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的童年(十七)泥土與植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到了北島最大城奧克蘭,我們的毛利導遊小姐,車門一開就光著腳丫跑進飯店大廳。從車窗看到這一幕,才想說,有那麼急嗎?來不及穿鞋。還沒說出口,又看到人行道三兩當地人,包含白人,就打赤腳在街上閒逛。我還想;奧克蘭是個大都會城市,也是海港,但沒有海灘啊!真的開眼界了。

那麼多打赤腳走路的,我就見怪不怪了。直到孩子唸小學,接小孩前習慣走進校園晃晃,大略看一下,至少一半以上的學童不穿鞋。有些是直接光腳上學,有些是到校以後掛好書包,鞋子就脫下,擺在背包下方,光腳進教室。

小班制,教室內總有一大塊空間鋪著地毯,那是老師最常和孩子圍坐在一起的空間。孩子的泥巴腳丫踩踏,坐臥都在上面,對我們這種進房要脫鞋的人家,真的是一大挑戰。他們褲子不弄髒才怪,不癢嗎?

對了,那些孩子成天和泥巴混在一起,難怪國球就是橄欖球,全天候都打,從小學就開始。很多混坐在那地毯上的“泥巴小孩”,看來是校隊成員,臉上笑容沒停過。我兒子也混跡其間。

住家後院就沒機會讓孩子踩在泥巴地了,有裸露土壤的;都被我整成了幾方菜園,種了一些亞洲蔬菜,像青椒,白菜,菠菜,龍鬚菜,荷蘭豆。他們愛玩,就去看什麼可以採摘的,給媽媽做菜用。其他的全部是草皮,愛怎麼翻滾都可以。

幾十年的老房子;大都會有前屋主種的高齡果樹,我們後院就有水蜜桃,橘子,萊姆,和一種當地的奇特水果。

水蜜桃長得很高,成熟前一有甜份,小鳥就來光顧,牠們吃的比我們還多。橘子和萊姆季節到時,我們會吃到求饒,真的太會長了。

那奇特的水果我們管它叫做“翡繳”,讀音來自原文的Feijoas。

相片取自網際網路

相片取自網際網路

它原產自中南美洲,可能是航海時代進入紐西蘭,成了盛產的土著水果。維基百科記載,它叫“斐濟果”,或是“費約果”。也有叫它“鳳梨番石榴”,或是“菠蘿番石榴”,來自英文又名(Pineapple Guava)。果實比奇異果要大上兩倍,外觀就像芭樂。

它是“樹上熟”的水果,掉下來的就是可以吃的,不用去採摘。最怕前一晚的風雨,第二天就是以桶計的檢拾。

相片來自網際網路

相片來自網際網路

這是孩子的快樂時光,真實的收穫混雜著嬉鬧。這水果吃起來像奇異果,可是有芭樂的味道,酸甜適中,富含膳食纖維和維他命C。吃法也像奇異果,切半,用湯匙挖就行。全家都愛吃,只是不用幾天就開始躲了。

相片取自網際網路

相片取自網際網路

大約夏末秋初的三月起開始成熟,有三個月的可食用期。就三棵老樹,每天至少十幾二十棵掉落。遇到前一晚的風雨之後,第二天最少一個水桶的量。我們實在無法消受,最好的去處;就是家裡沒這果樹的鄰居和朋友了。這又是孩子的另一個“社交”課。

我告訴孩子,這不是“己所不欲,施予人”,這是尋求朋友的幫忙,處理好東西,免得留我們家“暴殄天物”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好想吃😋還有光腳多接地氣呀、應該很少生病😊
安立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23
水蓮的開運人生 完全對,過度保護,有時會降低自身的免疫力,適得其反。
好羨慕喔!這根本就是理想型生活啊!吃不完可以打果汁、做罐頭呢!還可以拿去社交,這是什麼神仙生活啊!
安立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23
林燃(創作小說家) 那是"簡約生活Plus", 是當年辭掉高薪陪小孩壯舉的很多獎品之一。再慢慢在這園地透露,分享😊
薇亦柔止-avatar-img
2024/01/24
讀到「南北島都去看看,看哪裏適合小孩成長?」看到這一段,就覺得好溫馨。我兒子住過世界四大洲,我不是先去考察看看,哪裏適合小孩成長,而是小孩像行李,不得不隨「機」而行。昨天,他就自己說,他是baggage。
安立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24
薇亦柔止 哈哈,我一向先做偵查。原來是住新加坡,一年後,我覺得還是另覓別的國度移居。後來確定了,我也辭了新加坡的工作,全家一起走,決定陪孩子玩幾年,當年大兒子8歲,小的兩歲多。玩遍紐西蘭各地,至今仍回味無窮😊
非賢君子-avatar-img
2024/01/24
真好,能這麼享受大自然,光腳踩地。我也很想這樣,但是夏天的柏油路會讓我學會滑步舞,為了我的腳掌安全,還是只能選擇到公園拖鞋。從沒想過原來買房還送果樹,真好。感覺小孩有個很棒的童年呢!🥰
安立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24
非賢君子 前屋主搬家若也想搬走果樹的話,怕要花費更大😊
熟齡文青-avatar-img
2024/01/25
翡繳沒有見過,希望哪天台灣也能進口嘗鮮一下。
安立格-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1/25
熟齡文青 紐西蘭以外,我只在澳洲見過一次。它不是一般經濟作物,要等掉下來才能收成的,對果農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另外,台灣的氣候,土壤,可能沒法種,有待查詢,確定。
avatar-img
安立格的沙龍
203會員
225內容數
候鳥歸來,歷盡滄桑,回首憶往: [職海浮沉--雲層裡的風暴]早期職場點滴實錄。 [陪伴孩子的童年]放棄職涯升遷,陪伴孩子童年。 [隱形經營者]澳洲經商實錄。 [異樣思維的激盪]冷眼旁觀評論,針貶時弊。 [安立格散文集錦]天馬星空,文藝創作。 [短歌天涯路]心理,感知,哲學薈萃。 [獅子山下煙雲]香江記憶,回首前塵。
安立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0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發展,其影響的深遠,是難以想像的。 還記得自己在鄉村小學一、二年級時,曾有一次因為剛換新制服帽子的帽徽,竟然被同學誤會是偷來的。而我竟沒有辯白,還被那昏庸的代課老師指責。那是一個創傷性的記憶,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真相是這樣。當年那所小學男生的帽子很像日本小學生的黑色小
Thumbnail
2024/09/10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和人格發展,其影響的深遠,是難以想像的。 還記得自己在鄉村小學一、二年級時,曾有一次因為剛換新制服帽子的帽徽,竟然被同學誤會是偷來的。而我竟沒有辯白,還被那昏庸的代課老師指責。那是一個創傷性的記憶,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真相是這樣。當年那所小學男生的帽子很像日本小學生的黑色小
Thumbnail
2024/09/06
襁褓期到學齡前之間的小孩,都是在努力學習階段,他們會慢慢懂很多人世間的事物,但本質上,對於生存和成長的必要條件,大部份他們還是不太懂的。 也因為如此,他們是否乖巧,安靜,不亂哭,不胡鬧?很多情況,多少都會給大人帶來困擾。大人除了愛心,還得有耐心和信心,慢慢陪他們學習,一天一天成長。 話說我們家的
Thumbnail
2024/09/06
襁褓期到學齡前之間的小孩,都是在努力學習階段,他們會慢慢懂很多人世間的事物,但本質上,對於生存和成長的必要條件,大部份他們還是不太懂的。 也因為如此,他們是否乖巧,安靜,不亂哭,不胡鬧?很多情況,多少都會給大人帶來困擾。大人除了愛心,還得有耐心和信心,慢慢陪他們學習,一天一天成長。 話說我們家的
Thumbnail
2024/08/31
學校假期結束前,家人在台灣的悠哉日子也該告一段落。由於旅途上,兩個孩子都須要照顧,岳父岳母也是愛女心切,就一起飛來紐西蘭。 一趟十幾個小時,對孩子,對老人家都不輕鬆,就留他們住下來一段時間,遠離一下台北的塵囂也好。 兩老都才六十開外,狀況也不錯,我們就可以盡可能的帶他們到處轉轉,體驗一下完全不一
Thumbnail
2024/08/31
學校假期結束前,家人在台灣的悠哉日子也該告一段落。由於旅途上,兩個孩子都須要照顧,岳父岳母也是愛女心切,就一起飛來紐西蘭。 一趟十幾個小時,對孩子,對老人家都不輕鬆,就留他們住下來一段時間,遠離一下台北的塵囂也好。 兩老都才六十開外,狀況也不錯,我們就可以盡可能的帶他們到處轉轉,體驗一下完全不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離澳後,我和男友去了一趟紐西蘭完成我們人生清單中的項目之一,開著露營車在紐西蘭公路旅行! 來到整趟旅程的後半場,第六天的行程非常簡單,早起後去搭車前往米佛峽灣搭船看整個峽灣景觀,回來後再從昨天的路線回到我們在皇后鎮的營地!
Thumbnail
離澳後,我和男友去了一趟紐西蘭完成我們人生清單中的項目之一,開著露營車在紐西蘭公路旅行! 來到整趟旅程的後半場,第六天的行程非常簡單,早起後去搭車前往米佛峽灣搭船看整個峽灣景觀,回來後再從昨天的路線回到我們在皇后鎮的營地!
Thumbnail
這幾篇紐西蘭南島秋天旅遊文章,不僅是為了記錄我們的行程、花費、足跡與心得,也是為了留給往後旅遊的人,可以作為一份參考指南。 對於本文提到的幾個景點,有了筆者粗略的心得與認識後,讀者後續可以爬文做功課了解更多,這樣在旅遊規劃上,更能確保在「對的時間」走訪,以及景點規劃上的取捨。
Thumbnail
這幾篇紐西蘭南島秋天旅遊文章,不僅是為了記錄我們的行程、花費、足跡與心得,也是為了留給往後旅遊的人,可以作為一份參考指南。 對於本文提到的幾個景點,有了筆者粗略的心得與認識後,讀者後續可以爬文做功課了解更多,這樣在旅遊規劃上,更能確保在「對的時間」走訪,以及景點規劃上的取捨。
Thumbnail
沒有料想這麼快在這個年紀,坐上飛機,踏上南半球的土地,體驗八月份的冬天,一睹高緯度的植被,一賞白雪山巔的美景,這些在台灣得前往高海拔的山才能孺慕。我想人生的美好之一是與摯友享受這趟旅程,看看這個美麗世界,義無反顧。
Thumbnail
沒有料想這麼快在這個年紀,坐上飛機,踏上南半球的土地,體驗八月份的冬天,一睹高緯度的植被,一賞白雪山巔的美景,這些在台灣得前往高海拔的山才能孺慕。我想人生的美好之一是與摯友享受這趟旅程,看看這個美麗世界,義無反顧。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紐西蘭南島自駕遊的行程規劃,包括關於基督城國際機場附近的國際南極中心、南島各大區的旅遊景點指南,以及遊玩攻略。特別推薦拜訪南島的各個區域,體驗不同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介紹紐西蘭南島自駕遊的行程規劃,包括關於基督城國際機場附近的國際南極中心、南島各大區的旅遊景點指南,以及遊玩攻略。特別推薦拜訪南島的各個區域,體驗不同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南島自駕旅行中經過的克盧薩河畔的一些景點和體驗,包括河畔的美景、露營區和與當地人的交流,是一篇有趣的旅遊日記。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南島自駕旅行中經過的克盧薩河畔的一些景點和體驗,包括河畔的美景、露營區和與當地人的交流,是一篇有趣的旅遊日記。
Thumbnail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Thumbnail
當年移居紐西蘭之前,曾經去旅遊一次,主要是南北两島都看看,是哪裡適合孩子的童年? 當時是從台灣過去的,先看的是南島各大景點,像米佛峽灣(Milford Sound),冰河,基督城 (Christchurch) 和皇后鎮(Queens Town)等等。對於南島的寬廣地貌,純淨的大地,感到無比震撼。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臺灣,四面環海的美麗之島。歷經億萬年的歲月積累,有著高山、丘陵、平原、湖泊與海灣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涵蘊多元的人文與物產風貌。   長年在南台灣臺南、高雄、屏東從事社區工作的我,在決定籌設工作室時,腦海中想著如何將多年來所接觸到的美好事物,用具有畫面感與內涵的名字,來做為人生事業與志業的名
Thumbnail
夏天,學校的野外活動變多了。基於安全起見,各班須要募集多位家長輔導員,連同座車的支援。這一次挑戰性更高了,目的地是位於北島中部;靠東岸的肥沃海灣Bay Of Plenty邊上,叫做陶朗加Tauranga City 的一個東部名城, 距離漢彌頓開車大約兩個小時。 活動本身就是泛舟,地點是陶朗加郊區的
Thumbnail
夏天,學校的野外活動變多了。基於安全起見,各班須要募集多位家長輔導員,連同座車的支援。這一次挑戰性更高了,目的地是位於北島中部;靠東岸的肥沃海灣Bay Of Plenty邊上,叫做陶朗加Tauranga City 的一個東部名城, 距離漢彌頓開車大約兩個小時。 活動本身就是泛舟,地點是陶朗加郊區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