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稻殼堆中找麥粒:40 招顛覆傳統的創新模式》之9個重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18年金石堂-城中店熄燈前,有一段時間在做書籍促銷和清倉的活動,當時也買了好幾本書,有點像最後一次回顧這家書店的儀式感。這本書就是當時買的,一直想看但還沒看,後來放著又一直被新的書淹沒,最近又看到它,終於把它拿起來讀了。發現裡面有不少值得學習的觀念,所以整理了一下讀後心得。


raw-image


關於作者:史蒂芬‧夏皮洛(Stephen M. Shapiro)

20,000名創新顧問導師 奇異、嬌生、雀巢、英國石油、富達投資等知名企業創新顧問,創新文化、創新合作與開放式創新的頂尖權威。二十年來,他在全球四十個國家始終宣揚一個理念:只有當組織有效地將不同觀點的員工聚集在一起,創新才會發生。




1. 別在穀堆中找麥粒

作者提到,有些公司認為獲得許多點子,就會導出更好的創新,於是會廣納各方的意見和看法,包括員工的建議和問卷調查。但如果假設有上萬個建議,每個建議用三十秒來評估,也得花上半年的時間,而花費了許多人力成本和相關資源的結果,並不一定能找到滿意的點子,因為大部分的點子通常是沒有價值的"穀殼"。

所以作者認為,這種被誤導的觀念,就像是想從"穀堆中找麥粒"一樣。其實有時候你並不需要更多點子,有時公司一直無法創新,有可能是因為內部出了問題,所以解決問題才是最迫切的事,如果問題解決了,公司的創造力自然就會提升。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我有一個小時拯救世界,那我會用五十九分鐘釐清問題,用一分鐘找出解決之道。"


2. 非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有兩個人一起去登山,在山上遇到了一頭肌腸轆轆的熊。A登山客脫掉登山鞋,換上跑得比較快的球鞋。B登山客跟A登山客說:「你跑不贏一頭熊的」,A登山客說:「我只要跑贏你就好了」,說完便跑走,而B登山客仍留在原地不動。沒過多久,A登山客就被熊吃掉了。

因為B登山客知道熊的狩獵習性,熊的視力很差,而且只會追捕跑動中的獵物。A登山客或許講得沒錯,只要他跑贏B登山客就可以了,但這是在兩個人都要跑的前提下,跑比較慢的那個才會被熊吃掉(只知其一),但B登山客知道熊的狩獵習性(知道其二),所以保住一命。

"創新"就是想法要永遠領先競爭者一步,以確保你不會被吃掉。


3. 不能只看表面的「有意識」,要找出內心的「潛意識」。

通常要開發新產品時,都會先做市場調查,但市場調查能蒐集到的資訊,大都只能到"有意識"的層面,它只是受訪者在接受訪問時,直接給的一個很表面的答案,有可能和他們心裡真正想的"潛意識"想法不同。

例如:一家做助聽器的公司,想開發新一代的產品,但他們發現,即使醫生強力建議聽障病人需要配戴助聽器,仍有百分之八十的聽障病人拒絶配戴助聽器,而調查得到的結果是,因為助聽器價格太貴,導致聽障者減低購買的意願(有意識的答案)。但事實上是嗎?

後來製造助聽器的公司又再更深入一對一調查,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聽障人士覺得配戴助聽器不好看,自曝缺點又顯老,尤其聽力只有輕度受損的人更不願意戴(潛意識的答案)。

那這樣要把助聽器儘量做得很小,儘量不讓別人注意到嗎?後來製造商反其道而行,把助聽器做得又大又新潮,花色多樣,色彩鮮明又有變化。讓人誤以為是藍芽配件,最後這項產品大受歡迎。


4. 什麼是"視覺隱喻抽取技術"?

受訪者不一定能(或是不想)清楚表達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因此問卷調查只會得到受訪者內心真正想法的百分之五。因為受訪者當下一定會提供一個答案,但那個答案即使好,也有可能不完整,甚至如果不是實話,還會誤導方向。

「視覺隱喻抽取技術」是透過深入的一對一訪談,協助受訪者表達他們的"看"法,引導受訪者用視覺化來看待一項產品。就像配戴助聽器,好像是在告訴大家"我有缺陷、我老了"一樣, 是個刺眼的標誌,這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隱喻。掌握了這個隱喻,就可以開發出適合的產品,滿足他們的需求,並解決他們的問題。


5. 要擊中痛處,才有創新的可能。

要讓一個人做出改變,需要有下列三個條件:

A. 這個人必須不滿意現在的狀態

B. 這個人必須看到更好的狀態

C. 這個人必須相信自己可以達到更好的狀態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必須"擊中人們的痛處",因為它與創新息息相關。例如:一家健身公司要吸引顧客上們,它有兩則廣告詞:

a. 可以迅速消除你的小腹。

b. 可以練出六塊肌

哪一個廣告詞會比較吸引人呢?答案是 a。因為要先消除小腹,才有辦法練出六塊肌,並且最後的研究指出,對練出六塊肌感興趣的人,都是那些沒有小腹的人,所以必須擊中人們的痛處,才有創新的可能。


6. 所謂的"完美",不是已無可添加,而是已無可捨去。

大部分創新者認為,完美就是要儘可能加入許多特色和功能,結果設計出來的產品反而太過複雜,讓人操作不易。就像買了一台新電腦,裡面內建了一大堆軟體,而大部分的功能不但用不到,還拖垮了電腦的速度,因此,想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並非完美。

相反的,如何讓產品能"平易近人",才是真正的完美。例如:遊戲公司設計了一款遊戲,簡單又好操作的遊戲介面,讓人容易上手,不管是對八歲的小孩,或是八十歲的老人,同樣具有吸引力,這就是"平易近人"。

米開朗基羅曾說過:「我從每一塊大理石上清楚看見了一尊雕像,猶如活生生的站在我眼前並且成形,神態與動作臻至完美,而我所要做的,就只是切掉粗糙石面,將囚禁的形體釋放出來,呈現於世人眼前,讓他們見到我所見到的」。


7. 創意與創新常來自"對立"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物以類聚」,喜歡和自己頻率相同的人一起工作,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任何合作無間的團隊,通常成員們的相似度都極高,可能有相似的背景、經驗、興趣或個性。然而,這對組織是一件好事嗎?

作者認為,"多樣性團隊"與"同質性團隊",乍看之下,並無太大不同。但當任務分為"低難度"與"高難度"兩類時,低難度的任務,同質性團隊的表現始終比多樣性團隊更有效率。但在涉及高難度的任務時,多樣性團隊則表現得更有效能。

也就是說,思考邏輯不同的人組成團隊時,可以發揮更大的創新能力。因為想法相同的團隊,只會給你更多相同的想法,而"創新"則需要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所以"你最不喜歡的人,可能是你最需要的人",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就是"互補"。


8. 單點思考 vs 線性思考

有一次在開會時,作者將全體人員分成兩組,然後拿出一塊磚頭。他給大家一分鐘去想,這塊磚頭可以如何利用?得到的答案是:「放在車子輪胎下面,有止滑的效果、放在馬桶水箱裡,可以減少出水量、找不到遙控器時,可以拿來砸電視 ......」,當大家看到磚頭時,都只有「單點思考」,只看到它的"實體性",例如:粗糙、沉重、有危險性等等,多數人解決的方案都很相似,創意範圍十分有限。

後來又進行第二輪,題目還是一樣,只是改成不要去看磚頭的實體性。你們要隨意想一個情境,然後從那個情境中找出磚頭的用途。例如:身體。如何把磚頭運用在身體上?這時就有很多有創意的想法出現「可以練舉重、可以當絲瓜布來去角質、頂在頭上來訓練美姿美儀,或是把它黏在鞋底來增高.....等等」。這就是「線性思考」。

單點思考:只看問題的特性,然後從中找出解決方法。

線性思考:就像線與線之間的連結,思考問題的特性,可與什麼東西做連結,進而得到有創意的想法。


9. 改變看世界的濾鏡

你買了一輛新車之後,注意到好像很多人都跟你開一樣的車?但顯然跟你一樣的車子不會在一夜之間增多,其實是因為你看世界的"濾鏡"改變了。我們通常只透過長期建立起來的觀點濾鏡來看世界,所以唯一能改變觀點的方法,就是換掉現在這個濾鏡。

作者提供的方法是,可以把自己想成另外一個人。想像你是一名偵探、廚師、園丁、醫生或攝影師,然後根據這個想像的身份來觀察周遭,你會開始看到過去從未看到過的事物,當你開始專注於不同的元素時,就會開始有新的體驗和觀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4/11/10
說起磚頭,有一個大家可能都想不到的那就是版畫...。當時我念小五,美術老師我還記得他的名字,就不說了,他發給我們每人一塊磚頭,要我們用筆刀雕刻出形狀圖案,然後他再用滾輪上油墨幫我們拓印出來..。 那可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學到雕塑啊!厲害的是全班四十幾個學生,他從哪裡弄來這麼多磚塊? 當時我們高年級還有17個班耶! 我記得當時我刻了一隻鯨魚,也有的同學磚渣沒倒乾淨,讓滾輪黏上很多屑渣,被老師念了一頓。後來那些磚塊到哪裡去,我早已記不得了,總之這是我小學時很難得的回憶。 --- 至於在稻穀中找麥粒,這讓我有一個反向思考,挑咖啡豆,用成語來形容就是"去蕪存菁"。你要在一堆咖啡豆裡面,用最原始的人工方式慢慢挑揀出不好的豆子,這也是手沖咖啡麻煩的地方,像是QC控管一樣,在一堆沙粒中找珍珠是有目的性的,但是挑咖啡豆卻又是反過來,因為你知道一定有發育不好或是蟲害的豆子,去除雜質可以變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親賢臣,遠小人,廣結善緣之交?)哈哈。 書中提到許多類似行銷學跟統計學的觀點,只是用更淺顯的方式讓人便於了解,不過還是要說一句,事情不是絕對的,因為創新往往也伴隨著風險,風險管理也是商業學科裡面很重視的一環,就拿台灣的gogoro來說吧,它是不是創新?? 是。但創新之後能否走得更遠? 這就必須要長期觀察才能得知了。創新有時可以創造短期間的高獲利,但新鮮度降低或者後續經營管理不善,就可能會輸給原本的傳統產業。 至於濾鏡(有色眼鏡),這可以用拉普拉斯古典機率來解釋一下,比如大樂透開獎數字,有時你會發現,怎麼六組數字有三個居然都出現在40以後,如果以常態分佈來說,不是每個區間出現的數字應該要平均嗎?比如個位數字一個,10~20一個,20~30一個,以此類推...。我同學很巧妙地回答了我的疑問,那是因為你把關注點都集中在40,41,42這三個數字上,那只是我們賦予這三個數字是4開頭罷了,其實每個數字被搖出來的機會都是公平的,只因為你特別在意4開頭,於是有了搖獎不公平的感覺,他這樣一講我就豁然開朗了。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10
二宮hikaru 用筆刀雕刻磚頭啊,聽起來很有趣,重點是老師真的很認真,為了教學可以想辦法去弄了那麼多的磚頭,難怪二宮記憶深刻。 我想"別在稻穀中找麥粒",主要是想表達解決問題時,要先釐清問題點的方向,如果一直往錯誤的方向找答案,當然會找不到。而二宮的反向思考也是沒錯,的確要親賢臣,遠小人。 這本書的觀念只是提供一個比較有可能"創新成功"的方法,然而就像二宮講的,即使創新成功,能不能走得長遠又是另一個問題了,只是有創新就等於是多一個機會,但不保證對於企業的獲利一定是成功的。
李英華-avatar-img
2024/11/11
「"你最不喜歡的人,可能是你最需要的人",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就是"互補」 武俠小說的主角武功要練成,一定是有個可怕的對手要對付,不是他死就是我亡。敵人是成就自己的人。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11
李英華 英華說的沒錯,武俠小說裡面的對手,的確除了是競爭者之外,通常也是促成和鞭策主角武功進步的人,所以敵人反而常是成就自己的人。
安立格-avatar-img
2024/11/10
很棒的論述。古人說“見微知著”,很多問題,其實答案就在原本所處的地方。都沒法了解,自省,一味向外探索,並非良策。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11
安立格 安大哥說的是,尤其身為經營者一定特別有感觸和心得,謝謝安大哥的回饋。
麋鹿林-avatar-img
2024/11/12
真是乾貨滿滿的一篇文章。我太喜歡熊的那個例子了,因為我原以為留下來的那個人會被熊吃掉。其實這本書也是可以應用在生活中,讓我們跳脫既定的觀點和視角,讓生活有更多可能。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13
麋鹿林 這本書真的給了我們不同的觀點和視角,就像它裡面提到的,我們通常只透過長期建立起來的觀點濾鏡來看世界,如果能換個不同的濾鏡,那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Sunny-avatar-img
2024/11/12
「只要跑贏你就好,不必跑贏熊」,「愛因斯坦花59分鐘釐清問題,1分鐘解決問題」~好棒的故事分享,謝謝氣泡水🤩
氣泡水-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12
Sunny 上網查的資訊是,要和熊保持距離,不要靠近熊,然後避免直接和熊眼神接觸(所以反而不能大眼瞪小眼)😆,並且緩慢地側身移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023000005-260408?chdtv
avatar-img
氣泡水《用照片影像聊聊天》
27.8K會員
220內容數
喜歡在日常生活中,用手機隨手拍下影像,也許是走路時,看見被雨水打落在地上的一朵花;也許是聚餐時,喝到的某一杯裝飾美麗的咖啡.... 都是當下的一種記錄,或許影像也有自己的話想說。
2025/04/21
最近看了一本《蔡志忠漫畫金剛經》,佛法經典的金剛經,雖然誦唸過很多次,但總是給人有種深奧難懂的感覺,而其文字敍述,又感覺頗有深意,於是衍生了想深入了解這部經典的想法,但又怕資質駑鈍,不易理解,於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漫畫家蔡志忠,用最淺顯易懂的詼諧漫畫表達方式,來做為入門的版本。 作者~蔡
Thumbnail
2025/04/21
最近看了一本《蔡志忠漫畫金剛經》,佛法經典的金剛經,雖然誦唸過很多次,但總是給人有種深奧難懂的感覺,而其文字敍述,又感覺頗有深意,於是衍生了想深入了解這部經典的想法,但又怕資質駑鈍,不易理解,於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漫畫家蔡志忠,用最淺顯易懂的詼諧漫畫表達方式,來做為入門的版本。 作者~蔡
Thumbnail
2025/02/13
作者~喬治‧克拉森(George Samuel Clason)長期從事出版行業,1926年出版一系列以古巴比倫為背景,用寓言體形式講述財務成功秘密的小冊子,借古巴比倫富翁之口,將致富奧秘融於許多故事中,被譽為美國最成功的財務教育學大師。 「金融學如同一座宮殿,你從各個不同的窗戶一窺其中,看
Thumbnail
2025/02/13
作者~喬治‧克拉森(George Samuel Clason)長期從事出版行業,1926年出版一系列以古巴比倫為背景,用寓言體形式講述財務成功秘密的小冊子,借古巴比倫富翁之口,將致富奧秘融於許多故事中,被譽為美國最成功的財務教育學大師。 「金融學如同一座宮殿,你從各個不同的窗戶一窺其中,看
Thumbnail
2024/06/27
在「無印良品」閒逛時,無意間走到了繪本區,被可愛的書本封面吸引了,忍不住佇足停留翻閱。 無印良品的行銷策略做得蠻不錯的,在童裝區裡設置了一處繪本世界的小天地,吸引小朋友的視線,讓小朋友可以專心的看繪本,而家長也可以安心的慢慢選購服飾,逛愈久買愈多 (?) ,而且如果小朋友有喜歡的繪本,還可以順
Thumbnail
2024/06/27
在「無印良品」閒逛時,無意間走到了繪本區,被可愛的書本封面吸引了,忍不住佇足停留翻閱。 無印良品的行銷策略做得蠻不錯的,在童裝區裡設置了一處繪本世界的小天地,吸引小朋友的視線,讓小朋友可以專心的看繪本,而家長也可以安心的慢慢選購服飾,逛愈久買愈多 (?) ,而且如果小朋友有喜歡的繪本,還可以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成王敗寇的道理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掠食者看似很可怕,彷彿讓我們有種「不當食物鏈頂端就變成獵物」的想法,忘記其實社會不是只有競爭與成敗。然而想做好行銷,「拉高視野」站在狩獵者地位思考,掌握大局,才是在快速變化世界的因應之道(但絕非人生唯一之道)。
Thumbnail
成王敗寇的道理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讓掠食者看似很可怕,彷彿讓我們有種「不當食物鏈頂端就變成獵物」的想法,忘記其實社會不是只有競爭與成敗。然而想做好行銷,「拉高視野」站在狩獵者地位思考,掌握大局,才是在快速變化世界的因應之道(但絕非人生唯一之道)。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世界瞬息萬變,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的慣性思維模式是否依然適用?在不同時代的趨勢面前,我們面對問題勢必要彈性思考,並隨時更新觀點。然而放下舊有觀念與思維並非易事,長期以來大眾習慣接受專家、學者或是高影響力大人物提出的答案和論點主張,壓根沒有質疑的念頭,營造出一種虛假的和平社會,同時,也是失去進化的社會。
Thumbnail
《創新者的DNA》一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
Thumbnail
《創新者的DNA》一書中提到,創新者總是使用Why(為何)及Why not(為何不)的疑問來獲取重要洞察。以不同的方式來問Why,且不輕易對答案感到滿足,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下去,將會有相當收穫。
Thumbnail
「閱讀接龍」讀書會第一場《逆思維》、第二場《六頂思考帽》後,第三本我接著讀的是《論點思考》,主旨是:解題前必須找到「真正的問題」、「真正該解答的問題」。彼得杜拉克的名言「最危險的事情,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若問題設定錯誤,極大可能讓組織把資源投入無用的領域,這也是常見的謬誤。
Thumbnail
「閱讀接龍」讀書會第一場《逆思維》、第二場《六頂思考帽》後,第三本我接著讀的是《論點思考》,主旨是:解題前必須找到「真正的問題」、「真正該解答的問題」。彼得杜拉克的名言「最危險的事情,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提出錯誤的問題」,若問題設定錯誤,極大可能讓組織把資源投入無用的領域,這也是常見的謬誤。
Thumbnail
與其憑空想破頭,也找不出創新好點子,不如學會先模仿,而大自然就是最佳導師。 新一代的酷炫設計,越來越多師法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發,科學家稱此為「仿生學」(biomimicry)。早在1941年,瑞士工程師就觀察到,牛蒡的毬針因為溝狀芒刺而沾黏在他的襪子上,靈機一動,因而發明出可以重複撕開.....
Thumbnail
與其憑空想破頭,也找不出創新好點子,不如學會先模仿,而大自然就是最佳導師。 新一代的酷炫設計,越來越多師法自然,從大自然中獲得啟發,科學家稱此為「仿生學」(biomimicry)。早在1941年,瑞士工程師就觀察到,牛蒡的毬針因為溝狀芒刺而沾黏在他的襪子上,靈機一動,因而發明出可以重複撕開.....
Thumbnail
521|《哈佛商業評論》HBR七月號:創新的最終目標,創造新增量市場 經濟學大師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創新」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組。 這點出一個核心觀點,創新並非是為了不同而創新,更多的是回歸在現有認知世界的延伸。 往往能夠引領人們走向更遠的認知邊疆,就容易讓人們稱為創新者。
Thumbnail
521|《哈佛商業評論》HBR七月號:創新的最終目標,創造新增量市場 經濟學大師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創新」是把現有的資源進行重組。 這點出一個核心觀點,創新並非是為了不同而創新,更多的是回歸在現有認知世界的延伸。 往往能夠引領人們走向更遠的認知邊疆,就容易讓人們稱為創新者。
Thumbnail
這篇介紹另外三個思維:生態思維之一的「森林模型」、大勢思維、慢即是快,希望藉由我從書中挑出的三個思維幫助各位在未來思考時多幾個方向思索事情!
Thumbnail
這篇介紹另外三個思維:生態思維之一的「森林模型」、大勢思維、慢即是快,希望藉由我從書中挑出的三個思維幫助各位在未來思考時多幾個方向思索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