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口之河】解構環境生態寫作的一次大膽嘗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如果將黃瀚嶢當成一「物種」觀察其蹤跡,生於1980年代,解嚴前後台灣的幾場大型環境運動抗爭:1986年鹿港反杜邦、新竹水源里反李長榮化工廠、1987年後勁反五輕,是未曾參與的史前時期。1995年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以土地信託或認養的形式,保護重要的生物棲地,拒絕人為的干擾與侵害。九○年代黃瀚嶢正在讀國中,參加過荒野台北分會的棲地觀察小組,高中參加生物研究社,大學讀森林系。成長於水泥叢林的台北小孩一直未曾遠離自然的路徑,如果以為《沒口之河》就是一本「自然而然」的生態寫作,倡議保存知本溼地,那麼就太小看它了。如同書名「沒口之河」,看似斷頭,水文注入地下成為伏流,匯入大海,以一種隱而不顯的迂迴曲折方式。

 

迂迴的方式,在於以植物為名的篇章中,有半數以上的外來種:「木麻黃」來自澳洲,用來抵禦風沙好種甘蔗,是日治殖民經濟的遺留;「巴拉草」來自非洲,又名牧牛草,是畜牧業的遺留;「銀合歡」來自南美洲,用於造紙,是1960年代經濟型態的遺留,銀合歡的根部會分泌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更是惡名昭彰的入侵種。

 

「外來入侵種」這樣的名詞,在國族主義高漲的現今,能馬上令人聯想起人類處境中爭奪生存空間的新移民或外勞,不能容許後來者居上,因此獵殺埃及聖䴉或者綠鬣蜥的新聞並不讓人反感,而是拍手叫好。在黃瀚嶢的書寫中,外來種不必然是令人嫌惡的,而是加進時間的向度,成為「歷史」,這是生態寫作的一次大膽解構,這塊舉目皆為外來種,長滿非洲牧草的地域,是值得保護的「溼地」嗎?通過《溼地保育法》大概是每個生態愛好者的願景,作者進入田野後卻發現,解嚴後第一代環保人士所主張的「拒絕所有人為干擾」,在這個利基點上通過《溼地法》,部落擔心這樣的法律工具反而限制部落的主權,成為另一種殖民手段。「宣稱這是『溼地』,彷彿已足以表達某種反開發的立場,某種人類中心主義下的虛無。……『溼地』兩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過度的修辭。」

 

書中有許多自己與自己的拉鋸過程,彷彿成年的黃瀚嶢要說服當年參加棲地觀察小組的國中生,溼地不是最豐富珍貴的棲地嗎?為何我們不只看向那些珍稀的野鳥以及台灣原生種就好,還要看向外來種,看向利用土地的農夫獵人牧民,採草藥的人,撿漂流木的人,甚至是溼地入口的那堆垃圾,燃燒後會有人攜家帶眷來撿廢五金賣錢,「我們先不要一直問什麼是原生種與外來種,什麼是自然或人為,或什麼是原始或現代─可能根本就沒有什麼不是自然,一切自然而然。」

 

預設「溼地」即成荒野,彷彿從來無人種植利用,然而知本溼地的產生實是一次收回禁斷,六○年代部落人在此種小米地瓜樹豆高粱紅藜,銀合歡的枝幹可拿來搭建工寮,在農忙間稍事休息,補充的蛋白質就是隨地可抓的非洲大蝸牛。懂得沉浸於這一片諷刺的地景(銀合歡與非洲蝸牛都是外來種),是作者從生態觀測者轉為部落口述歷史訪談者的身分疊合,看到耕地收回,開發商延宕空置,於是台東迪士尼成了一篇荒地、溼地,而那原來有「人」。

 

往常的台北以及西部都會區的環保人士千里迢迢來到待開發的自然生態地,與跨國企業或大財團對峙,兩股力量的對抗,再無他人,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截然對立,近年來加入原住民傳統領域劃定,看似更為「棘手」。《沒口之河》寫到知本溼地光電開發案,諮商同意通過開發,作者也不免有了「外人」的自覺,「部落都同意了,我們外人還能再多說什麼。」疏濬的怪手來了,將溼地上的台東火刺木輾進土中,令目睹者心痛,只要一再重返,就能看到這破壞過程其實如園藝商做的壓條繁殖,被埋進土中的嫩枝竟又萌芽,擴張出去。所謂珍貴的原生種,「如永恆般的原始風景,莫非只是早被破壞過永劫回歸的樣貌?」部落分裂,同意與不同意開發分成兩個陣營,環團問是否需要什麼和解儀式,得到的答案是「部落是有自癒能力的,完全不用擔心。」

 

整本書的方法論,大約可用書中的一句話概括「以植物為凝核,收斂記憶,形成概念創作。」在原住民的泛靈世界裡,人與動植物可以靈魂互滲,動植物也可擬人化,《沒口之河》篇名的每一種植物皆有其「性格」,黃瀚嶢以植物為凝核,在〈茵陳蒿〉篇發展得淋漓盡致,從古氣候以及考古學研究,得知常見於沙灘旱地的茵陳蒿曾是豪雨頻繁的指標,「生長於歷史洪流的沉積物中,同時指向豪雨與乾旱,順應與抵抗」;「每一片茵陳蒿草原的背後,或許都代表著一場洪水,在破壞中站立。」茵陳蒿,最足以代表有自癒能力的部落性格,「一代一代,桀驁挺立的事物。

 

關係的確立從命名始,對自然的喜好,國中時期在荒野協會啟蒙,黃瀚嶢並沒有依協會的慣例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被命名在成年之後,參與卡大地布部落的民俗植物調查計畫,部落耆老叫他〝阿迪勞勞Atilawlaw〞,是大型的鷹,「他們認為我的眼睛跟鷹一樣銳利,能迅速找到並辨認各種植物。」黃瀚嶢說:「有了名字,彷彿就有了某種重大的牽絆。」

 

 

 





《沒有用的人》是2024年秋天開始的寫作計畫:班雅明、卡夫卡、石川啄木、維根斯坦、林芙美子、張岱、陶淵明、宋徽宗、佐野洋子、羅伯特‧瓦爾澤......這個看似毫無規律可循的流星群,是大至戰爭亂世,或者小至個人衰世最微小邊緣的抵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政治犯坐牢的經驗本應刻骨銘心,但並非如此,人在面臨極端處境時,生物的自保本能,讓記憶不再以線性邏輯的方式前進,而是篩落、截斷、解離、明暗藏閃。
政治犯坐牢的經驗本應刻骨銘心,但並非如此,人在面臨極端處境時,生物的自保本能,讓記憶不再以線性邏輯的方式前進,而是篩落、截斷、解離、明暗藏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4🍀 從鱉溪望見內湖,今年城鄉生態創生擬參訪觀摩花蓮鱉溪流域學校,走入吉哈拉艾,品嚐鱉溪米里山滋味,親身體驗友善生態的梯田復興,看見「保護專區劃設」與「生態明智利用」的保育創生之道。此外,循路探訪臺灣有機運動史的代表基地「羅山有機村」、「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等,在一路
Thumbnail
沒口之河——每到冬季,臺灣東南部河川會在入海前受阻,沒入地下,成為地理學所謂的「沒口河」。無口的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知本溼地」。
Thumbnail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Thumbnail
台東晃晃書局裡,人們正因甫結束的黃瀚嶢《沒口之河》新書講座,而重新發現或記起知本溼地的什麼。於是當知本溼地大火消息傳來,講師和觀眾的困惑驚惶在書局裡不約而同拉成一片尖銳的草葉,只要再用力一些,鋸齒狀的葉緣就會割開心臟,沁出才剛沸騰的血液。󠀠 第一次見到火燒地時,遍地佇立著綠葉盡失的樹幹,大部分是
Thumbnail
這本書談什麼? 談的是環境正義、原住民轉型正義、生態保育、文化傳承 等等,諸多要素匯聚在沒口河這裡。這些要素就如同沒口河的命運一樣被阻斷了,曾經被隱沒於地下,透過這些年來的原住民們、環保人士們的努力宣導下,終於浮出地表之上被重視被討論。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內湖永續社造通訊2024🍀 從鱉溪望見內湖,今年城鄉生態創生擬參訪觀摩花蓮鱉溪流域學校,走入吉哈拉艾,品嚐鱉溪米里山滋味,親身體驗友善生態的梯田復興,看見「保護專區劃設」與「生態明智利用」的保育創生之道。此外,循路探訪臺灣有機運動史的代表基地「羅山有機村」、「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等,在一路
Thumbnail
沒口之河——每到冬季,臺灣東南部河川會在入海前受阻,沒入地下,成為地理學所謂的「沒口河」。無口的河,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成為了眾人口中的「知本溼地」。
Thumbnail
第一次拿起厚重精美的《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時,腦海中不禁想,不管是書名還是主題,這本書對我來說似乎稍微嚴肅了點。但讀著有如推理解謎的植物親緣脈絡、搭配上優美的山景、姿態各異的植物彩繪,我逐漸發覺這本定位在科普的作品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硬斗」(ngē-táu)......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Thumbnail
台東晃晃書局裡,人們正因甫結束的黃瀚嶢《沒口之河》新書講座,而重新發現或記起知本溼地的什麼。於是當知本溼地大火消息傳來,講師和觀眾的困惑驚惶在書局裡不約而同拉成一片尖銳的草葉,只要再用力一些,鋸齒狀的葉緣就會割開心臟,沁出才剛沸騰的血液。󠀠 第一次見到火燒地時,遍地佇立著綠葉盡失的樹幹,大部分是
Thumbnail
這本書談什麼? 談的是環境正義、原住民轉型正義、生態保育、文化傳承 等等,諸多要素匯聚在沒口河這裡。這些要素就如同沒口河的命運一樣被阻斷了,曾經被隱沒於地下,透過這些年來的原住民們、環保人士們的努力宣導下,終於浮出地表之上被重視被討論。
Thumbnail
因為環境險惡所激發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由於地處偏遠意外保留的文化遺產與珍貴物種,還有面對財團撐腰的專業知識輾壓,卻不惜一切努力而誕生出的公民意識;它不只讓讀者對「惡地」有了更多的想像,同時也在人文、公民及文化等領域,有了深刻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