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早一步看金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因為梁家仁版的天龍八部,起始看金庸小說,那時是民國73年前後,現在回想起來,我真的覺得自己蠻幸運的,在一個不錯的時機點認識金庸。

畢竟時至今日,台灣、大陸一大把的改編金庸武俠劇,現在大陸那邊也一大堆電影,無論好壞,但就是完全沒看過金庸小說的人,也對金庸筆下的主要角色略知一二,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是偽君子,誰是真小人,幾乎也是人盡皆知;如果,我現在才開始看金庸,就等於在看已經被劇透的電影,絕對少了許多閱讀的樂趣。

就舉最有名的岳不群,我在看《笑傲江湖》時,他絕對是正義之士,令人敬仰的華山派掌門;等到劇情持續推衍,我都還不太相信君子劍岳不群竟然是個偽君子?!這是金庸苦心安排出來的角色與情節,讓讀者沈浸於那個虛構幻想的故事情節中,時憂時樂,時而驚詫時而驚喜,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現在,如果說別人是岳不群,每個人都知道那是在罵人,我無法想像,當我已經知道岳不群是偽君子,再來看《笑傲江湖》,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眾所皆知,金庸作品主要分為三個版本,當年我看的金庸小說,是遠流版本,所謂的新版(第二版),這應該是流傳最多的版本,也是大多數金迷都喜愛的版本;我沒有看過第一代的原版,根據倪匡的說法,舊版有一些讓人看不懂的部分,新版的修改讓小說更加完美;雖然倪匡並不認同「完美」,也認為新版刪掉了一些應該保留的部分,但整體來說,新版是比舊版更佳。

十幾年前,金庸又再度大幅修改,而有了第三版,也就是「新修版」,老實說,我一直沒去看,因為看到很多跟我同溫層的金迷的負面聲量,為了不想破壞心中已建設好的金庸世界,遲遲沒去看看金庸究竟改成怎麼樣?


這也是我前面所說,我慶幸自己在一個好的時機點看完金庸,沒有趕上略差的舊版,也還沒看到「最完美」的新修版,第一印象直接給了「完美」的新版:當然,最重要的是,閱讀之前,除了已知《天龍八部》的劇情,其餘的作品,一翻開書頁,都像是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馳騁在金庸武俠的歷史世界中。


話說回金庸改編劇和電影,以前覺得珍稀的劇集或電影,如今隨手可得。當年台視播完《天龍八部》,台灣禁播港劇,於是錄影帶出租業開始生意興隆,畢竟,一部好的電影也就是一支錄影帶,但一部好的港劇,卻要租個三四十支才能看完。

當時,最當紅的不外乎無線電視台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於是台灣也開始東施效顰,直接拍了一部《神鵰俠侶》,如果看過劉德華、陳玉蓮版的《神鵰俠侶》,再去看台灣版《神鵰俠侶》,應該不會想要看下去吧?但沒想到它竟然大受歡迎,我真的覺得不可思議。

金庸改編劇有市場,當然就會接二連三,但台灣拍的,我真心沒有去看任何一部。因為劇情偏差,不忍卒睹,編劇胡修亂改,彷彿如果沒有改到讓金迷不爽,就對不起「編劇」這兩個字的稱號,所以,喜歡金庸的人,都寧可去租錄影帶看港劇。

我大學時代,徐克、胡金詮的《笑傲江湖》上映,這是很難得的金庸電影,我是第一時間就去看,儘管劇情完全跟原著不同,但因為完全不同,就像是把角色、派別、關鍵事物搬到另一個故事中,反而沒有亂改的問題,整體來說,還是滿足了身為金迷的聲光需求。

近年,大陸影劇事業盛行,少不了也有一堆的金庸劇,現代技術和資金市場的撐持,應該讓這些電視劇都很有看頭,可惜大多不及格(這句話我其實很心虛,因為我既然評不及格,就表示我只看了一兩集就看不下去了),不過至少有那麼兩三部我覺得算是很不錯的,除了選角和技術,劇本符合原著絕對是最大的關鍵。

畢竟,金庸小說,就是好在故事,好在對白,好在人物,好在內涵,好在虛構故事與歷史的牽纏…少了這些,金庸就不是金庸,希望未來有再改編金庸的電視電影,千萬記住,忠於原著就是最好的劇本,充分瞭解原著的精神,才能抓到金庸作品感人的魅力!

avatar-img
1會員
11內容數
愛看金庸的阿傑,想來分享一下我看金庸的點點滴滴。 講談金庸小說,免不了要爆一堆雷,所以請尚未看過金庸小說的朋友,跳過這裡,先去看金庸原著,享受金庸的武俠世界,別被爆雷破壞了第一次閱讀金庸小說的樂趣。 至於已看過金庸原著的朋友,歡迎一起分享你的觀點,小說劇情本就會各有解讀,各有領會,這才是現代文學的魅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i 1968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民國72年,台視播出最後一檔的港劇,也是當年台灣三家電視台所播出幾部的港劇中唯一一部金庸原著的電視劇——《天龍八部》。 因為高中聯考的緣故,剛播出時還沒辦法看;考完試,暑假期間終於可以看啦! 當時港劇要上檔前,都會出版一本畫冊,銅版紙全彩印刷,十幾二十來頁的內容,介紹劇中角色,劇情簡介以及花絮…
初遇金庸,可以回溯到小學時,當年中國時報正連載《倚天屠龍記》。 那時候的報紙通常就是三大張,對新聞沒興趣的小學生,除了民生報的烏龍院,就喜歡看中國時報的副刊。 小學五六年級的我,看了一段時間的《倚天屠龍記》,覺得劇情實在太拖了。 每天連載的內容大概一千字吧,劇情推展有限,幾句對話,幾段描述,就
民國72年,台視播出最後一檔的港劇,也是當年台灣三家電視台所播出幾部的港劇中唯一一部金庸原著的電視劇——《天龍八部》。 因為高中聯考的緣故,剛播出時還沒辦法看;考完試,暑假期間終於可以看啦! 當時港劇要上檔前,都會出版一本畫冊,銅版紙全彩印刷,十幾二十來頁的內容,介紹劇中角色,劇情簡介以及花絮…
初遇金庸,可以回溯到小學時,當年中國時報正連載《倚天屠龍記》。 那時候的報紙通常就是三大張,對新聞沒興趣的小學生,除了民生報的烏龍院,就喜歡看中國時報的副刊。 小學五六年級的我,看了一段時間的《倚天屠龍記》,覺得劇情實在太拖了。 每天連載的內容大概一千字吧,劇情推展有限,幾句對話,幾段描述,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金庸大師筆下最出名的小說之一,也被改編好多次電影、電視劇甚至遊戲,本宅是依照網友建議依照時間順序先從本作閱讀,而後再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及《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曾經提及喬峯為洪七公的前任者;段譽為段智興(一燈大師)的祖父和祖先,以及大理段氏的過去事蹟,因此本書亦可視為「射鵰三部
Thumbnail
倪匡品評過的金庸小說人物不少,我多年前大致翻了一下,印象最深的是倪以「傷心瀟灑」作為《笑傲江湖》中衡山掌門莫大先生的總結,對照書中的莫大,我覺得這四個字真有意思。直到書末,五嶽劍派原本的掌門只有莫大仍在世間,且金庸總稱他莫大先生,書中其他人物卻無這般禮遇,想來金大俠對這位衡山掌門不失敬意。 莫
Thumbnail
金庸是全球華語圈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他筆下創造的許多人物至今仍有電視劇不斷翻拍,其中有個角色比較特別只懂劍技,他的劍比任何人都快,攻彼非不守之處,因此總能搶佔先機,克敵制勝。在筆者看來,技術分析就像是劍技,而基本面分析則是內功,且看我如何細細分解,為你解惑。
Thumbnail
本書是作者楊照對金庸作品的全新解讀,將初識的美好濾鏡摘下,用深入且嚴格的文學評析方法,重新「檢驗」金庸作品。這部《金庸的武林》一翻頁,彷彿又讓人回到求學階段時初讀金庸的美好時光......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即使已經是演出N遍的熟戲,總還是會遇上第一次看的觀眾。因此,每一次的演出都不能馬虎!
Thumbnail
老爹的年代,流行的是武俠小說,其中最強大的應屬金庸大俠寫的小說。而當時看了第一本以後,可說是一部接一部的看,說是廢寢忘食也不為過,而電視上也不少改編自小說的武俠大劇,最美的小龍女,最美的黃蓉都是報紙曾經出現的標題。而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講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公式,開篇是弱弱的男主角,莫名其妙的有了不少
中學時,人物鮮明、情節曲折跌宕的金庸小說,讓同學和我目眩神迷,是我們年少歲月的美好回憶。當時總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人上人,私心想望一如大俠、俠女,創造快意恩仇、自由自在的生活。 如今偶爾拿起金庸小說依然著迷,轉變的是閱讀的心情。突然發現武俠小說非常殘忍,無名小卒動輒成為大俠、俠女立威的道具,往往
Thumbnail
提到武俠小說,我必先想到金庸老師的作品。其實我小學時期也曾拜讀古龍《流星蝴蝶劍》,奈何我太習慣金庸的文筆與風格,未懂得欣賞古龍細膩的內心描寫,繼而擱置了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所以這次閒話只是聚焦到金庸作品。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金庸大師筆下最出名的小說之一,也被改編好多次電影、電視劇甚至遊戲,本宅是依照網友建議依照時間順序先從本作閱讀,而後再看《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及《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曾經提及喬峯為洪七公的前任者;段譽為段智興(一燈大師)的祖父和祖先,以及大理段氏的過去事蹟,因此本書亦可視為「射鵰三部
Thumbnail
倪匡品評過的金庸小說人物不少,我多年前大致翻了一下,印象最深的是倪以「傷心瀟灑」作為《笑傲江湖》中衡山掌門莫大先生的總結,對照書中的莫大,我覺得這四個字真有意思。直到書末,五嶽劍派原本的掌門只有莫大仍在世間,且金庸總稱他莫大先生,書中其他人物卻無這般禮遇,想來金大俠對這位衡山掌門不失敬意。 莫
Thumbnail
金庸是全球華語圈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他筆下創造的許多人物至今仍有電視劇不斷翻拍,其中有個角色比較特別只懂劍技,他的劍比任何人都快,攻彼非不守之處,因此總能搶佔先機,克敵制勝。在筆者看來,技術分析就像是劍技,而基本面分析則是內功,且看我如何細細分解,為你解惑。
Thumbnail
本書是作者楊照對金庸作品的全新解讀,將初識的美好濾鏡摘下,用深入且嚴格的文學評析方法,重新「檢驗」金庸作品。這部《金庸的武林》一翻頁,彷彿又讓人回到求學階段時初讀金庸的美好時光......
Thumbnail
1950年代布袋戲園大量演出劍俠戲,按照劇目來看,有些是改編自現有著作,例如:《說唐演義》、《蜀山劍俠》、《十八路反王》、《新封神榜》⋯⋯
Thumbnail
即使已經是演出N遍的熟戲,總還是會遇上第一次看的觀眾。因此,每一次的演出都不能馬虎!
Thumbnail
老爹的年代,流行的是武俠小說,其中最強大的應屬金庸大俠寫的小說。而當時看了第一本以後,可說是一部接一部的看,說是廢寢忘食也不為過,而電視上也不少改編自小說的武俠大劇,最美的小龍女,最美的黃蓉都是報紙曾經出現的標題。而那時候,大家都喜歡講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公式,開篇是弱弱的男主角,莫名其妙的有了不少
中學時,人物鮮明、情節曲折跌宕的金庸小說,讓同學和我目眩神迷,是我們年少歲月的美好回憶。當時總以為自己未來會成為人上人,私心想望一如大俠、俠女,創造快意恩仇、自由自在的生活。 如今偶爾拿起金庸小說依然著迷,轉變的是閱讀的心情。突然發現武俠小說非常殘忍,無名小卒動輒成為大俠、俠女立威的道具,往往
Thumbnail
提到武俠小說,我必先想到金庸老師的作品。其實我小學時期也曾拜讀古龍《流星蝴蝶劍》,奈何我太習慣金庸的文筆與風格,未懂得欣賞古龍細膩的內心描寫,繼而擱置了其他作者的武俠小說😥所以這次閒話只是聚焦到金庸作品。
Thumbnail
四十歲以上的台港東南亞華人的青春歲月裡,總有一塊是金庸駐留的。 而我,是高中開始結緣的。當時金庸還未解禁, 鹿鼎記封面書名是"小白龍 司馬翎著"。楊過跳下絕情谷就再也沒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