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實發生在紐約地下鐵的傳奇故事—《祕密的地下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之前曾看過一本書《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

《譫狂紐約》出版於1978年,記錄了1900到1940年之間紐約曼哈頓的從平地拔尖而起的建築競賽。

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原點出版

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原點出版


人類改變了居住的形式,改變了都市的樣貌,有成功的摩天大樓案例,當然也有充滿狂想的康尼島。各種機械裝置,把想像發展到極致,建築師把彼此的競賽演繹成完美的夢境與想像,甚至比現在的建築還要有大膽。

這種結合瘋狂、浪漫、想像與實踐的精神,
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繪本—《祕密的地下鐵》。
這幾個關鍵字看起來有點衝突,但在《祕密的地下鐵》裡,卻絲毫不衝突。




回到今天想要分享的繪本《祕密的地下鐵》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由阿爾弗雷德․伊利․比奇 (Alfred Ely Beach,1826-1896)
在紐約地底下展開的交通革命與夢想實踐。

捷運、鐵路都在地底下穿越的現代,也許見怪不怪,
是什麼樣的契機,會使得人類除了把地面上的交通工具,遷移到地底下呢?

故事一開始說了「歡迎來到最偉大的城市紐約」,這是一個城市街景和現在完全不相同的紐約。這可比《譫狂紐約》建築競賽時代更早了!

《祕密的地下鐵》的街景

《祕密的地下鐵》的街景

一開場畫面呈現了一個到處都是垃圾髒亂、人和馬車爭道的行人地獄。(雖然紐約現在也還是很容易塞車)甚至當時的人們要把牲畜趕到市集去,也在同一條道路上通行,混亂的程度可想而知。
但人們總是邊走邊罵、總是討論再討論,始終沒有人採取行動。
這時候在這個偉大的城市,應該會有一位頭腦清晰又有執行力的英雄,即將誕生!
通常,故事都是這麼說的!

比奇先生從高處望向街道,他全都看在眼裡!
他不只思考,他不只用觀察,他採取了行動。
寫到這裡,不禁讓人想要猜猜比奇先生會是人類圖裡的哪一種類型?

實踐想像的比奇先生

實踐想像的比奇先生

那個年代的紐約,得要在黑白兩道之間取得完美的平衡,才有辦法施工。
他先取得了比較容易通過審查的郵件氣動管執照,再和當時的地頭蛇特威德老大合作。這條通行在百老匯大道底下的地下鐵,才得以在靜悄悄的夜裡偷偷開始動工。
不過,很可惜,比奇先生最終沒有改善城市交通的英雄。
這段紐約第一個以氣動力學修建的地鐵,最終隱沒在城市的地底下,直到再次被發現。

作者莎娜․科瑞(Shana Corey)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寫下這段故事,最初是因為孩子很喜歡到New York Transit Museum參觀。當她進行田調的時候,非常著迷於這段歷史,尤其發現了比奇先生的氣動地下鐵,甚至比現在的紐約地鐵還要早了三十年。不過編輯提醒了她,不是在寫論文,她才忍住不把整段歷史寫完。

作為一位歷史控,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真的是會不斷的想要繼續挖掘這個故事。光是比奇先生本人就有很驚人的生命史可以寫!

在此稍稍提一點,比奇先生的父親來自耶魯家族,又同時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的共同創辦人和共同主編,所以他能接觸到最新的科學資訊,因此他也是一位發明家,擁有許多專利。

莎娜․科瑞還說明,編輯找到了紅鼻子工作室(Red Nose Studio)加入這本書的製作,紅鼻子工作室不只創造了畫面,而是影響了整本書的基調,才終於使這本書誕生。 

無疑的,這本書在美術設計上有許多巧思。

在藝術欣賞的層次可以閱讀宋珮老師撰寫的〈每頁都是細節!超越寫實的真實情境──「定格」偶動畫繪本《貓王艾維斯》和《祕密的地下鐵》〉

《祕密的地下鐵》,維京出版

《祕密的地下鐵》,維京出版


我最喜歡《祕密的地下鐵》的封面。
黑色的背景帶出一種懸疑的氣氛,
人偶用食指放在嘴巴前,
好像告訴你「很多事情不好說!」

這本書裡的祕密有很多的層次,
只有當你認真看過書,
才能夠一層層的走進被塵封已久的地下軌道,
發現其中的祕密。



紅鼻子工作室的克里斯․希柯斯(Chris Sickels)表示,在過去製作偶動畫的時候,在拆除場景之前,他都會逐格拍照,於是有了現在的這部繪本預告短片。反倒是這個一分鐘的短片,讓他與作者有更多的討論和合作。這個預告短片非常的可愛,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閱The Secret Subway book trailer

結合歷史、科學與藝術的《祕密的地下鐵》,
適合獻給所有在世界上勇敢做夢,並且實踐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這編好想說的沙龍
17會員
33內容數
日常的閱讀筆記,有些人文,有些藝術。
2024/06/04
最近的國際與社會時事,很適合閱讀《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約翰.伯格熱愛藝術,關心社會,在這本書裡談論的是全球的議題,從他的文字裡,完全可以想像受苦的人們所面臨的生存考驗與困境。
Thumbnail
2024/06/04
最近的國際與社會時事,很適合閱讀《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限時信》。約翰.伯格熱愛藝術,關心社會,在這本書裡談論的是全球的議題,從他的文字裡,完全可以想像受苦的人們所面臨的生存考驗與困境。
Thumbnail
2024/05/20
  想到博物館,你會想到什麼? 有可能是那顆有名的白菜(翠玉白菜)、一塊肉(肉形石)、一幅畫? 這都是典藏和展示的部分。 你是否曾注意到博物館裡的「人」? 
Thumbnail
2024/05/20
  想到博物館,你會想到什麼? 有可能是那顆有名的白菜(翠玉白菜)、一塊肉(肉形石)、一幅畫? 這都是典藏和展示的部分。 你是否曾注意到博物館裡的「人」? 
Thumbnail
2024/05/18
今天來介紹一本無字繪本,一個穿著吊帶褲的女孩,跟著老師和同學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參觀。排隊入場的畫面有個告示牌「NO TOUCHING THE ART」,不要碰觸藝術品。最後走出博物館時則是「THE ART TOUCHES YOU」。這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2024/05/18
今天來介紹一本無字繪本,一個穿著吊帶褲的女孩,跟著老師和同學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參觀。排隊入場的畫面有個告示牌「NO TOUCHING THE ART」,不要碰觸藝術品。最後走出博物館時則是「THE ART TOUCHES YOU」。這是什麼意思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之前曾看過一本書《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記錄了1900到1940年之間紐約曼哈頓的從平地拔尖而起的建築競賽。 這種結合瘋狂、浪漫、想像與實踐的精神, 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繪本—《祕密的地下鐵》。 這幾個關鍵字看起來有點衝突,但在《祕密的地下鐵》裡,卻絲毫不衝突。
Thumbnail
之前曾看過一本書《譫狂紐約:為曼哈頓寫的回溯性宣言》,記錄了1900到1940年之間紐約曼哈頓的從平地拔尖而起的建築競賽。 這種結合瘋狂、浪漫、想像與實踐的精神, 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一本繪本—《祕密的地下鐵》。 這幾個關鍵字看起來有點衝突,但在《祕密的地下鐵》裡,卻絲毫不衝突。
Thumbnail
1983年1月10日,英國發生一件大事,吸引4萬名居民來到了帕丁頓,他們正要見證人類史上第一條地下鐵路誕生。這條鐵路得來不易,建築師剛提出地下鐵路概念時,民眾對於這項目不感興趣,甚至有點恐懼,畢竟人們習慣地上生活,不慣在幽暗地底活動。1862年,英國《泰晤士報》一則報道中,一位編輯指出地下鐵路建設在
Thumbnail
1983年1月10日,英國發生一件大事,吸引4萬名居民來到了帕丁頓,他們正要見證人類史上第一條地下鐵路誕生。這條鐵路得來不易,建築師剛提出地下鐵路概念時,民眾對於這項目不感興趣,甚至有點恐懼,畢竟人們習慣地上生活,不慣在幽暗地底活動。1862年,英國《泰晤士報》一則報道中,一位編輯指出地下鐵路建設在
Thumbnail
北京零公里 – 在竄動的時間看來,我們都只是平行宇宙中的一個可能 By 陳冠中
Thumbnail
北京零公里 – 在竄動的時間看來,我們都只是平行宇宙中的一個可能 By 陳冠中
Thumbnail
書中有很多疑問是生活中會有意無意被提出卻無法細想的,我想多少是因為公共空間的治理往往被掌握在技術官僚或是專業者手中,缺乏民眾參與也少有人會思考其中的規劃矛盾。本書比較像是一位交通局長的職業心得,但從她在紐約推動的交通改革可以看見許多與臺灣相似的問題,我想這些經驗可以提供我們看待城市交通的不同觀點。
Thumbnail
書中有很多疑問是生活中會有意無意被提出卻無法細想的,我想多少是因為公共空間的治理往往被掌握在技術官僚或是專業者手中,缺乏民眾參與也少有人會思考其中的規劃矛盾。本書比較像是一位交通局長的職業心得,但從她在紐約推動的交通改革可以看見許多與臺灣相似的問題,我想這些經驗可以提供我們看待城市交通的不同觀點。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前言 一個滿載現代主義幻想的光明城市,背後若沒有忽明忽暗的曲折老巷、冷氣水滴答在浪板上的聲音、以及長滿青苔的水溝蓋等微小的存在,日以繼夜地豐富它的內涵,創造計畫以外的可能性,那麼這座城市也只不過是一台供人類維生的無聊機器而已。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 研究動機&目的
Thumbnail
一本書的創作過程紀錄 我的第一本全創作繪本《今天 Today is the day》由時報出版於2021年12月發行,這篇文章目的在記錄下這本書的前世今生。此外,我更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讓好奇的你有機會一窺這本書的背後故事,以及和同在繪本創作路上努力的你分享我的歷程。 故 事 誕 生 前 後 記
Thumbnail
一本書的創作過程紀錄 我的第一本全創作繪本《今天 Today is the day》由時報出版於2021年12月發行,這篇文章目的在記錄下這本書的前世今生。此外,我更希望可以透過這篇文章讓好奇的你有機會一窺這本書的背後故事,以及和同在繪本創作路上努力的你分享我的歷程。 故 事 誕 生 前 後 記
Thumbnail
我認為,藝術是「激發人類情感的事物」。心靜如止水時,若聆聽某個旋律或閱讀某個小說片段,心中會湧現新的情感,感受自己正活著且具有人性。若只是吃飽、睡好,並不足以成為一個人,而是當心中升起某種情感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自己像個人。
Thumbnail
我認為,藝術是「激發人類情感的事物」。心靜如止水時,若聆聽某個旋律或閱讀某個小說片段,心中會湧現新的情感,感受自己正活著且具有人性。若只是吃飽、睡好,並不足以成為一個人,而是當心中升起某種情感的時候,我們才會感覺自己像個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