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到底能不能當飯吃?多數的人都會覺得「能把興趣當飯吃的人好好喔~」、「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真好」、「都能選擇自己要的生活好羨慕!」但我們多半都只看到結果,而忽略了能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到可以養活自己,除了可能需要一點天賦外,需要的還有你能為「自己喜歡的事」付出多少?擁有多少熱情投入?
當我們討論興趣「不能」當飯吃,看的是成果,如果不是靠勞力(應該也沒有太多人認為靠勞力賺錢是種興趣)也不是常態的、固定的上班族工作,沒有穩定也不可能有豐厚的收入,就會被認為興趣就只是興趣,而不能當作職業及活下去的選擇。
同樣的,
當我們討論興趣「能」當飯吃,也多半只看成果,好像「只要我去做這件事」就真的可以跟那些已經把興趣當飯吃的人一樣,可以達到相同的成果,成為一個為興趣而生、而活的人!
看完《無人島的Diva》和《大谷翔平:超越夢想》,我突然想起關於「興趣當飯吃」這件事的因果關係都被顛倒了。
不是先思考「興趣能不能當飯吃」,而是去思考「你能替你所喜歡的事(興趣)付出、努力到什麼樣的境界?」想當一個歌手,你做了什麼努力?想當一個運動員,你花了多少的時間在訓練?想成為一個作家,你在閱讀、思考、寫作上花了多少時間?想成為創作者,你在創作的路上下了多少功夫?(想當編輯,也不是只愛讀書而已XDDDDD)
「真的很喜歡做某件事」跟「真的將它變成一種職業」是兩種不同的情境。前者是你可能沒空就不做,你會因為其他娛樂就將它擱在一旁,你可能是因為別人在做所以你去做,你可能是因為剛好無聊覺得好玩才做;後者是你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做同一件事,不斷地練習、不停地進步,不會稍微受挫就放棄,不會因為有肯定才持續而有否定就意興闌珊⋯⋯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絕對熱愛和能全心投入的興趣能讓自己把它變成飯吃(要找到一種自己完全百分之百熱情和投入的事並不是件簡單的事)。那麼就反過來想:多數的人並不是選擇「興趣」來當職業,而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模式」來作為職業選項。有些人喜歡面對人,有些人喜歡自己獨處,有些人需要舞台展現自己,有些人則喜歡躲在角落把自己不一定完全喜歡的工作做好。
要討論興趣能不能當飯吃之前,還是得回到自己是不是夠認識自己?自己是不是真的能清楚明白「把興趣當飯吃」過程中的每一項細節?那些細節是不是全部都能靠著自己喜歡它的熱情用盡全心全力去努力達成?
「把興趣當飯吃」這件事看起來好像真的是特別令人羨慕的事。但實際上能把興趣當飯吃的人,在生活、工作及收入的選擇上,跟其他的人沒什麼不同,也許有些人真的很有天賦能成為金字塔頂端的那一群,但多數的人都是在選擇把興趣當飯吃的路上,妥協了一些什麼(妥協工作時程很長,比如說多數的創作者的工時其實都相當的長)、放棄了一些什麼(放棄收入穩定但自己不喜歡且不開心的工作模式、放棄其他跟別人一樣的玩樂休息時間⋯⋯)然後相對的獲得自己投身興趣中更多的滿足與快樂!
成為一個自由接案工作者和商品開發者,即使我是把興趣當飯吃,但我回想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我的興趣在體育、音樂、廣播、電視(電視劇、綜藝節目⋯⋯)卻沒有走上這些興趣之路,反而走上我從來沒有想過的設計(小時候也喜歡沒錯)和創作的路(卻更像別人說的把興趣當飯吃!)
我想我選擇的不是「把興趣當飯吃」,而是選擇一種我喜歡的工作和生活形態。
韓劇《二十五,二十一》裡,最後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羅希度沒有選擇跟白易辰在一起?」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即使她和易辰擁有深刻的愛情,但他們所期待的生活形態是無法交會的,就好像「即使每一種興趣都可以當飯吃,也要看中間那些過程,你能不能喜歡?你願意為了那些過程努力、付出多少?」
我可能就沒有那麼喜歡運動員的訓練過程,尤其是我沒有很喜歡團體活動,也許小時候有很多單人運動的選項,我就去當運動員了;我也不喜歡看不到頭的一直修改,所以我也沒有去鑽研成為一個寫劇本的人,不過這些年倒是可以耐著性子寫小說了。
姊姊某日問我:「如果你很有錢了,應該就不會做那些商品和手工了吧!(因為商品是拿來賺錢的)」
我說:「沒有耶,我如果很有錢,我應該還是會繼續做吧!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些東西。」
圖:20190127小陽。日栽書屋,Canon EOSM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