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的力量》:不理性又怎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如果對行為經濟學稍有涉略應該對「人是不理性的動物」這說法不陌生。雖自稱萬物之「靈」,但我們很多時候其實不大靈光。但這些不理性也非全然壞事。這本《妄想的力量》就是要告訴你,不理性雖有點恥有些時候卻很有用!

以下會分四段來介紹這本書。首先會聊聊人是如何地不理性;然後會告訴你這些不理性其實有它的價值;接著會探討究竟何時該理性,何時又應該放手妄想;最後則會分享兩種不理性妄想:愛情與人格。

【不理性的我們】

古典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會判斷利益得失做出最佳的選擇。但這說法其實禁不起考驗。行為經濟學上已有大量的研究指出,人類不理性的案例根本一籮筐。

最經典的例子大概就是謬勒萊耶錯覺(如下圖)。儘管理性上你一定知道兩條線一樣長,但就是會忍不住覺得左邊的線長了些。

截自《妄想的力量》

截自《妄想的力量》

除了這樣的「眼盲」案例,我們很多時候甚至是「心盲」,也就是書名說的「妄想」。美國精神醫學協會對妄想有如下的定義:

雖有難以反駁的證據,但還是無法改變的固著信念。

比方說這次疫情就久許多人相信各種奇妙的陰謀論。網路市調公司 YouGov 在一份 2021 年的報告中顯示,在不打算接種疫苗的人當中,有百分之五十一認定政府會透過注射疫苗來植入晶片。諸如此類的不理性可說毫無道理,但就是會存在許多人心中。

此外,人們還有另一個常見的不理性就是「過度自信」。比方說有百分之八十七點五的美國人認為,他們的開車技術比一般人好。這樣自信也常導致人們對未來過於樂觀。2008 年就是因為有些銀行家相信自己能操控不穩定的抵押貸款,許多購屋族也相信自己能支付貸款,結果就慘被金融海嘯教訓。

這也是為什麼《推力》一書會希望透過「選擇設計」幫助人們擺脫不理性,做出更符合自己期望的判斷與選擇。

但其實不理性也並非全然無用,讓我們接著聊聊這部分。

【妄想其實也不錯?】

妄想這兩個字乍聽很糟,如其實有時候不理性才反而是比較「理性」的選擇。

比如有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對世界的看法其實比較實在,較能精準評估自己的能耐;反而一般人會有許多不合理的樂觀,常常過度自我吹捧。換言之,太精準地判斷自身能力未必是好事。很多時候,過度自信反而是推動我們向前的力量。

證據顯示,在運動或商業領域,大膽樂觀的人成功機率會較高。有自信的企業家在失敗時會表現得更有韌性,而較有機會開展第二春;對自己充滿自信的運動員往往更能熬過痛苦的訓練與低潮,進而在比賽中大放異彩。

另外,還有一種妄想也非常有用:儀式。比方說許多運動員都有自己的小迷信。像美式足球員賈斯汀.塔克就會在換裝前將制服、內衣、頭盔和球鞋整齊擺放在置物櫃前的地板上。

這樣的儀式可以讓人產生一種「控制感」。透過執行一系列清楚的動作,可以使人擺脫焦慮,重新恢復掌控感。這也是為什麼《深度工作力》會建議可以建立一套固定流程來幫助你更好地進入深度工作狀態。

從上面的討論可發現,這些妄想雖然從理性的角度來說沒什麼道理,卻相當有用。難怪心理學家喬納森.拜倫會說:

只要有助實現目標,都是好的思考方式,也就是理性思考。

不理性是深埋在我們 DNA 裡的東西,講究全然的理性既不實際也沒必要!

過度自信有時是很有用的

【理性與妄想的時機】

當然,妄想並非全完然壞事,不意味它就一定是好事。我們都不希望再來一次疫情的話,身邊還有人不想打疫苗。那問題就來了,究竟何時要理性,何時又要不理性呢?

書中建議在下面的狀況需要理性,不可盲目地過度自信:

  • 風險高
  • 無法逆轉的事
  • 只能靠未知或難以估計的因素去評估

在下面的狀況則可以容許自己不理性:

  • 風險不高
  • 依靠耐心與技能
  • 能依據已知的事實去評估

簡單說,除了在風險高、結果高度不可逆的情境你需要審慎判斷,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盡量保持自信基本不會有什麼問題。作者就建議,人們應該在多數狀況保持樂觀,因為當你過度自以為時,會有外界的負面回饋幫你拉回、修正。所以他每天起床都認真寫作,相信自己是個聰明又成熟的作家,一定可以寫出很多好書!

覺得這個建議很棒,所以我決定先相信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得很不錯。也請大家發現內容有什麼問題一定要留言跟我說,幫我拉回現實(笑)。

此外,本書第三章的標題我覺得也是個很好的參考方向:生病時保持樂觀,健康時保持悲觀

社會心理學家泰勒發現,癌症患者要是保持某種幻想,深信自己可以多少控制疾病發展,其實對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甚至有時候還會因此發現新的目標。反之,當你健康時,則應該保持一種「防禦性悲觀」。把情況想得糟一點,才會讓你有動力去控制飲食和維持運動習慣。

這觀念可簡單延伸成當你身處逆境時要抱持盡量樂觀,鼓勵自己前進;反之當你處於順風時,則要戒慎恐懼,謹慎而行。

在需要奮力向前時保有一切都會變更好的妄想吧!

【愛情、人格都是妄想?】

書中談了非常多種妄想,最後這邊想特別聊聊兩個有趣的例子:愛情自我

許多深陷愛情的人都相信彼此是獨一無二的靈魂伴侶。但從統計上來說,全世界有數十億人,每個人其實可以選擇的另一伴非常多,會在一起的人很可能只是剛好遇到而已。但請千萬別對你的情人這樣說。作者就曾在熱戀期對伴侶暢談這樣的「妄想」,最後兩個人不意外地分手了……

靈魂伴侶可能是幻想,甚至連愛情也不那麼牢靠。大家都會在婚禮上互相宣示對彼此的愛「至死不渝」,但顯然各國的離婚率並不支持這樣的說法。以美國來說,就有一半的婚姻以離婚收場。可怕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婚姻的離婚率甚至更高。無怪英國大文豪王爾德會說:

第一次婚姻是想像力戰勝了理智;第二次婚姻是希望戰勝了經驗。

但這樣的不理性終究是很重要的。實在無法想像一個大家都不相信愛的世界。突然想到魏如萱那首《還是要相信愛情啊混蛋們》(雖然她真的離婚了……)。

除了愛情,書中也對另一種妄想提出質疑:人格。我們多半相信一個人有穩定的人格。然而一個人的「個性」其實與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換言之,我們很可能並不存在一個穩定不變的「人格」。

最經典的例子大概是著名的史丹佛監獄實驗。實驗者設計了一個模擬監獄,受試者有一半當獄警、一半當囚犯。根據規則,獄警可以自由行使權力來管控囚犯。結果許多受試者居然非常享受虐待的樂趣,很多囚犯甚至被懲罰到精神崩潰。最終,原本預計執行兩周的實驗在第六天就被迫中止。

這實驗大大地威脅了人格穩定這樣的說法(不過這實驗其實有爭議,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判斷)。開始有越來越多人認為,不論一個人品格再好,只要放到有毒的環境,依然可能會做出髮指的行為。

然而再一次的,這樣的妄想其實很重要。畢竟如果要一直擔心朋友可能會變心實在太心累。換句話說,大家對人格穩定的認同會使人際交流變得比較容易。要是沒了這樣的互信基礎,整個社會根本就無法運作。

沒了互信,社會將難以運作

【後記】

前些日子連珍羚勇奪亞運金牌,看得我非常感動,忍不住在粉專上分享她的貼文: 

截自連珍羚粉專

截自連珍羚粉專

結果我朋友留言問說這算沉默成本嗎?當時我的回覆如下圖:

截自《姆斯的閱讀空間》

截自《姆斯的閱讀空間》

結果沒多久出版社就來信問我要不要看這本書,讓我整個嚇到。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吸引力法則?(這一定也是妄想)

讀完本書,讓我對這些不理性有更深地了解。也開始覺得如果能對自己寫作、經營社群的有些過度樂觀與妄想好像也不錯?當然如同前面說,如果你對我內容有什麼建議,都歡迎留言讓我知道,幫助我拉回。

最後僅以書中的這句話做結:

我們都是複雜的人。我們是理性、幻想、智慧和情感的混合體。

理性或不理性都是我們的一部份,沒有必要將這些本性清除殆盡。只要時機對了,就讓我們放心給它「妄想」起來吧!


raw-image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

avatar-img
199會員
242內容數
分享讀書所感,期望藉由書寫梳理自己的思考,透過文字與他人產生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故事從一個發生於基隆八尺門的滅門命案開啟。一位逃逸的印尼籍漁工殺了「平春十六號」阿美族船長一家(船長女兒年僅兩歲……)。巧合的是,為凶手辯護的工作是由同樣出身八尺門的公辯佟寶駒所接下。此案看似罪證確鑿,背後卻疑點重重。佟寶駒必須與即將成為法官的替代役男和印尼看護合作,攜手找出被掩藏的真相……
這本《寫作課》的作者是台灣知名小說家陳雪。如其名,此書就是要談「寫作」這檔事。陳雪以自身經驗為基底,針對寫作者會遭遇的種種問題提供解答。雖說是在教寫作,但私以為每個在創作,甚至是在各個領域奮鬥、追尋的人都很適合讀讀這本書。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這本小說集,我大概會說:「民俗在地,生猛多元,爆笑駭俗」。
年初看了《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覺得大大開眼。爾後在台北書展碰到這本《我的黑手父親》,便抱著繼續探索百工生態的好奇心入手。讀完同樣相當喜歡。最初瞧見「黑手」二字以為說的是機車行的師傅,但認真一看才發現並非如此。本書的黑手雖也修車,但修的是「拖車」。所以此書要說的其實是一個拖車師傅父親的故事。
一開始被書名《記憶強化全攻略》微微誤導,以為是本教你怎麼增強記憶力的工具書,但其實它比較像記憶的科普書。當然,裡面不乏各類增強記憶的技巧,但也談了許多記憶的腦科學和相關軼事。但這樣陰錯陽差的後果便是讀起來比預期好看,挺過癮(笑)! 以下分 4 段來介紹這本書。首先會先聊聊為何記憶對身而為人的我們很
這本書的作者是獨角獸計畫發起人李惠貞。先前讀過她的《給未來的讀者》,大愛。這次回頭讀了她較早出的《成為自由人》,同樣超愛。李惠貞以自身經歷為基底,細細柔談「自由」這個主題。
故事從一個發生於基隆八尺門的滅門命案開啟。一位逃逸的印尼籍漁工殺了「平春十六號」阿美族船長一家(船長女兒年僅兩歲……)。巧合的是,為凶手辯護的工作是由同樣出身八尺門的公辯佟寶駒所接下。此案看似罪證確鑿,背後卻疑點重重。佟寶駒必須與即將成為法官的替代役男和印尼看護合作,攜手找出被掩藏的真相……
這本《寫作課》的作者是台灣知名小說家陳雪。如其名,此書就是要談「寫作」這檔事。陳雪以自身經驗為基底,針對寫作者會遭遇的種種問題提供解答。雖說是在教寫作,但私以為每個在創作,甚至是在各個領域奮鬥、追尋的人都很適合讀讀這本書。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這本小說集,我大概會說:「民俗在地,生猛多元,爆笑駭俗」。
年初看了《移工怎麼都在直播》覺得大大開眼。爾後在台北書展碰到這本《我的黑手父親》,便抱著繼續探索百工生態的好奇心入手。讀完同樣相當喜歡。最初瞧見「黑手」二字以為說的是機車行的師傅,但認真一看才發現並非如此。本書的黑手雖也修車,但修的是「拖車」。所以此書要說的其實是一個拖車師傅父親的故事。
一開始被書名《記憶強化全攻略》微微誤導,以為是本教你怎麼增強記憶力的工具書,但其實它比較像記憶的科普書。當然,裡面不乏各類增強記憶的技巧,但也談了許多記憶的腦科學和相關軼事。但這樣陰錯陽差的後果便是讀起來比預期好看,挺過癮(笑)! 以下分 4 段來介紹這本書。首先會先聊聊為何記憶對身而為人的我們很
這本書的作者是獨角獸計畫發起人李惠貞。先前讀過她的《給未來的讀者》,大愛。這次回頭讀了她較早出的《成為自由人》,同樣超愛。李惠貞以自身經歷為基底,細細柔談「自由」這個主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洞悉人性的複雜面向是相當重要的課課,只有真正理解消費者內心的願景與盲點,企業才能提出貼近他們需求,甚至超越期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而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就透過「絕對效應
Thumbnail
傳統的經濟學設定人類的決策是「理性」的,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人類的很多行為,進而有學者把「心理學」融合進經濟學,就構成行為經濟學的主軸,也是了解人類實際行為的一門學科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人腦畢竟不是機器,情緒也經常干擾大腦的運作,有時候連自己都不一定能理解自身的情緒如何運作,更無法理解所有人集合而成的市場情緒變化,當投資人受市場情緒影響而做愚蠢的決定,代價都非常昂貴,而市場的極度樂觀與繁榮,有部分原因就來自於多數人都犯錯,所以股市名言是眾人貪婪時應該要恐懼。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rumination」(縈思),在這裡指人類像反芻食物一樣,不斷地在腦中重播負面事件,沉溺於負面情緒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縈思的傾向,尤其是負面事件剛發生的時候。但這樣的人並不一定是心理韌性不夠強。我認為的其中一個可能是,我們只是太過認真看待世界,輕易就將自己毫無保留交付出去。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德雷福斯對這樣先驗理由並不買帳,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問:「什麼是理性?」,去思考是「理性是必須的」還是「理性應該要是必須的」。也就是說,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做那些判斷。我們並不總是需要去將經驗體驗為包含有概念內容。去說理性瀰漫於這些活動之中,是一種理性主義者為其添加上去的「哲學責任」。
Thumbnail
超越智商:為什麽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高智力≠高理性 智力測驗並沒有測量理性,這就是聰明人會做蠢事的原因:所謂的「聰明」僅僅是高智力,而非高理性。高智力≠高理性。 理性在現代生活中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很多人認為即使沒有解決教科書中邏輯問題的能力,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也有人認為理性與情感相矛盾,會降低
Thumbnail
在商業世界中,洞悉人性的複雜面向是相當重要的課課,只有真正理解消費者內心的願景與盲點,企業才能提出貼近他們需求,甚至超越期望的產品與行銷策略。而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作者William Poundstone就透過「絕對效應
Thumbnail
傳統的經濟學設定人類的決策是「理性」的,但傳統經濟學無法解釋人類的很多行為,進而有學者把「心理學」融合進經濟學,就構成行為經濟學的主軸,也是了解人類實際行為的一門學科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人腦畢竟不是機器,情緒也經常干擾大腦的運作,有時候連自己都不一定能理解自身的情緒如何運作,更無法理解所有人集合而成的市場情緒變化,當投資人受市場情緒影響而做愚蠢的決定,代價都非常昂貴,而市場的極度樂觀與繁榮,有部分原因就來自於多數人都犯錯,所以股市名言是眾人貪婪時應該要恐懼。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