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荷澤神會禪師初遇六祖

2023/12/0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六祖壇經.頓漸品第八》有則公案是這麼說的: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寺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曰:「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raw-image

◇導讀:  

【自玉泉寺來參禮】:玉泉寺在荊州,在今天的湖北,襄陽亦在湖北,故神會就近於玉泉寺出家修學。玉泉寺是北宗神秀大師的道場,神會年紀輕輕就出家,並且知道他所要追求的佛道並非是待在玉泉寺就能獲得指導的,於是年僅十三歲,就不遠千里而來,獨自前來曹溪拜見六祖。要知道,他只有十三歲,在古時候交通這麼不便利的情況之下,一名稚子獨自跋山涉水而來,只求悟佛心宗,這樣的意志令動容。  

【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本」,根本也,何物是根本?說似一物即不中。強而言之,可謂本心,只此不污染的本心,是諸佛之所護念。本心即是本源佛性,是眾生之本,捨此之外,別無他本。三界如夢,五蘊六塵,皆是虛妄,眾生執迷,認假為真,無明障蔽,佛性不顯,失去根本,生死遷流。觀心自在,觀亦不觀,後念離境,念念菩提,脫落身心,幻垢本無,識自本心,即心即佛。誰識本心誰作主?性王作主性王識。真如起念,出入六門,不染萬境,念歸真如,轉識成智,智成佛身,任法自在,六賊無起。心地上方城中主,性王原是法中王,法王者,佛也,性王即是法王,自性即是佛性,自性自足,圓滿無礙,自與諸佛無異。是故,自性是佛,本心是佛,自心歸依自性,心性一如。  

神會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修學而來,故六祖問他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是否得見了本來面目,是否有將這本心給帶了過來?故云:「還將得本來否?」 若有將這本心帶了過來,那麼應該知道本心的主人公是誰,故云:「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自心本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語言文字能表達,乃是「說似一物即不中」。惠能出此一問,非單是試探,亦在引導神會開取自家寶藏。  

【以無住為本】:六祖曾自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又云:「無住者,人之本性。」神會今答:「以無住為本」,所言在理,但又似乎有拾人牙慧之嫌,非己所悟,只是純粹考試應答,此事暫且不論。「以無住為本」並非是眾生之本,而是禪宗教法之本,說的是佛性的基本體現。《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文分明,若言無住就是本心,則是答得輕率。此外,既然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現在卻言「以無住為本」,則還是一樣心有所住,住在「無住」的相上,心裡頭還執著一個無住的觀念,還有住與無住的二元對待分別,這又豈會是本源佛性呢?  

【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講的就是定慧品第四所說的:「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真如自性起念,所以六根方有見聞所知,這就是「見即是主」,也就是說令吾人六根起見聞覺知的主人公就是真如自性。但這個真如自性是「以無住為本」,也就是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但同樣的,這樣的說法只是講述禪宗教法,說明佛性的體現罷了,豈能以此為本源佛性呢?如同前面所說,心中還執著在「無住」的相上,甚至還有見與不見的二元對待分別,心猶迷也。  

【爭合取次語】:取次就是輕率、隨便的意思。你講話怎麼可以如此輕率隨便呢?意思是說你既然明白這些道理,為什麼還是執著在二元分別對待的相上來闡述本來面目呢?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看起來就像是套用公式,學習佛道,並不在於考試答題,而是在開取自家寶藏,悟入佛知見。  

【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六祖曾對神秀大師的弟子志誠比丘言道:「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神會是從神秀處來,故問「坐禪」。又,方才言:「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卻遭評「爭合取次語」,故以「和尚坐禪,還見不見」請示六祖,一題雙問,雙解心疑。然而作此之問,亦有調皮之處,以無住為本之所見,不得您的印可,那麼坐禪時的見與不見您又要如何回答?您是否會落入邊見?又,您是否真已「見性」?  

【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神會這點小心思,六祖自是明白,六祖不予回應,把球丟回給神會,以拄杖輕打神會三下,問他痛是不痛。  

【亦痛亦不痛】:神會恐落邊見,只能回答:「亦痛亦不痛。」  

【吾亦見亦不見】:神會之答「亦痛亦不痛」,僅是避免落入邊見,不得不答。語意架構雖同,六祖之答卻是見性。亦見亦不見,見者,成一切相,不見者,離一切相。亦見亦不見,即是「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即心即佛,亦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何是亦見亦不見】:神會不解其意方有此問,故知神會方才所言的「亦痛亦不痛」確實只是為了避免落入邊見的不得不答。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這就是懺悔品第六所說的:「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 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以上所云,見是見心,是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不見是不見他人好惡,於相離相,是故見與不見,皆是無相之見,乃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見性」之見。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反問神會,你說的「亦痛亦不痛」又是什麼道理呢?如果只是為了不落入二邊而作此回答,那也只是在相上參佛,不入本心。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神會似乎一時語塞,答不出話來,六祖於是替他回答:「你若是不痛,那就身同木石,沒有情識;若是感到疼痛,就與凡夫沒有兩樣,會產生怨恨之心。」所以不管回答痛還是不痛,都不正確,顯然神會答對了,雖然講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以不落入二邊的知見來應答。那麼到底痛不痛?痛!當然痛!但是誰在痛?是身心幻垢的假我在痛,這個痛是緣起性空,是因為被拄杖打了三下的因緣和合,由真如起念所產生的痛,這個痛會漸漸消失,緣散而滅,是諸行無常的生滅法,而清淨本心始終無痛無不痛,如如不動。痛是前念,是過去心,前念妄心,瞥然已過,追尋無有處所,是為過去心不可得。「若痛」則是指當下的念心,「如果還執著前念的痛」,那就是凡夫。那為什麼會執著前念的痛呢?是因為產生了怨恨之心,所以才說:「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拄杖打身,真如起念,痛相現前,於相離相,不起怨心,於念離念,念歸真如,如如不動,一行三昧,無念之行,不同凡夫。  

【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意思是,你剛才所問,我在坐禪之時是見還是不見,你有這樣的疑問,就表示你尚未見性,並且落入了邊見。所謂禪定,不僅是無見無不見,亦是不出不入、不定不亂。  

【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不見,敢爾弄人】:如前所述。痛不痛是生滅,是諸行無常的有為法。你剛才問我坐禪之時,見還不見,早已是落入了邊見。我問你是痛還是不痛,你卻為了不落邊見而回答「亦痛亦不痛」,既知不該落入邊見,為何問我見還不見?你只知不落邊見,卻連亦痛亦不痛是何解釋都回答不出來,甚至你對痛不痛這個生滅法都未曾參透,如此自性未見,怎還言「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又何戲弄問我坐禪之時見還是不見?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8會員
9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