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蔡志忠漫畫金剛經》,佛法經典的金剛經,雖然誦唸過很多次,但總是給人有種深奧難懂的感覺,而其文字敍述,又感覺頗有深意,於是衍生了想深入了解這部經典的想法,但又怕資質駑鈍,不易理解,於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漫畫家蔡志忠,用最淺顯易懂的詼諧漫畫表達方式,來做為入門的版本。
作者~蔡志忠,為職業漫畫家,擅長以簡單而富有禪意的線條型塑人物,將傳統的哲學典籍、諸子百家思想、中國佛理,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從幽默中帶領讀者體會經典的世界。並且以多年參閱佛書所領略的禪意,描繪出佛陀與眾弟子的各種人物姿態,將原本的深奧經文轉為易讀的白話文。
《金剛經》是禪宗重要的佛學經典之一,六祖慧能二十四歲時,因為聽到《金剛經》其中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從此皈依佛門。
金剛經的內容是佛陀在對其弟子須菩提說法,而整部金剛經都在說「空」的概念。諸法皆空,而"空"是什麼?"空"是指開悟者於任何當下(剎那)都處於空境。也是開悟者抵達無苦寂靜彼岸後的心境。
「彼岸」並不是在另一個世界,而是確確實實的活在現前,此時此處。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出痛苦產生的過程。苦是來自於我們的"心",修行的目的是在於將心端正,以達到無苦境界。即,人在面對不同情境時,常以自我的角度去分辨際遇的好壞善惡,苦也因此而產生出來了。
而人在出生時,原本沒有這些分別心,是隨著人的成長,養成種種錯誤的自我價值觀念。
後來佛陀悟出讓痛苦止息的方法。人之所以會產生痛苦,是因為有一個"無明"的「我」存在,人若能做到「無我」,那苦便無從生成,也無處可附著。
無明:"煩惱"的別稱。指沒有智慧,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事相的精神狀態。
因此,六祖慧能才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開悟者的心像鏡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如實反映當下,這樣無所住的心,就是空的狀態。
我們使用心,要如同鏡子反映萬象一樣,無論境遇如何變化,不去想它怎麼來,不追悔它去了哪裡。只有參與變化的行為,而沒有行為的那個"我"存在。(個人觀點:只觀其真實的變化,而不做評論,來去隨緣。)
《金剛經》說:「過去之心不可得,現在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
名詞解釋:
塵,指"塵垢",具有染污的意思。
六塵分別為:色塵(眼睛所看到的景像)、聲塵(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香塵(鼻子聞到的氣味)、味塵(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味等)、觸塵(身體所摸到的軟硬冷熱觸感等),法塵(意根所接觸到的漂亮或醜惡等受覺)。金剛經四句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世間一切的法相都是一種暫時性的因緣和合假象,都是生滅無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一樣的虛幻,也如同清晨的露珠和閃電一樣短暫。因此,世界上一切有所作為的事物,都跟這六種狀態一樣,瞬息即逝,所以對於一切事物,都應該要這樣看待(指暫時性的因緣和合假象)。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你們如果只看見我的形色外表,或只是執著我的聲教,把我看成是無所不能的神祇,學佛是為了從我身上獲得福報,欲以此二者求見我的真性,不知心即是佛,那麼這個人便是走錯了路,捨去正途,他無法開悟,達到如來境界。
色相是「相」;音聲也是「相」,感官所碰觸到的都是「相」。如來的法身是無相的,因此,如果有人要以色相或音聲來照見如來本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告誡弟子不能「著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莊嚴淨土分第十》
要如何生清淨心?就是不要以外在的感受,主觀的去定義內心的想法,如果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的意念。便會受六塵所蒙蔽和束縛,妄念旋起,心就無法清淨。因此,面對任何情境時,應無我的融入情境,不以分別心去評斷好壞順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理實見分第五》
你所看到的樣子,真的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嗎?這是「諸相非相」所要告訴我們的概念,凡所有當下現前的情境,都是自我的主觀感受,這些會變化的現象,都是虛妄不實的,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現象來看到事物原本的樣子,便能開悟,達到如來的境界。
佛說,世間所有的形體,並非真的形體,是法相,所以無法被看見。不但我的法相是這樣,凡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無不實的。若是識破了諸相都是虛空的道理,那就可以見到如來的法相了。
雖然看完了這部金剛經白話文的解釋,但經典的深奧,我還是似懂非懂,不過至少有點概念。所謂「師父(經典)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如何理解經典的內容,以及把它的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那就是看讀者如何詮釋它了。希望有緣看到這篇文章的人,皆能獲得智慧及歡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