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宿怨》:就在近處的野蠻心智

2023/12/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宿怨》電影劇照/IMDb

《電影中的驚聲尖叫:34 部經典恐怖片的驚嚇技法解析》(Book of Horror:The Anatomy of Fear in Film)由影評人麥特・格拉斯比(Matt Glasby)挑選橫跨近 75 年的 34 部經典恐怖片,並加以拆解、分析出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七大項驚嚇策略。恐怖電影雖然最早可追溯至 1945 年的《深夜》(Dead of Night),但麥特・格拉斯比選擇以重塑觀眾對恐怖片之想像的 1960 年《驚魂記》(Psycho)作為開場。

直至今日,恐怖片題材已百無禁忌,可人類經過逾百年的電影史,卻依然為此感到驚懼,而恐懼之源頭究竟為何?在此,我們將以在上映時創下空前討論的作品《宿怨》(2018),為讀者深入淺出地探討關於「恐懼」的體現。

《宿怨》以一封訃聞,與一顆由窗框望見安在樹間的木屋的長鏡頭為始,隨著鏡頭往右橫移,是房裡疊亂的模型屋,在推進至其中一間模型屋後,便轉場成實像場景,模型人偶便成了活生生的人。搭配低頻噪音與鳴響聲,電影在前三分鐘就下足了暗示,神秘力量的觀看視角、影中人的任憑擺佈、觀眾的被操弄皆在幾分鐘內被揭示。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宿怨》電影劇照/IMDb

若說電影是另一個世界的連續鏡像投射,在電影前便先誕生的攝影術,即是將剎那的靈光給捕捉,當捉住真實瞬間的技術誕生,人類對於時間、死生的定義也因此有了新的詮釋。影像的本質是看似真實、實是再現的特質,且並非直接用雙眼,而是透過機械裝置的觀看,影像便會產生「詭異」。

麥特・格拉斯比於書中所提及的其一驚嚇技法「詭異不安」(The Uncanny),是以佛洛伊德所發表的〈詭異論〉(Das Unheimliche)為研究根基。德文的「unheimlich」為「heimlich」(homely)的反義詞──熟悉的相反,字首 un 可視為人類在此狀態中所產生的排拒、壓抑;也就是說,人類在初次體驗卻感到似是熟悉的事物時,所產生的不對勁、不安與困惑,實是不確定眼前所見之物是死是活、人或非人。

這是電影本身所勾起的恐懼,在電影誕生之後,真實成為可以被再製的,即使死亡也能留下足跡。可生命科學依然未能為死後世界下定論,人對死亡本身的態度本就是排拒的,在「人總難逃一死」的思考後,我們又加上了一句補充:但萬物皆有靈。「靈」成為當今恐怖片裡最重要的元素,凡是死了的人,成為了靈後便站到了生的對面,試圖影響生人,使生人也不可避免地赴死。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宿怨》電影劇照/IMDb

觀眾隨著鏡頭,從虛遁入到實,看著原先是死的卻活了起來,因為無法辨別,於是恐懼由此滋生。對死亡本身的恐懼,以及片中所圍繞的創傷、悲劇與宿命,是人在面對生命的重複時所產生的排拒,於是橫亙在一個家族裡無法逃脫的宿命和詛咒,就回到了觀眾身上,我們以全知的角度,看不對勁的情節,感覺到影中人是偶,進而連結到自身之對於死生的懼怕。

除了死生之外,《宿怨》也將精神創傷、人的惡意、閹割情結、巫術與獻祭、宿命的重複等多種元素放進片中,一代傳下一代的精神創傷是母親家族血緣的命定,查莉斷頭慘死後卻又返生成為另一智識的寄宿。在《新約聖經》中便出現過的復活,或《荷馬史詩》裡的諸神信仰──靈的存在比物質世界存在得更久,是在人類有了書寫、傳播技術後便假定的「事實」,此一只有在虛構敘事中才能成立的情節,所召喚出的是人對於自身存在可能被取代的畏懼──斷首還能擁有思想的機會,迷戀的母體則是人來到真實之前必經的洞口,「通過母體」的熟悉便是前文所述的似是熟悉卻又不那麼肯定的事物。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夾處在這樣的矛盾裡,觀眾對恆常世界的認識便一點一滴地被剝離,就連在電影的最後一幕,觀眾又再次回到了分不清楚是現實還是模型的謎樣場景中,這是《宿怨》在結束後植入觀眾腦中的暗示,除了看著活生生的人如何奇詭地去死,人看似只能重複性地邁向命運而且毫無解方,終極的結果便是,在抵達本無物的那方之前,人是只得踩著已經被前人給踩碎的白骨,繼續毫無希望地向前。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宿怨》電影劇照/IMDb

劇照提供/IMDb
責任編輯/張硯拓

《電影中的驚聲尖叫:34 部經典恐怖片的驚嚇技法解析》/天培出版(2023/9)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