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住的困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合住有一個很討厭的地方是,要跟百百種的人共用浴室。

合住的人如果又不想溝通,那真是難上加難。

不想維持衛生的、囤物僻的、總是穿著外用鞋踩進踩出的……

這個時候就會很想要有自己的小房子。


唉,這次回臺灣,好好研究怎麼買房罷。不想再過這種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合租人生了。

avatar-img
40會員
93內容數
在茫茫人海中素人到不能再素人的一位素人, 正因為隱身在人海之中才能在網海上恣意撤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就是筆記 的其他內容
中國此刻房屋案件記錄。
在中國,大跨度、長距離的移動,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那麼,為什麼我在臺灣就不行呢?勇敢的抵抗指導棋吧!
人的想法,因為什麼而改變呢? 或許是欲望,更可能是因為自我實現。
當那些傷痛欲絕的關鍵時刻迫近你眼前,你才會開始思考大徹大悟的方案。
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中國此刻房屋案件記錄。
在中國,大跨度、長距離的移動,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那麼,為什麼我在臺灣就不行呢?勇敢的抵抗指導棋吧!
人的想法,因為什麼而改變呢? 或許是欲望,更可能是因為自我實現。
當那些傷痛欲絕的關鍵時刻迫近你眼前,你才會開始思考大徹大悟的方案。
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住在這社區三年多,加入了管委會,也幫過不少住戶處理惡鄰(當然也不是全然無私,多刷刷存在給人知道林北不是吃素的也是附加效益),沒想到惡鄰竟發生在我隔壁;幫人家處理過多少次我都懶得細數了,這次發生在自己身上,媽的不好好處理一下怎對得起自己。   我的房子是個獨立小套房(就是以前討論區常曬才藝的
        搬進來入住的第一天,隔著木牆聽到一對年輕小情侶,醞釀著搬家。我總在偷瞄隔壁到底會住著什麼樣的人?         承租了士林夜市巷弄旁的小套房,只是為了擺平疏懶於張羅三餐的麻煩事,我深深仰望著那條通往我的房間的幽暗階梯,猶不能平復懊喪之情,嗔怪我自己荒唐住進沒空調的套房,忍受一
Thumbnail
只是想有個正常地方住,怎麼這麼難? 發霉、合租、貨櫃屋,囚租三寶,一個沒少! 沒有安居之處的我們,連「家」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當不斷搬遷超過二十多處居所, 「家」,如何在流離中形成?
這是一個關於租房生活的真實描繪,從露台的清潔問題,到閣樓的使用不便,再到生活中的各種小困擾,都讓人感受到租房生活的酸甜苦辣。
文章描繪了作者在泰國租住的生活,包括他對鄰居的觀察,以及對插座數量和位置的看法。
從前的朋友,他家是傳統的透天厝。他的新婚妻子要求拆掉儲藏室跟改造㕑房。我們一堆人就去用了半天,把該拆的都拆了,然後因為一身灰土,就借用他家的浴室梳洗一下,我是最後一位完工的,當我離開浴室後,他妻子馬上用刮水刀和消毒液把浴室整理了一遍,再啟用除霉烘乾機。朋友們相視一眼,就都默默的離開了! 他的妻子有
相信在台北討生活的阿漂們(此漂非彼飄),有一定比例需要租屋。好想知道大家在居住時遇到什麼挑戰? 綜整本人多年經驗,歸納出「黃金三角」住得舒服的方法,那三角分別是:房東、室友(或是鄰居)、還有居住條件。如果三角完美,那麼住起來身心舒服!也就沒什麼故事好說了(是有多黑暗)。 因為和各任室友發展出很多
Thumbnail
「東京子,我兒子說管理公司警告了他5次,說樓下的房客反應他太吵,要他改善。 「他租約還有一年,管理公司有權可以趕走他嗎?」 有天突然接到一年前我仲介住宿的客人媽媽的訊息。 噪音跟垃圾分類是東京住宿時最常碰到的問題。 小孩在房間蹦跳、寵物叫聲、鋼琴樂器聲音以外,沖馬桶的水聲、冷暖氣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Thumbnail
現在住的地方是我兩年多前自己搬出來住的公寓小套房,以一個人的「房間」來說算挺大,但若超過一個人居住,就稍微擁擠些了。 現任伴侶原本也不住在台北,我們在一起後他才來到台北生活,也就順勢住進我的小套房了。 我自知自己對於「收拾」類的家務非常不擅長,因此在我搬出來初期,就告誡自己:買東西前先想清楚、任
Thumbnail
  住在這社區三年多,加入了管委會,也幫過不少住戶處理惡鄰(當然也不是全然無私,多刷刷存在給人知道林北不是吃素的也是附加效益),沒想到惡鄰竟發生在我隔壁;幫人家處理過多少次我都懶得細數了,這次發生在自己身上,媽的不好好處理一下怎對得起自己。   我的房子是個獨立小套房(就是以前討論區常曬才藝的
        搬進來入住的第一天,隔著木牆聽到一對年輕小情侶,醞釀著搬家。我總在偷瞄隔壁到底會住著什麼樣的人?         承租了士林夜市巷弄旁的小套房,只是為了擺平疏懶於張羅三餐的麻煩事,我深深仰望著那條通往我的房間的幽暗階梯,猶不能平復懊喪之情,嗔怪我自己荒唐住進沒空調的套房,忍受一
Thumbnail
只是想有個正常地方住,怎麼這麼難? 發霉、合租、貨櫃屋,囚租三寶,一個沒少! 沒有安居之處的我們,連「家」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 當不斷搬遷超過二十多處居所, 「家」,如何在流離中形成?
這是一個關於租房生活的真實描繪,從露台的清潔問題,到閣樓的使用不便,再到生活中的各種小困擾,都讓人感受到租房生活的酸甜苦辣。
文章描繪了作者在泰國租住的生活,包括他對鄰居的觀察,以及對插座數量和位置的看法。
從前的朋友,他家是傳統的透天厝。他的新婚妻子要求拆掉儲藏室跟改造㕑房。我們一堆人就去用了半天,把該拆的都拆了,然後因為一身灰土,就借用他家的浴室梳洗一下,我是最後一位完工的,當我離開浴室後,他妻子馬上用刮水刀和消毒液把浴室整理了一遍,再啟用除霉烘乾機。朋友們相視一眼,就都默默的離開了! 他的妻子有
相信在台北討生活的阿漂們(此漂非彼飄),有一定比例需要租屋。好想知道大家在居住時遇到什麼挑戰? 綜整本人多年經驗,歸納出「黃金三角」住得舒服的方法,那三角分別是:房東、室友(或是鄰居)、還有居住條件。如果三角完美,那麼住起來身心舒服!也就沒什麼故事好說了(是有多黑暗)。 因為和各任室友發展出很多
Thumbnail
「東京子,我兒子說管理公司警告了他5次,說樓下的房客反應他太吵,要他改善。 「他租約還有一年,管理公司有權可以趕走他嗎?」 有天突然接到一年前我仲介住宿的客人媽媽的訊息。 噪音跟垃圾分類是東京住宿時最常碰到的問題。 小孩在房間蹦跳、寵物叫聲、鋼琴樂器聲音以外,沖馬桶的水聲、冷暖氣
Thumbnail
陸續住了很房子,我對房子不敢有更多要求,我過去賺不多就隨便住住,大前提是便宜、便宜、便宜就好。 也因此,這幾年看過不少室友,各種奇特行為也可以出一本書了。這種相忍為國的情操,是住家裡的人無法相像的境界,也因此,過去我還曾被長期住在家裡的朋友嘴過:「你住的地方一點也不舒適,我不會想再去。」大概是這句
Thumbnail
現在住的地方是我兩年多前自己搬出來住的公寓小套房,以一個人的「房間」來說算挺大,但若超過一個人居住,就稍微擁擠些了。 現任伴侶原本也不住在台北,我們在一起後他才來到台北生活,也就順勢住進我的小套房了。 我自知自己對於「收拾」類的家務非常不擅長,因此在我搬出來初期,就告誡自己:買東西前先想清楚、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