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很長的一週,我不太想再待在市內去慣了的地方,那總讓我聯想起工作。於是我撈起兩本書跑到外縣市的咖啡廳,盤算等等邊喝杯咖啡邊看書,完後我還可以去海邊走走。
今日天氣特別冷,室外座人不多,大家都點了杯熱飲窩在室內座。我也找了靠窗的位置打算好好度過一個放鬆的下午。然而有個現象卻吸引了我的注意。
店內有好幾桌團客,四人六人八人,但每一桌都很安靜,人人都盯著手上發光的小盒子,著迷在虛擬世界之中。我想起之前幾次和朋友出遊也是差不多的情境。大家理論上要「一起享受」些什麼的時候,有些人卻只有身體在這裡心不在。我每每看到這樣就還滿想回家的。
我當然也很會滑手機打電動看影片,不過最近當聚餐或跟朋友出遊,我就會把手機螢幕朝下放在桌上,盡可能把注意力放在朋友身上。
大家都說手機讓人的注意力變得片段瑣碎,使人的專注下降。但我覺得更可怕的不止於此,數位成癮讓我們雖然人在真實世界裡,整個人的心卻離不開數位世界。
每每團體中突然一陣寂靜,大家都在看手機的時候,我就想問:「我們這樣到底算團體出遊,還是獨處呢?」
明明人在旁邊,我們還在刷臉書和哀居。
怎麼不問問本人最近過得好不好呀?
明明在討論一個話題,卻還邊滑著手機,那為什麼不直接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呢?
若說智慧型裝置把人通通連接起來,我怎麼覺得,它反而把人通通分開了。
我後來如果看到朋友顧著滑手機而沒有與我真實互動,我就會主動且提早結束行程。要滑手機的話,大家回家躺在床上裹著棉被滑不更舒服嗎?
人在心不在,到底算參與了還是沒參與。
在社交網絡上讚來讚去,到底算是深化了對彼此的了解還是淺薄了對關係的定義。
數位上的陪伴可以取代真實的陪伴嗎?
社交網絡上的「朋友」是否通膨了人與人之間友誼的定義呢?
此刻我姐正在大抱怨她的男友只想窩在家滑手機看活動直播不想出門親身參與活動,她就自己跑出門了。數位上的參與,這種人生體驗就夠了嗎?
Inter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