw@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財經好彭友的沙龍
77會員
44內容數
每個月四篇美股投資周報,與八篇外資報告摘要。拉近您我和專業機構的距離,讓我們一起用總經使投資更好吧!
2024/01/29
美國Q4 名目GDP年增率上升至6.0%,從COVID的低點至今已上升40%,這是1970年代以來最快的一次。政府財政赤字以及貨幣政策對此起了重要作用,另外,科技泡沫、陸股資金流入等情況也值得關注。
Thumbnail
2024/01/29
美國Q4 名目GDP年增率上升至6.0%,從COVID的低點至今已上升40%,這是1970年代以來最快的一次。政府財政赤字以及貨幣政策對此起了重要作用,另外,科技泡沫、陸股資金流入等情況也值得關注。
Thumbnail
2024/01/22
2021年全球股市出現東升西降的狀況,日股創下34年新高,而陸股則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點。文章分析外資資金流向、日股與日圓的關係、企業盈利狀況以及總統支持度與失業率對股市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1/22
2021年全球股市出現東升西降的狀況,日股創下34年新高,而陸股則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低點。文章分析外資資金流向、日股與日圓的關係、企業盈利狀況以及總統支持度與失業率對股市的影響。
Thumbnail
2024/01/16
本篇按照看好的三個國家給出三大主題: 1. 美國-軟著陸論述的底氣 2. 日本-眾多利多,日股行情可期 3. 中國-台灣大選後的下一步 並且最後統整渣打看好股市與類股
Thumbnail
2024/01/16
本篇按照看好的三個國家給出三大主題: 1. 美國-軟著陸論述的底氣 2. 日本-眾多利多,日股行情可期 3. 中國-台灣大選後的下一步 並且最後統整渣打看好股市與類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美銀最新全球基金經理人出爐,其中有許多投資觀點已成市場高度共識。 於是乎美銀很北爛的,將他們預期的反向結果列出來,並且說明該投資哪些商品以跟這些經理人對做XD。快來看看怎麼對做吧~
Thumbnail
美銀最新全球基金經理人出爐,其中有許多投資觀點已成市場高度共識。 於是乎美銀很北爛的,將他們預期的反向結果列出來,並且說明該投資哪些商品以跟這些經理人對做XD。快來看看怎麼對做吧~
Thumbnail
1. 美銀認為短期,做多長端利率下降受惠的標的,如中國、歐洲、生技、銀行...等。 2. 美銀的最新私人客戶資產配置流向與我的觀點不太相同,詳細原因請看正文。 3. 從美銀的牛熊指標看,這波反彈似乎還沒結束,原因何在?
Thumbnail
1. 美銀認為短期,做多長端利率下降受惠的標的,如中國、歐洲、生技、銀行...等。 2. 美銀的最新私人客戶資產配置流向與我的觀點不太相同,詳細原因請看正文。 3. 從美銀的牛熊指標看,這波反彈似乎還沒結束,原因何在?
Thumbnail
短線債市平穩,資金流向比特幣相關股票帶動連日漲勢後階段性調節,市場關注科技巨頭財報,股市弱勢震盪反彈、科技股表現,並仍有測試多頭突破股,微軟財報維持營運與基本面穩健成長性,AI雲端增長、軟體仍是主要帶動的高成長題材。
Thumbnail
短線債市平穩,資金流向比特幣相關股票帶動連日漲勢後階段性調節,市場關注科技巨頭財報,股市弱勢震盪反彈、科技股表現,並仍有測試多頭突破股,微軟財報維持營運與基本面穩健成長性,AI雲端增長、軟體仍是主要帶動的高成長題材。
Thumbnail
風險資金維持在利差鎖窄邁向正常化中震盪並以小量科技股反彈,避險需求並未升溫,比特幣概念股續表現,並在美國穩健的資本支出穩健下有望在利率正常化趨勢後逐步回升、給予經濟基本面支持外,也將為下一個收入增速做準備,預期在基本面支撐下吸引市場逢低布局資金,靜待利率正常化後的下一波趨勢。
Thumbnail
風險資金維持在利差鎖窄邁向正常化中震盪並以小量科技股反彈,避險需求並未升溫,比特幣概念股續表現,並在美國穩健的資本支出穩健下有望在利率正常化趨勢後逐步回升、給予經濟基本面支持外,也將為下一個收入增速做準備,預期在基本面支撐下吸引市場逢低布局資金,靜待利率正常化後的下一波趨勢。
Thumbnail
長短期利差續縮窄,資金續往短期可能為鎖高利或避險,近一週美債逢低吸引資金,比特幣同步表現,風險資金並未惡化,主要是以利差影響資金流動,基本面支撐下市場仍有望在震盪下逢低布局。
Thumbnail
長短期利差續縮窄,資金續往短期可能為鎖高利或避險,近一週美債逢低吸引資金,比特幣同步表現,風險資金並未惡化,主要是以利差影響資金流動,基本面支撐下市場仍有望在震盪下逢低布局。
Thumbnail
隨著美股一週財報公布呈現多空激戰 美股未大跌 惠譽將美國長期外幣債務評級從AAA下調至AA+ 調降美國信評反映未來3年財政預料惡化
Thumbnail
隨著美股一週財報公布呈現多空激戰 美股未大跌 惠譽將美國長期外幣債務評級從AAA下調至AA+ 調降美國信評反映未來3年財政預料惡化
Thumbnail
前言 上周投資界的新聞除了馬斯克約祖客柏幹架之外,好像也就沒有甚麼大事發生。美國科技股漲多了小回檔,中港股市依舊萎靡不振,日幣狂貶到143兌換一美元。 美聯儲官員們還是信誓旦旦的要在下半年持續升息打壓通膨,但美股彷彿脫韁野馬般的在五六月份飆漲。 與那斯達克指數連動性極高的台股也跟著攀上了一萬七千點的
Thumbnail
前言 上周投資界的新聞除了馬斯克約祖客柏幹架之外,好像也就沒有甚麼大事發生。美國科技股漲多了小回檔,中港股市依舊萎靡不振,日幣狂貶到143兌換一美元。 美聯儲官員們還是信誓旦旦的要在下半年持續升息打壓通膨,但美股彷彿脫韁野馬般的在五六月份飆漲。 與那斯達克指數連動性極高的台股也跟著攀上了一萬七千點的
Thumbnail
周末瑞士央行協調瑞銀達成收購瑞信,並減記瑞信價值160億瑞郎債券,以確保私人投資者幫助分擔損失,中小銀行怕擠兌與倒閉、或是營利前景下降,大型銀行則擔憂資產減記風險,短期雖因為央行出手可避免擴大倒閉風險,然而仍可能衝擊資本市場對銀行債權人與股東的長期信心。
Thumbnail
周末瑞士央行協調瑞銀達成收購瑞信,並減記瑞信價值160億瑞郎債券,以確保私人投資者幫助分擔損失,中小銀行怕擠兌與倒閉、或是營利前景下降,大型銀行則擔憂資產減記風險,短期雖因為央行出手可避免擴大倒閉風險,然而仍可能衝擊資本市場對銀行債權人與股東的長期信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