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城市」── 如何打造以人為本的城市設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深深地影響了全世界的城市發展,以效率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使車輛、大型公路取代過去的人行街區、街場市集,城市的多元功能因此失衡,城市提供給人們的停留空間嚴重遭到侵蝕。然而,隨著70年代歐洲社會運動開始,歐洲各城市首先將城市空間設計概念回到人群本體,丹麥哥本哈根利用40年的時間改造成為行人天堂;倫敦則在2004年因為倫敦奧運,捨棄車本主義,現在倫敦為世界行人友善城市之一。但令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城市仍深受交通混亂、行人安全建設嚴重不足之苦。包含台灣,城市規劃的概念巨幅落後40年來的經濟成長,人本城市的路還很漫長。

「人本」城市

人本城市到底是什麼? 不僅僅是行人最大,車要讓人的狹義解釋,而是人們想要賦予城市什麼樣的功能。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民國111年11月止,全台灣汽機車輛登記 2,282.9 萬輛,台灣的總人口也不過約2350萬人,而且未來可望超過總人口數。台灣各城市的功能定位,沒有人說得清楚,都市的整體空間 (民眾可依靠徒步、自行車的需求)幾乎看不見。反之,個別建築 (定點商場、地標)搭配大型停車場在台灣卻越來越流行。這種情況出現時,城市需要不斷擴張,各種有效率的公共運輸就難以發揮功能。為何台灣被稱座車本主義在於,各種城市建設大部分為了車輛服務,只有興建更多的交流道、寬敞馬路連接重劃區與商業區,卻鮮少重視老舊城區的安全空間,以提升大眾運輸效能。

除了交通安全以外,城市中的休憩空間,例如河岸徒步區、人群休憩與社交用的長椅、集會的廣場都是創造人本城市的要素,因為城市能夠邀請人停留在公共空間,使有限的城市資源集中人群,進而創造商機、慢活、安全。以英國布萊頓新街 (New Road, Brighton)為例,2007年這條路改為行人徒步區後,步行交通提升了62%,停留在此處的人數增加了600%,市容也獲得很大的提升。

英國布萊頓新街 (New Road)的改建前後對比。

英國布萊頓新街 (New Road)的改建前後對比。

吸引人城市讓人願意停留並享受於都市氣息中,不再是效率與車輛至上。圖片位於法國巴黎 (Paris)。

吸引人城市讓人願意停留並享受於都市氣息中,不再是效率與車輛至上。圖片位於法國巴黎 (Paris)。

創造城市的目的

在快速移動的車輛出現之前,我們可以想到的城市如威尼斯、羅馬,早期都有服務於人群的市集、大小適中的廣場,以配合人類時速5公里的行走速度。在沒有車輛的年代中,55,000人居住在7.8平方公里的城區顯得輕鬆自在,歐洲城市為何吸引人,與人性化的設計有關。在判斷何種城市更加符合適居之前,需要先釐清「感官尺度」。

  • 視距與視角

人類感官中最能感受城市的是視覺,且偏好的視覺角度,水平視角會大於垂直視角,能夠看出動作變化輪廓的有效距離為100公尺,縮減到10公尺時,可以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同理運用於建築設計上,足球場觀賞的方圓距離大約為100公尺,各式活動則因功能而異。將之套用在城市尺度感知,五層樓以內的建築可以提供人類視覺上更多有趣、密集的資訊,緊湊的街道設計會促使人們走動,寬闊的廣場則讓人停下來觀察。

巴塞隆納舊城區 (Ciutat Vella) 地面層臨街立面豐富,許多細部設計使步行更精采有趣。

巴塞隆納舊城區 (Ciutat Vella) 地面層臨街立面豐富,許多細部設計使步行更精采有趣。

  • 速度

人類與自行車時速5-20公里的尺度中,面對間隔短的商店招牌、人物、周遭環境,我們的感官可以快速的掌控。如果尺度提升到時速60公里以上,也就是汽機車的移動速度時,空間、廣告號誌都需要加大,會使得開闢空間的需求倍增,人類的感官也會因為適應高度變化的景象感到疲累。

杜拜 (Dubai, UAE)是一座大尺度的城市,太大、太高造成單調的景色,感官經驗累人。

杜拜 (Dubai, UAE)是一座大尺度的城市,太大、太高造成單調的景色,感官經驗累人。

上述的整理會呼應到現代新興都市的發展,客觀地來說,人類的感官適合小而緩的尺度,太大、太快、太高都會造成破碎的尺度。太大,在台灣的城市中,狹小的街道充滿了車輛,錯誤的東西出現在錯誤的地方,迫使小街道托寬只為了服務於車輛,捨棄了提升自行車與步行效率的機會。太快,約來越多的高速路、高架橋,城市的速度由時速5公里提升至60公里以上,空間尺度大幅增加,城市會無限擴張。太高,建築越來越高、越來越大,巨大的商場與密集的高樓會讓人感到壓迫、空虛。

創造城市的目的是滿足人的視覺、空間感受。

活力、安全、永續與健康

世界上的都市,有些總是充滿活力,時刻充滿人群從事休閒活動,有些卻除了上下班時間外,冷冷清清,充滿深鎖的鐵門。因為好的城市規劃會配上人們的日常活動,創造安全便捷的空間,規劃失敗的城市則浪費太多空間,沒有找到空間安排的合理性。

  • 慢交通造就活力城市

判斷城市的活力並非僅以人潮判斷,還需計算「停留時間」。同樣的面積、人數,通勤的快速經過與駐足在路邊長椅、咖啡廳有很大的區別。快速的車流移動會造成視覺的快速流逝,就是住宅郊區的風景人文貧乏的原因。反之,一個充滿安全步行街道、商家互動的區域,人潮的聚集會使各種活動、多元文化蓬勃發展。舉台北的例子,西門町商圈為何比東區更吸引人? 行人徒步區的規劃會使固有人潮停留得更久,對比東區忠孝東路旁的車潮與違停,西門町更具逛街的魅力,有更多元的商家、活動出現。和緩的步行與自行車,對比車輛移動帶給人們的擔心、害怕,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城市體驗,可想而知。

  • 安全是最重要的城市品質

走在臺灣的路上,人行道寥寥可數、自行車道幾乎為零,路障、違停、違法占用,加上大多數駕駛沒有行人優先的觀念,行人空間如同跑酷般困難。2023年,台灣交通死亡人數維持約三千人,強制性的行人優先建設勢在必行。

交通安全與運輸效率可兩全其美,筆直寬廣的人行道搭配自行車專用道,促使人們轉換交通方式。舒適的步行路線會提升人們使用地鐵、公車的意願;騎乘腳踏車通勤能免去塞車之苦,又能大大減少事故發生率。

英國倫敦 (London)的自行車道,騎車可免去塞車之苦。

英國倫敦 (London)的自行車道,騎車可免去塞車之苦。

  • 永續交通帶來健康城市

談到永續,步行交通和自行車交通所消耗的能源,分別只有汽車的5%與2%,一條寬3.5公尺的人行道,就能消化2萬人次的交通量,步行與自行車交通更能有效利用空間,降低碳排。此外,交通出行方式也與健康高度相關,高度仰賴汽車的城市無法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從事運動,一座有完善人行空間與自行車道的城市,不需要特別前往健身房使用跑步機、飛輪,在車本主義國家中,通常也有較高的肥胖率。根據OECD數據,美國有36.2%的高度肥胖率,法國僅21.6%,肥胖率或許也與飲食、基因相關,但比較相似性較高的北美、歐洲,北美國家普遍有更高的肥胖盛行率。

改變城市健康政策,邀請人們步行、騎自行車,所需投資成本不高,更能提升生活品質降低醫療負擔。

使人在城市中呈現自我

一座城市有各式各樣的人群,有年輕人、老人、身心障礙者、觀光客、商人,要創造自由、讓人呈現自我的空間,無論什麼樣的人都能從容、優雅、平等的在城市中通行並解決生活需求。對於行人來說,不喜歡狹窄的人行道、充滿時項號誌、各種車輛通道,行人空間設計應該要是最自然的方式直線前進,和層次豐富的地景。

  • 斜坡或有趣的階梯

階梯對於行動不便者、搬重物者是很大的打擊,在心理層面會使人產生心理壓力,甚至有很差的運輸效率,因為大部分人會選擇繞道避開,或排隊搭乘電梯,這也是現代城市漸漸淘汰天橋的原因。

義大利羅馬 (Rome, Italy)的西班牙廣場 (Piazza di Spagna)階梯上有噴泉、雕像,創造有趣體驗。

義大利羅馬 (Rome, Italy)的西班牙廣場 (Piazza di Spagna)階梯上有噴泉、雕像,創造有趣體驗。

城市生活為先、最後才是建築

大多數的亞洲新興城市的城市發展邏輯次序為: 建物群、空間、生活,從上方俯瞰視角出發,創造大尺度的建築與空間。或許從遠方、高處眺望像是新加坡、香港這樣的高樓都市非常有趣,但是回歸到居民的生活角度,失去溫度,了無新意。如果城市先從建築群破壞了城市尺度,再想以城市生活作為彌補,將會困難重重。

如果轉變規劃以生活、空間為先,建築群為次要,即便新建社區的建築群有較大的尺度,城市所帶給居民的感受會非常不同。 城市導向生活時會促使建築與道路貼近人群,例如住宅區有密集的各式商店、小型綠地與賞欣悅目的景觀設計。對比重劃區動輒需要駕車採買的情形,造成空間浪費、剝奪人文體驗,小尺度的城市規劃能更加符合生活需要。

以建築為中心的重劃區與充滿生活空間感的徒步區對比。

以建築為中心的重劃區與充滿生活空間感的徒步區對比。

作者觀點

本文是作者閱讀了揚·蓋爾 (Jan Gehl)── 人的城市 (Cities for People)這本書後的歸納,非常推薦給城市、交通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們。

人本城市的改造初期由歐洲幾座中型城市1980年代開始,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等,1990年代歐洲大型都市如倫敦、巴黎也相繼因應城市的永續做出改變,2000年代後則有北美、東北亞城市吸取歐洲經驗。過去的城市設計邏輯中,認為汽車的行進速度可以幫助交通效率,縮減城鄉差距。但是沒有想到城市經濟規模帶來的人口集中,使汽車嚴重侵蝕居民的生活,車輛至上的觀念改變了都市規劃的邏輯,人類在車輛、高樓對比下越來越渺小。

這本書的概念很明確地指出城市改造的各種方法原理,但我認為作者更重要的概念是,城市設計與交通建設的改造,成本不高,而且效益遠比我們認為的更多。比如更改標線,鋪設行人徒步區地磚,甚至不須變更用地設計,可惜在台灣許多的建設只能說不能做,人為因素遠大於預算考量。

作者揚·蓋爾 (Jan Gehl)說: 「體貼、關懷和同情心是最重要的城市原料。」要看出一座城市是否有人的溫度,從城市的各種設施,樣貌就可以得知。一座只有車輛至上的城市,談論保障弱勢族群權益,都是空談。






作者/ 許晉榮

歡迎訂閱,並小額贊助支持創作者持續推出更好的內容。


avatar-img
12會員
13內容數
歡迎來到Kelvin的沙龍,這裡有兩個專題,如果您也喜歡觀察世界,歡迎一起探索不一樣的觀點視角。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ORLD 世界觀點 的其他內容
伯明翰 (Birmingham)是位於英格蘭中部的工業大城,伯明翰在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維多利亞時期興起,使這裡的交通、河道運輸發達。不過在1940年開始這座城市遭到納粹德國的無情轟炸── 伯明翰閃電戰 (Birmingham Blitz),期間總共遭空襲77次,伯明翰的市中心的古典街道近乎全毀。
臺灣人喜歡外國人且歡迎外國人的程度勝過許多國家,近幾年有很多國外YouTuber或藝人的流量非常高,內容主題都像是「外國人羨慕臺灣的優點」、「臺灣哪些地方勝過外國」,甚至有些初次到台灣的外國旅遊YouTuber因為來到臺灣而使頻道爆紅,顯現出台灣民眾對於外國人對臺灣各類事物的觀點非常感興趣。
2023年1月13日我國完成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兩天後 (15日)諾魯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很明顯是中共在台灣大選後的政治施壓。2016年至今,已有10個國家與我國斷交,有一個疑問,若有一天台灣邦交國歸零會有什麼影響?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3年的數位新聞報告,台灣媒體滿意度僅28%,排在46國中的第41名,亞洲表現最差。
近期有關交通安全的發燒話題,是桃園市東興國中一名七年級的國中生,以「帝王條款」為題,獲得112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漫畫類特優。本為單純的學生美術競賽,卻因作品呈現意境的爭議,引發網紅Cheap對此畫的批評,許多民眾亦發表正反意見。
中國大陸在近三十年經濟崛起後,兩岸貿易、文教往來甚是密切,許多台灣人這二三十年來,在大陸落地生根、組建了家庭後,出現了一群在大陸出生長大的「台商二代」。
伯明翰 (Birmingham)是位於英格蘭中部的工業大城,伯明翰在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維多利亞時期興起,使這裡的交通、河道運輸發達。不過在1940年開始這座城市遭到納粹德國的無情轟炸── 伯明翰閃電戰 (Birmingham Blitz),期間總共遭空襲77次,伯明翰的市中心的古典街道近乎全毀。
臺灣人喜歡外國人且歡迎外國人的程度勝過許多國家,近幾年有很多國外YouTuber或藝人的流量非常高,內容主題都像是「外國人羨慕臺灣的優點」、「臺灣哪些地方勝過外國」,甚至有些初次到台灣的外國旅遊YouTuber因為來到臺灣而使頻道爆紅,顯現出台灣民眾對於外國人對臺灣各類事物的觀點非常感興趣。
2023年1月13日我國完成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兩天後 (15日)諾魯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很明顯是中共在台灣大選後的政治施壓。2016年至今,已有10個國家與我國斷交,有一個疑問,若有一天台灣邦交國歸零會有什麼影響?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公布2023年的數位新聞報告,台灣媒體滿意度僅28%,排在46國中的第41名,亞洲表現最差。
近期有關交通安全的發燒話題,是桃園市東興國中一名七年級的國中生,以「帝王條款」為題,獲得112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漫畫類特優。本為單純的學生美術競賽,卻因作品呈現意境的爭議,引發網紅Cheap對此畫的批評,許多民眾亦發表正反意見。
中國大陸在近三十年經濟崛起後,兩岸貿易、文教往來甚是密切,許多台灣人這二三十年來,在大陸落地生根、組建了家庭後,出現了一群在大陸出生長大的「台商二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Thumbnail
<前言>   城市商業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可以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並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消費選擇。   城市商業發展是城市經濟形成的核心之一,並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商業發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本與技術,還能為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優質
Thumbnail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城市」在我們當今社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大約只佔地球面積的 3%,然而全世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裡(台灣為 79.8%)。世界各國慢慢發現,「城市」是許多永續指標落實的關鍵地域,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如何打造讓全齡都能健康生活的友善城市!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進程快得駭人的時代,我們有時在追趕,好像沒有跟上浪潮就會被淘汰。近年走訪不同國家與城市時,發覺科技應用程度某種程度上,展現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各式炫目新穎的視覺展現、建築與活動,科技、創新與城市的文化背景交織,豐富了一個城市的獨特性與吸睛(金)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城市可以「是」怎樣?可以「變成」怎樣? 騎車、開車、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各有不同風景,這也是現代性所帶來的視覺景觀變化。但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步行者。尤其當我們閒散漫步時,將看到生活日常習焉未察的驚喜。也就是尋求『再魅』......
Thumbnail
<前言>   城市商業發展一直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可以為城市帶來更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並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消費選擇。   城市商業發展是城市經濟形成的核心之一,並且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城市商業發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本與技術,還能為當地人創造就業機會和優質
Thumbnail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Thumbnail
身邊所接觸到的朋友大多是討厭城市生活,並且對於鄉村或充滿綠意的田園景致懷抱浪漫想像的人,許多作家也以城市普遍心靈冷漠,枯寂的生活來調侃:「所謂城市,就是千百萬人聚在一起,卻過著寂寞生活的地方。」「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有很多種痛苦,有時候希望不理人,有時候希望找個人說話,但兩者均極為困難。」
Thumbnail
「城市」在我們當今社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大約只佔地球面積的 3%,然而全世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裡(台灣為 79.8%)。世界各國慢慢發現,「城市」是許多永續指標落實的關鍵地域,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如何打造讓全齡都能健康生活的友善城市!
Thumbnail
  Kevin Lynch於1960年《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提出的城市設計理論,認為城市是由5大要素構成,即1.路徑(paths)、2.邊緣(Edges)、3.地區(Districts)、4.結點(Nodes)、5.地標(Landmarks)。然而,19
Thumbnail
什麼是城市?一想到城市最先想到的是哪座城市?紐約、東京還是台北?腦海中是否浮現出交通便捷、商業活動發達、高樓大廈林立、人車多擁擠等畫面?城市為什麼美好,多數人為什麼都嚮往城市?城市是自然產生的的嗎?還是被設計的呢(都市設計)?有可能設計城市嗎?有可能設計只有市中心而沒有郊區的城市嗎?或者說城
Thumbnail
都市有可能被設計嗎?猶記得我當初選擇市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便是懷抱著能夠「拯救」「改變」都市的理想而進去的,但事實上,公務員或說基層公務員要有參與到設計的案子幾乎不可能。我曾好奇的問了科內的同仁們,「是誰或者如何決定了都市的這一區要這麼發展?例如:決定此區規劃為藝文特區,然後將桃園展演中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進程快得駭人的時代,我們有時在追趕,好像沒有跟上浪潮就會被淘汰。近年走訪不同國家與城市時,發覺科技應用程度某種程度上,展現一個城市的競爭力,各式炫目新穎的視覺展現、建築與活動,科技、創新與城市的文化背景交織,豐富了一個城市的獨特性與吸睛(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