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森林中,孤單一人】— The Cure / 〈 A Forest 〉

【迷失在森林中,孤單一人】— The Cure / 〈 A Forest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由羅伯·史密斯(Robert Smith)率領的 The Cure 之所以受到眾多樂迷的青睞,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他們在音樂風格方面的無畏冒險,從迷幻到哥德,甚至是千禧年熱門的新金屬嘗試,沒有一個框架能夠真正定義他們,而這樣大膽轉換風格的關鍵轉折在於1979年發行的單曲〈 A Forest 〉。

《 A Forest 》單曲封面

《 A Forest 》單曲封面

在令人驚艷的首張專輯《 Three Imaginary Boys 》發行後,羅伯開始嘗試擺脫〈Boys Don’t Cry 〉等後龐克風格的歌曲,轉而探索更黑暗、更具創新的聲音。在後續專輯《 Seventeen Seconds 》的錄製初期,貝斯手麥克·登普西(Michael Dempsey)表示不喜歡這種的轉變,導致他被賽門·蓋洛普(Simon Gallup)取代。


《 Seventeen Seconds 》專輯封面

《 Seventeen Seconds 》專輯封面

作為《 Seventeen Seconds 》中的唯一單曲,〈 A Forest 〉意外為樂團帶來在英國的首支熱門單曲,於單曲榜前 40 名中排名第 31 。考慮到這首歌曲獨特的哥德風格,使其在榜單上的排名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了。羅伯·史密斯在談到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時告訴《滾石》雜誌:「對我想做一些真正有氛圍的東西,而它的聲音效果非常棒。」

但無論從哪方面來看,〈 A Forest 〉都不是一首商業作品,The Cure 當然有能力創作出熱門流行曲目,舉凡〈 Friday, I’m In Love 〉和〈 Just Like Heaven 〉等歌曲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關於〈 A Forest 〉的意外成功,他分享道:「Fiction Records 的老闆克里斯·帕里(Chris Parry)說,如果我能讓這首歌聽起來適合在電台播放,就能大紅大紫。但我拒絕了,因為這就是這首歌的聲音,就是我腦海中的聲音。」


The Cure

The Cure

克里斯先前為 The Cure 製作了《 Three Imaginary Boys 》,他對羅伯缺乏商業意識感到不滿:「他有時會認為我在故意阻止樂團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我沒有。人們喜歡我們的原因在於永遠不知道我們的下一步。如果我們的作品都是可以預測的,那樂團就不可能如此長壽。」

由於預算有限,《 Seventeen Seconds 》的錄製和混音工作必須在七天內完成,預算在 2000 英鎊到 3000 英鎊之間,樂團每天工作 16 或 17 個小時才能完成這張專輯。麥克·赫奇斯(Mike Hedges)和羅伯知道,與專輯中的其他歌曲相比,這首歌需要更多的時數才能完成,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後製,首先錄制的是伴奏音軌,接著對各個部分進行修飾潤色,最後才是人聲。

羅伯對歌詞有不同的解釋。他曾說這是根據他小時候的一個夢境創作而成,夢見他迷失在森林中無法逃脫,但後來他又否認了這一說法,並表示:「這只是關於森林的一首歌曲。」

raw-image

作家傑夫·阿普特(Jeff Apter)盛讚〈 A Forest 〉為:「The Cure 早期的權威作品,也是樂團發展的關鍵,象徵 The Cure 的典型音色之開創。」

雖然樂團後續發行的專輯在很多方面都讓《 Seventeen Seconds 》的成功黯然失色,但〈 A Forest 〉仍然是 The Cure 生涯的關鍵時刻,如果不是在音樂創新和流派探索方面的先鋒意識,他們的命運很可能與其他後龐克樂團一樣變成曇花。

如今,在羅伯的帶領下,樂團依然保持著強勢的競爭力,並繼續在音樂中融入了多種風格和影響。The Cure 擁有遍布全球的忠實樂迷,無疑是英國最偉大的音樂標誌之一。


raw-image


I hear her voice

And start to run

Into the trees


Suddenly I stop

But I know it's too late

I'm lost in a forest

All alone


The girl was never there

It's always the same

I'm running towards nothing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我聽見她的聲音

開始奔跑起來

奔向樹林之中

突然間我停下來

但為時已晚

我迷失在森林中

孤單一人

那女孩從未存在

一切總是如此

我一次又一次地向虛無奔跑

avatar-img
克里夫異象 Visions of Cliff
54會員
204內容數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威斯康辛的音樂製作人 Sd Laika 的生涯唯一完整專輯,封面上詭異的微笑散發著神秘感,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和概念,本人也從未接受採訪,聽眾得自己去發掘歌曲背後的脈絡,讓整張專輯成了一塊引人好奇的白紙,任何願意花半小時聆聽的人,都被鼓勵自行賦予歌曲意義。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
來自威斯康辛的音樂製作人 Sd Laika 的生涯唯一完整專輯,封面上詭異的微笑散發著神秘感,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和概念,本人也從未接受採訪,聽眾得自己去發掘歌曲背後的脈絡,讓整張專輯成了一塊引人好奇的白紙,任何願意花半小時聆聽的人,都被鼓勵自行賦予歌曲意義。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