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餓。」
「我也不餓。」
母女倆對答後相識而笑,在沒有丈夫/男性的監視下,兩名女性得以遵循自己的意志,說出「我不餓」的內心話。事實上,母女彷彿站在了同一陣線,去對抗整個「飲食」建構出的社會,這點尤其打動我 。儘管母親最終仍選擇順從多數父母親的養育觀念,將女兒飯後會去廁所催吐的門給鎖上,她接連地道歉,也徹底封閉了她們所存在的緊密親情。
就我看來,《餓之必要》的核心在談親子關係最重要的「理解」。家長會長夫婦推薦諾瓦克老師進入校園擔任營養學老師,實則想跟風時下最流行的「意識飲食」,因此才會想藉由送女兒去上課,多學一點新知識回來教他們,沒想到竟得知母親對女兒的體重控管頗有微詞,因此母女之間產生了裂痕,他們理應是最理解孩子的父母,但是卻用錯誤的動機去接近女兒的內心,因此才會失去女兒。相形之下,另一組家庭由單親母親撫養唯一的兒子班,當她得知兒子正在進修這堂課時,她主動抵制了老師的教學方針,要他帶著一整盒「班的小點心」去學校,放棄理解兒子如何被同儕拉攏,到後期思想轉變的真正原因,才會導致最終的悲劇。同樣「不被理解」的佛萊德,他的雙親帶著弟弟前往熱帶國家拼事業將他獨自留在寄宿學校,卻想遠端和患有糖尿病的兒子維繫關係,當兒子自己未能按時施打胰島素,他父親趕回家竟責怪學校沒有好好保護孩子,將教養權徹底丟給學校,更加凸顯身為父親的失職,最終佛萊德才會選擇跟著諾瓦克老師的隊伍離去。唯一願意理解的大人,則是首段中時而選擇不吃的母親,她在結尾處向所有受害者父母喊話,要他們一起試著禁食來「理解」離家兒女的思想,但,沒有任何一名父母願意起身動作,因此斷去了理解並找回他們的可能性。
我認為觀看《餓之必要》的必要性,在於潔西卡賀斯樂樹立了當代女性驚悚片的新高度,在既有的怪異美學中輸入近乎信仰的精神價值,蜜雅娃絲柯思卡作為引導學生的「吹笛手」,交出了令人信服的演出,但更令我驚豔的是新演員克謝尼婭德夫林,她所飾演的艾爾莎將催吐出的嘔吐物再次食入,不只展現角色成長後的驚人意志,她受到啟發後向父母一連串的精神喊話,已然被洗腦而相信自己能操控下雨的玄幻時刻,這些不帶血卻令我不忍直視的場面,使我由衷地佩服潔西卡賀斯樂導演。電影結尾,諾瓦克老師帶著孩子們逃進了畫框裡的山頭,這一幕讓我聯想起《驚悚末日》即被撞擊毀滅前的最後祈禱,他們所相信的美好世界儼然是虛幻的,而真實世界中的最後一幕,唯一沒有被帶走而活下來的海倫則直視鏡頭,在一連串有意設計排列的片尾名單中,她不眨眼地凝視正中央,要觀眾與家長看見她的「堅定」,我則被他們在在展示的神蹟所震撼到,能夠尊重並試著說服自己「不需要食物的人是自由的。」至少最後他們真的自由了。
🎶延伸聽歌: #裘德 #JudeChiu 《#飢餓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