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人類的終結與仇恨的終結之間二選一,每個人大概都會選第二個吧。
但從人類社會的演進來看,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哈瑪斯衝突,似乎正馳往人類的終結。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是法蘭西斯福山的知名著作,揮舞著著資本主義與美國極盛時期的大旗。而在Netflix影集《冥王》裡提到的,也許暗示了人類時代的鼎盛與終結。
「巨大的,但是沒有表情的悲傷」,這是追完8集的感覺。
雖然是大學時期就已經看過,但打開動畫之前卻對劇情完全沒有印象。大概是當時還沒有足夠的經歷,去感受劇情裡滿滿的悲傷。
而《冥王》全新動畫的問世,也許不是巧合,更貼合現在AI時代的議題。
浦澤直樹老師的作品,向來以懸疑氛圍聞名,代表作包括怪物、二十世紀少年、比利蝙蝠,同樣聞名還有他無法收尾的能力,就像現在,我還是不知道二十世紀少年的反派,朋友是誰一樣。(當時肯定有看完,不過忘了)
不過大概是因為冥王是建構在「漫畫之神」手塚治蟲的原版劇本架構下,因此彌補了浦澤老師這個最被詬病的地方。
《冥王》連載於2003年至2008年,Jump三本柱最火熱的年代,還沒有智慧型手機,美軍剛打下伊拉克跟阿富汗,一個當時認為已經崩壞,但距離現在其實還差得遠的時代。
很快講結論:《冥王》節奏不快,劇情不複雜,看動畫的好處是可以看厲害的聲優老師怎麼詮釋這些機器人的情緒,如果是很想趕快知道兇手跟結局的,還是去翻漫畫比較快。
另外厭惡政治影射或複雜道德問題的人,也建議不要看,裡面談論到的議題可以用很簡化的方式帶過,但浦澤老師會用這樣的題材去詮釋,是有他的原因的。
就像他認為的,手塚治虫所畫的漫畫雖然大多屬於兒童與少年,但其實背後有著巨大的黑暗面,或是悲傷。
(一) 仇恨
仇恨是驅使人犯錯的一大動機,但是機器人也會如此嗎?作者顯然認為,當機器人不斷接近人類,這是很有可能會發生的。悲傷的起因在於仇恨,因為私慾而操作戰爭,造成仇恨,進而破壞。
特別之處在於,機器人成為這裡乘載情緒的載具,機器人照理來說是完全理性、不能說謊也沒有情緒,但正因為這幾個先進機器人具備極近人性的AI,熱愛山林、熱愛家庭、高度同情心...等,某種程度上呈現了人們心中理想,但無法成為的樣貌。
相較於機器人,人類代表的是人性野蠻的一面,人類就是自己悲劇的來源,包括對機器人的仇恨、綁架、利用,政治陰謀,以及最後反過來被人工智慧利用。
理性的機器人,與野蠻的人類,結合就是人類把高度人性化的機器,以仇恨的方式 (人類綁架並虐殺機器人的小孩),把機器人拉向野蠻的一邊 (機器人盛怒之下殺害人類)。
當主角蓋吉特想起自己殺人之後是第一波的衝擊,蓋吉特透露自己還有一個小孩,而且被人類虐殺之後,又是另一波衝擊。
(二) 犧牲
因為機器人被賦予了使命與理性,他們必須為人類承擔大部分的負面後果,包括戰爭、殺戮、以及為了保護而犧牲自己的身體。
除此之外,因為這些人工智慧相當具有人性,也誕生彼此之間的夥伴意識 (布朗德為蒙布朗復仇,海格力士為布朗德復仇)而直接面向冥王的挑戰。
當然這也包括最後冥王真實身份揭露,決定與原子小金剛合作,犧牲自己阻止創造者與另一個巨大機器人波拉,讓地球免於毀滅。
最讓人難過的,就是這些犧牲其實真正的主因,就是人類的惡意。例如影射為美國的特拉克亞合眾國誣陷他國有大規模毀滅機器人,其實是為了消除掉可能威脅美國的七大先進機器人。
雖然這是很初級的政治影射,不需要探討與現實世界的連結,也不需要多作解釋,利益、安全至上的國際關係,不只美國,多得是實際做得出這種事情的國家。
(三) 距離
我滿相信的是,從科幻小說走進現實生活的,不會只有AI,還有AI相關的道德議題以及潛在的衝突,很久以前就已經討論過的艾西莫夫機器人三定理,也許會來真的會有那麼一天,被訂定在法律中,並且寫成公版的程式碼。
上市的機器人必須要附上公版的程式規範,接受公版的程式檢查機器,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可以進行戰鬥,但是再先進的預防措施,似乎只坐實了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
而不知道真正造成錯誤的,往往其實是人類本身。在強大的人工智慧或機器人,最終也可能成為仇恨而非和平的工具。
也許人類需要的是一組,可以免於自己被仇恨所毀滅的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