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但是更好
給所有正為了夢想努力的人:
早安☀️ 我是Elena,就讀ASU(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全球管理碩士,畢業於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ENFJ,喜歡自由潛水、瑜伽、文化人類學、習慣養成。
本週書籍|《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
其實這是我第三次看這本書,從第一次讀完卻好像沒讀懂,第二次看到新的見解,到這個月,因為生活的選擇太多,讓我陷入自我懷疑的泥沼,剛好看到電子書櫃中的這本書,決定再看一次。
有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書櫃中只要有十本書,每本都是經典,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人生經歷而有不同的領悟,如果剛好看到一本很喜歡的新書,那也必須要選一本替換,讓你的書櫃一直維持著十本書的量,而這本《少但是更好》就是我會放進我十本書名單之一。
這本書的精髓是「專準主義」(Essentialism),我很喜歡作者說的:
“我的願景是,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勇氣去過忠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過別人期望他們去過的生活。” — 葛瑞格.麥基昂(Greg McKeown)
但現實就是,對任何機會說好,當然必須對其他幾個說不。(Greg McKeown,2021)這也是我現在面臨的困難,站在讀書與職場的十字路口,已經踏上名為碩士的這條路,但還是不斷地回頭看,不斷地懷疑自己該花多少時間在學習、實習或開始創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前兩週也天真的也為自己可以兼顧,但在一週扣除睡眠與生活就剩不到90小時的時間內,兩頭燒的蠟燭無法真正顧好一件事。
在專準主義的實踐中,又以如何挑選最為困難,在無法看到未來的情況下,很難排序生活中的優先事項。
對此,結合Youtuber Ali提出的劃分方式,我們可以把生活分成三大類,工作、健康、關係,而這三大類又可以細分為:
工作:金錢、成長、使命
健康:身體、心靈、腦袋
關係:家人、伴侶、朋友
透過詳細的列出你的九大類別並給予其1~10分的滿意值,我發現我目前應該把專注力放在學業(成長)(每週40小時),並維持既定的健康與人際關係。我認為,即使是專準主義,取捨很重要、學會說不很重要,但健康與關係就像是支撐「工作」的兩隻腳,沒有扎實的基底,無論賺再多錢也無法享受真正的快樂人生。
感謝閱讀到這邊的你,希望你喜歡這週的內容,也歡迎將這份電子報聯結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或任何正為了夢想而努力的人,有任何煩惱、心事或建議都歡迎直接回信給我,或有想了解的主題也非常歡迎一起討論! 祝你有美好且有意識生活的一週!
Elena
Instagram @wei__230
我的網站:https://www.elena-yiweiwang.com/
訂閱電子報:https://forms.gle/Dj9zHBEFo4xHKrC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