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與得不到是悲劇?還是喜劇?

得到與得不到是悲劇?還是喜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幸與不幸都是福

何權峰認為:「幸與不幸都是福」,幸,當然是有福的;不幸則可用來學習、成長、修行,因此也是有福的。

得到與得不到是悲劇?

王爾德和蕭伯納都說過:「得到和得不到是人生的兩大悲劇。」

In this world 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Mr. Dumby, Act III)”

― Oscar Wilde, Lady Windermere's Fan王爾德

There are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to lose your heart's desire. The other is to gain it.

George Bernard ShawMan and Superman蕭伯納

為什麼

得不到是悲劇,這個我可以理解;但得到應該是喜劇才對,怎麼會是悲劇呢?"這是年青時背此格言時的想不通的地方,也是後來閒暇時經常用來推敲、琢磨的格言。有時也會想:如果反過來說呢:「得到和得不到是人生的兩大喜劇。」好像也說得通。

你看到了嗎?「得到和得不到是人生的兩大喜劇。」正是何權峰所強調的「幸與不幸都是福」。

小結

換個角度,轉個念頭,悲劇其實就是喜劇,而喜劇也可能變成悲劇。


何權峰(2003)。幸與不幸都是福。台北:高寶國際。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68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前言 書架上有本何權峰的《幸與不幸都是福》。底下註解是〜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譯自尼采“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 Friedrich Nietzsche 如果靈魂永生 綜觀全書,
認錯才有可能改錯 前言 看張德芬的《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78-83頁的標題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造成孩子的『被剝奪創傷』?」裡面講了一個小事件:她開設了一個線上課,但不喜歡只對著冰冷的鏡頭說話,因此找了一些現場觀眾,讓她講起來更有靈感、更有動力。但為過過濾來賓,因此照慣例收費。但因作業上的小疏忽,
前言 邊聽著音頻邊送餐盒去社區廚房(中餐在那搭伙外帶),結果音頻聽了停不下來,因此過家門而不入,繼續邁步走往四周都是水田的鄉道……,聽完後,感觸良深。一個人的苦澀一生竟然幾十分鐘就說完了。 車間的女主  音頻談論的是一個原籍四川偏鄉的女生—鄔霞。適逢大陸地區改革開放啟動之際,十四歲就得坐上火車
前言 觀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在大愛電視台上的演講影片:「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感觸很深。因為長年在第一線工作,看多了臨終病人不能尊嚴的走,只能痛苦的在病床上呻吟、掙扎,她除了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之外,也透過演講鼓吹並宣揚「該退場時就退場!生命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
提到池上你想到什麼?金城武樹?秋收藝術節?池上米?林懷民?蔣勳?那滿滿的金黃色稻田的畫面? 前言 天氣一下子變冷了,球場被徵用,待在家裡,動了下身子後,百無聊頼的打開電視,捍衛任務、玩命特攻、玩命關頭,原先覺得刺激的電影,看了幾分鐘就覺得無聊且無趣。為了點小事,然後打打殺殺的,好像多麼勇敢,多麼
要學會愛自己;也要學會與父母斷奶 前言 張德芬在《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一書中提到:讓我們痛苦糾結的人、事、物,其實都是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投射並發洩在那些人、事、物上面而已。你所以被困在痛苦情境中,乃因那是你自己創造出來,你用固定模式去因應外界事物所導致,因此除非你往內尋找,與己和解,才有可能一勞
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 前言 書架上有本何權峰的《幸與不幸都是福》。底下註解是〜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譯自尼采“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 Friedrich Nietzsche 如果靈魂永生 綜觀全書,
認錯才有可能改錯 前言 看張德芬的《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78-83頁的標題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造成孩子的『被剝奪創傷』?」裡面講了一個小事件:她開設了一個線上課,但不喜歡只對著冰冷的鏡頭說話,因此找了一些現場觀眾,讓她講起來更有靈感、更有動力。但為過過濾來賓,因此照慣例收費。但因作業上的小疏忽,
前言 邊聽著音頻邊送餐盒去社區廚房(中餐在那搭伙外帶),結果音頻聽了停不下來,因此過家門而不入,繼續邁步走往四周都是水田的鄉道……,聽完後,感觸良深。一個人的苦澀一生竟然幾十分鐘就說完了。 車間的女主  音頻談論的是一個原籍四川偏鄉的女生—鄔霞。適逢大陸地區改革開放啟動之際,十四歲就得坐上火車
前言 觀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秀丹,在大愛電視台上的演講影片:「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感觸很深。因為長年在第一線工作,看多了臨終病人不能尊嚴的走,只能痛苦的在病床上呻吟、掙扎,她除了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之外,也透過演講鼓吹並宣揚「該退場時就退場!生命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
提到池上你想到什麼?金城武樹?秋收藝術節?池上米?林懷民?蔣勳?那滿滿的金黃色稻田的畫面? 前言 天氣一下子變冷了,球場被徵用,待在家裡,動了下身子後,百無聊頼的打開電視,捍衛任務、玩命特攻、玩命關頭,原先覺得刺激的電影,看了幾分鐘就覺得無聊且無趣。為了點小事,然後打打殺殺的,好像多麼勇敢,多麼
要學會愛自己;也要學會與父母斷奶 前言 張德芬在《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一書中提到:讓我們痛苦糾結的人、事、物,其實都是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投射並發洩在那些人、事、物上面而已。你所以被困在痛苦情境中,乃因那是你自己創造出來,你用固定模式去因應外界事物所導致,因此除非你往內尋找,與己和解,才有可能一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