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起義與戰爭性

淺談∥起義與戰爭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pixabay

pixabay

歷史始終都是由勝利者撰寫,
失敗者通常都是暴政必亡,這才顯得我的推翻正當。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當初的黃巾兵起義有的是民不聊生的藉口,但更多是宗教的慫恿,發動侵略絕對是最錯誤的選擇,別用太多救人民於水火的理由來發起戰爭,更別講述著為了成功該有必要的犧牲,那些犧牲不管願不願意都是不合理由的。



沒有誰需要為了別人的野心做出犧牲

不管是侵略還是防守都不需要有人因此喪命,人死了就甚麼都沒了。



那曹操是好人壞人,劉備是否真的俠骨人心,紂王是否暴虐無道,秦始皇又是如何的存在,這些都只是撰寫歷史的人的個人主觀,也可能有來自上層的壓力,所造就出來的文字記錄,野史有時或許還比較公正與無誤。

歷史的可靠性也呼之欲出



但你要仔細思考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好處在哪裡。

如果為人所用,至少要有好處上身,例如收錢或是增加自己名聲,但如果單純被洗腦用於信念在於支持,那到死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會是在哪個位置,畢竟不重要的人犧牲了,對於上位者也不是甚麼大事,反正你的支持他們也不太會記得你叫甚麼名子或者長甚麼模樣。



pixabay

pixabay

當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民黨用盡全力八年抗戰日本,弄得民不聊生,才出現了共產黨喊著美好的理念收服了人群,如今回頭看看,大陸人民是否真的過得很如意,那也不一定,各有春秋或者知足的人也是佔很大比例,但貧富差距絕對是非常大的一段距離。

那當初人民為何會相信呢 ? 因為已經過不下去,相信有救世主與奇蹟,或是他們的理念與方向是當時大家正好需要的事情,歷代的推翻政權都是如此並且發生戰爭的時機, 現在的民主機制也是如此,但省略掉了戰爭而已,民進黨勝選那晚不知哭了多少台灣人民,馬英九勝選的當晚也是很多人淚灑總部滿地,但這樣的頻繁輪替,就變成了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



還是戰爭好,省去這種假和平然後如台灣現在的場景。

推翻了一個朝代可以贏來一段長時間的盛世太平,畢竟起義的人多半是不滿現狀而想要改變的人民,但民主制度的選舉根本沒有甚麼很大的平靜期,永遠吵鬧爭論不休而已,真的在野黨有在監督嗎 ? 還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已,執政黨真的有為人民著想嗎 ? 還是自己的利益優先而已。



戰爭至少會變成一言堂,一言堂久了人民不滿又會再次起兵反抗,週而復始下還有與時俱進的時光,至少平靜的時間會比現在常個一百倍左右吧,但人民不必遭受紛亂與洗腦,分裂與遵從不思考,只要想著如何生活就好,朝堂上的事情自有朝堂上的人去解決,不居廟堂不評堂廟。

而現在生活中充滿著政治色彩,同事不喝親中的飲料店、這間店在放中天新聞我不吃等等等,形成的對立、洗腦嚴重侵害到人民,甚至逃到了網路上看著YT也要被政府的公投廣告再次傷害眼睛,各大臉書頁面等等甚至 podcast都還有政治的議題。



其實我只想當個普通老百姓,
戰爭至少可以清除政敵讓自己的計劃繼續, 不用吵來吵去。

雖然暴力,但卻是最原始也是最有用的事情。




avatar-img
蘇伏的沙龍
60會員
108內容數
總有一個小說夢,很想寫出一些其他世界的經歷或是更大格局腦中的世界,但都無法成型,希望能夠努力表達與呈現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蘇伏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土城一所國中發生了嚴重的殺人案。
遙想當年為了反黑箱而受到廣大年輕人力挺的蔡英文總統,現在不得由衷唏噓。
「A statesman is a politician who placeshimself at the service of the nation; a politician is astatesman who places the nation at his service.」
土城一所國中發生了嚴重的殺人案。
遙想當年為了反黑箱而受到廣大年輕人力挺的蔡英文總統,現在不得由衷唏噓。
「A statesman is a politician who placeshimself at the service of the nation; a politician is astatesman who places the nation at his service.」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