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自然與人為影響的紀錄及辯證—《沒口之河》

一本地方民族誌,未必不能投影出全球史的縱深,而一本論述保育與環境史的書,也未必不能回應特定族群文化,以及個人的內在探索。本書既關於『沒口河』,也關於這條『沒口之河』,既是『Lost River』,也是『The Lost River』。

raw-image

關於「知本溼地」的前世今生

說到知本,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大概是溫泉,若不是當時的光電爭議,知道「知本溼地」的恐怕會更少。而《沒口之河》寫的正是這個區域,並且藉由這個在眾多面向都充滿矛盾的場域,以小窺大,看見台灣自然環境、綠能、社運,以及原住民傳統領域等議題,與它們彼此之間的化學效應。

因為灌排意外導致的知本溼地,是個十足的人為結果,在作者個解說之下,更可以了解其中的植被,在歷史上各種與生態有關的政策之後,主要都已經是外來種(包含在南臺灣惡名昭彰的銀合歡)。然而,在這個解說員會感到不知所措,環境教案也難有著力點的環境,卻也因為稀有的鳥類過境,成為賞鳥的熱門景點,並在挑戰「自然」定義的同時,不折不扣地成為值得被保護的標的。


如果說自然是《沒口之河》的「A面」,「B面」就是建築在這個環境之上的各種人文發展,包含日治時代的防風林、民國後的開發,及近年來的光電爭議,其中的主調則是在此處生活最久的卑南人文。藉由多年的實地參與及記錄,讓作者得以在《沒口之河》中,詳實地介紹關於這塊土地的前世今生,而其中的種種轉折,更證明了原住民轉型正義依舊任重道遠,並不是時任總統的一句道歉就能夠一次到位。

茵陳蒿雖然喜歡生長在開闊,全日照的旱地,但每一片茵陳蒿草原的背後,或許都代表著一場洪水。在破壞中站立,或許正是茵陳蒿永遠的姿態。

由自然延伸到人文的地方民族誌

在整本作品中最令人喜愛的,或許就是以植物名為章節名的巧思,包含茵陳蒿、甜根子草、銀合歡等,它們都是知本溼地上的住民,卻也因為作者的文字,冠上了更多的指涉與象徵意義。

所謂「沒口」,也就是冬季河川出海口淤積導致出口消失,其實是常見於台灣東部與南部的現象,就如同《沒口之河》中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困境,全島皆然。如同其中包含地複雜面向,儘管難以被歸類,但這或許正是《沒口之河》的獨特之處,並且以這樣的視角,不論在人文或自然環境方面,都帶給讀者更多反思。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RyQVd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49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職場讀書人選書】關於人文、歷史、文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每週介紹一本書 (國定假日不定期加碼) 主成分:臺灣文化、社會科學、歷史、文學 ⚠️不含投資、雞湯書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