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期間,行李的重量限制念茲在茲,一再提醒自己:小心買東西,行李早已超標。可是,上機回愛丁堡前兩天,閒逛時看見這本書《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
猶豫再三,拿起又放下,讀了幾篇,還是決定買下來,放進沉甸甸的hand carry行李裏。
我喜歡看育兒相關的文章,但閱讀的範圍大多是台灣或日本的作家,較少香港的育兒文章,有些經驗始終隔一層。而翻開《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讀了幾篇母女相處的故事,便覺得行雲流水地好看,而且發生的場景都在香港。
一邊讀,一邊覺得在如此世道,作者真是一位能堅守自己價值觀,而且總是認真思考的好媽媽啊。
故事裏藏着很多很多值得學習的育兒心得:
1.有意識地截斷上一代無意識的咒語
書名《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其實就是全書第一篇〈月亮的咒語〉的內容。
月亮會割耳朵算是香港的本土傳說嗎?我小時候也經歷過,手指着月亮請媽媽看,媽媽回應:唔好指月亮,月亮會割耳朵架!作為過敏體質的孩子,小時候的我耳朵反覆出現傷痕,也曾恐懼地以為月亮割我耳朵。
作者把這個童年經歷告訴黑人愛美麗,愛美麗非常認真地回應:「Promise me, don’t pass it to your daughter.」因此受到衝擊的作者經過思考,明確得出結論:
「上一代無意識地傳下來的憂慮與恐懼,我們帶著意識割除,讓下一代可以更自由地當自己。」
對我們這一代父母而言,這是多麼重要的省思。見到人一定要打招呼、長輩無論講咩都要尊重、咁肥唔好睇、打機睇漫畫就係唔認真讀書、要聽老師講、讀書第一、男仔要勇敢,唔好喊、女仔斯文啲,坐好啲……
各項內化了的價值觀,我們要一再拿出來好好審視、思考,有意識地截斷來自上一代不必要的咒語。我好喜歡這一篇的最後一句:
「孩子,我心裡常常暗暗祈求,希望,你的世界不會因為我而變小;但或許,我的世界會因為你而變大。」
2.不過分放大自己的陰影
除了上一代的咒語,還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童年陰影。
作者自言怕很多東西,怕走下坡路,怕被人拒絕,怕被人讚賞……只要看見孩子遇上類似的狀況,心情便高低起伏,也擔心孩子應付不來,不知道該不該介入。
通常結果是,只要忍住不說出口,孩子會找到自己的出口,我們不必先預先提醒,一提醒,其實等於把自己的陰影投在孩子身上。
作為父母的其中一個修行,是不要把自己的陰影投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在自在的環境裏長大。
3.陪伴孩子要臨在
陪伴孩子,如果要記住一個口訣,我會選第二章〈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教養你〉裏常常出現的一個詞語:「臨在」。
以前我常常記着的是「專心」,可是總覺得差了一點,原來應該是「臨在」。放下工作,放下書,放下手機,還有,放下心中雜念,打開自己的身和心,心神臨在孩子身上,無論對話、讚賞、問答,自然能在卡住的時候,跟孩子心有靈犀。
4.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有魔力
「她不吃菇。」
「她最近不太吃菇。」
兩個句子有分別嗎?作者說:有,前一句是一錘定音,蓋棺定論;後一句是流動的,有生命的。
要提醒自己,孩子不斷長大,生命不斷改變,永遠不要對孩子下標籤,令孩子自限於標籤一輩子。
作者還舉出其他例子:不要說「你就是頑皮」,說「你今天好頑皮啊」;不要說「你永遠都學不會穿衣服的了」,說「你今天還未學會穿衣服」……
語言真的有魔力,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會長大,他們可以改變,不必困住自己。
5.換框想法——實用的處理孩子情緒步驟
封面上,作者對自己的介紹是「戲劇治療師」,書中也提及自己的工作跟處理情緒有關。對於各種狀況的孩子,作者自有一套辦法去處理,她稱之為「換框的想法」。
書中多次記述這類小故事,而當中一篇〈大海的禮物〉,好好歸納了處理哭泣的孩子的步驟。
第一步:聆聽,讓孩子自己說狀況,大人打開身心去聽。
第二步:同理,表達感受到孩子的痛,可以提及自己類似的經驗,幫助表達自己的同理。
第三步:移動,讓孩子離開當下的位置,或換一個動作,可以幫助孩子離開卡住的情緒。
第四步:幫孩子為下一次作準備,痛、跌倒、挫敗、難堪,在生命中會一再出現,想辦法幫孩子預備再遇上類似狀況時,該怎麼辦。
書裏很多小故事,都演示了上面的四個步驟,好好看,好實用。
下面是其他無法系統寫出來的感想,但還是想寫出來。
雜碎1:世界母親
書中很多幽微而實在的育兒心得,無法一一有系統地寫下來;還有很多育兒的掙扎和省思,作為媽媽,我很有共鳴。
有一篇〈世界母親〉,我把它當作全書的中心,要quote只能全篇完整地quote,讀後心裏滿滿的感慨和震動。媽媽這個身份,就是這樣啊!成為一個孩子的媽媽,便注定也成為了世界的媽媽。
雜碎2:香港的情緒教育
作者的孩子入學後,書中寫了不少孩子在香港的學校裏是怎樣學習的。
一邊讀,一邊覺得驚人,尤其是常識科,同時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情緒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方面,孩子只要出現「負面」的情緒,如好勝怕輸、妒嫉,老師便說這是不好的,不應該的,卻無視這是每一個人必然會有的情緒,即使孩子已好好疏導自己,學習怎樣跟負面的情緒共處,老師還是覺得孩子的品格令人擔心;另一方面,學校總是要求孩子達到聖人級別的道德標準,分享不只要分享給自己喜歡的人,也要分享給自己不喜歡的人,讓人不禁黑人問號。
又或者,只要有制度、有學校,為了管理上的方便,無可避免會給入學的孩子各種各樣的限制,要怎樣應對學校和考試的要求,怎樣幫孩子在最大的程度上爭取做自己的自由,是我們這一代父母重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