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育兒好書《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香港期間,行李的重量限制念茲在茲,一再提醒自己:小心買東西,行李早已超標。可是,上機回愛丁堡前兩天,閒逛時看見這本書《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

猶豫再三,拿起又放下,讀了幾篇,還是決定買下來,放進沉甸甸的hand carry行李裏。

我喜歡看育兒相關的文章,但閱讀的範圍大多是台灣或日本的作家,較少香港的育兒文章,有些經驗始終隔一層。而翻開《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讀了幾篇母女相處的故事,便覺得行雲流水地好看,而且發生的場景都在香港。

一邊讀,一邊覺得在如此世道,作者真是一位能堅守自己價值觀,而且總是認真思考的好媽媽啊。

故事裏藏着很多很多值得學習的育兒心得:

1.有意識地截斷上一代無意識的咒語

書名《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其實就是全書第一篇〈月亮的咒語〉的內容。

月亮會割耳朵算是香港的本土傳說嗎?我小時候也經歷過,手指着月亮請媽媽看,媽媽回應:唔好指月亮,月亮會割耳朵架!作為過敏體質的孩子,小時候的我耳朵反覆出現傷痕,也曾恐懼地以為月亮割我耳朵。

作者把這個童年經歷告訴黑人愛美麗,愛美麗非常認真地回應:「Promise me, don’t pass it to your daughter.」因此受到衝擊的作者經過思考,明確得出結論:

「上一代無意識地傳下來的憂慮與恐懼,我們帶著意識割除,讓下一代可以更自由地當自己。」

對我們這一代父母而言,這是多麼重要的省思。見到人一定要打招呼、長輩無論講咩都要尊重、咁肥唔好睇、打機睇漫畫就係唔認真讀書、要聽老師講、讀書第一、男仔要勇敢,唔好喊、女仔斯文啲,坐好啲……

各項內化了的價值觀,我們要一再拿出來好好審視、思考,有意識地截斷來自上一代不必要的咒語。我好喜歡這一篇的最後一句:

「孩子,我心裡常常暗暗祈求,希望,你的世界不會因為我而變小;但或許,我的世界會因為你而變大。」

2.不過分放大自己的陰影

除了上一代的咒語,還要注意的,是自己的童年陰影。

作者自言怕很多東西,怕走下坡路,怕被人拒絕,怕被人讚賞……只要看見孩子遇上類似的狀況,心情便高低起伏,也擔心孩子應付不來,不知道該不該介入。

通常結果是,只要忍住不說出口,孩子會找到自己的出口,我們不必先預先提醒,一提醒,其實等於把自己的陰影投在孩子身上。

作為父母的其中一個修行,是不要把自己的陰影投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在自在的環境裏長大。

3.陪伴孩子要臨在

陪伴孩子,如果要記住一個口訣,我會選第二章〈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教養你〉裏常常出現的一個詞語:「臨在」。

以前我常常記着的是「專心」,可是總覺得差了一點,原來應該是「臨在」。放下工作,放下書,放下手機,還有,放下心中雜念,打開自己的身和心,心神臨在孩子身上,無論對話、讚賞、問答,自然能在卡住的時候,跟孩子心有靈犀。

4.父母的語言對孩子有魔力

「她不吃菇。」

「她最近不太吃菇。」

兩個句子有分別嗎?作者說:有,前一句是一錘定音,蓋棺定論;後一句是流動的,有生命的。

要提醒自己,孩子不斷長大,生命不斷改變,永遠不要對孩子下標籤,令孩子自限於標籤一輩子。

作者還舉出其他例子:不要說「你就是頑皮」,說「你今天好頑皮啊」;不要說「你永遠都學不會穿衣服的了」,說「你今天還未學會穿衣服」……

語言真的有魔力,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語言,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會長大,他們可以改變,不必困住自己。

5.換框想法——實用的處理孩子情緒步驟

封面上,作者對自己的介紹是「戲劇治療師」,書中也提及自己的工作跟處理情緒有關。對於各種狀況的孩子,作者自有一套辦法去處理,她稱之為「換框的想法」。

書中多次記述這類小故事,而當中一篇〈大海的禮物〉,好好歸納了處理哭泣的孩子的步驟。

第一步:聆聽,讓孩子自己說狀況,大人打開身心去聽。

第二步:同理,表達感受到孩子的痛,可以提及自己類似的經驗,幫助表達自己的同理。

第三步:移動,讓孩子離開當下的位置,或換一個動作,可以幫助孩子離開卡住的情緒。

第四步:幫孩子為下一次作準備,痛、跌倒、挫敗、難堪,在生命中會一再出現,想辦法幫孩子預備再遇上類似狀況時,該怎麼辦。

書裏很多小故事,都演示了上面的四個步驟,好好看,好實用。

下面是其他無法系統寫出來的感想,但還是想寫出來。

雜碎1:世界母親

書中很多幽微而實在的育兒心得,無法一一有系統地寫下來;還有很多育兒的掙扎和省思,作為媽媽,我很有共鳴。

有一篇〈世界母親〉,我把它當作全書的中心,要quote只能全篇完整地quote,讀後心裏滿滿的感慨和震動。媽媽這個身份,就是這樣啊!成為一個孩子的媽媽,便注定也成為了世界的媽媽。

雜碎2:香港的情緒教育

作者的孩子入學後,書中寫了不少孩子在香港的學校裏是怎樣學習的。

一邊讀,一邊覺得驚人,尤其是常識科,同時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情緒教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一方面,孩子只要出現「負面」的情緒,如好勝怕輸、妒嫉,老師便說這是不好的,不應該的,卻無視這是每一個人必然會有的情緒,即使孩子已好好疏導自己,學習怎樣跟負面的情緒共處,老師還是覺得孩子的品格令人擔心;另一方面,學校總是要求孩子達到聖人級別的道德標準,分享不只要分享給自己喜歡的人,也要分享給自己不喜歡的人,讓人不禁黑人問號。

又或者,只要有制度、有學校,為了管理上的方便,無可避免會給入學的孩子各種各樣的限制,要怎樣應對學校和考試的要求,怎樣幫孩子在最大的程度上爭取做自己的自由,是我們這一代父母重要的功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進擊的巨人》大結局中,有一幕我很喜歡。米卡莎砍掉艾連的腦袋後,一臉平靜地抱着艾連的頭回去找阿爾敏。在路上,始祖尤米爾現身,米卡莎跟她說了一番話。 米卡莎:原來是妳啊,一直在窺探我腦袋裡的人。我覺得妳那份愛情是個漫長的惡夢,被奪走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但就算如此,正因為有妳產下的生命,才有現在的我。
Disturbing,線上Cambridge Dictionary解作making you feel worried or upset,讀這本小說的感受確實非常不愉悅,因為全書都是第一人稱,完完全全代入主角——即犯人——雷普利的視角,也就是說,全書只有雷普利的經歷和感受。
天與地之戰後 眾人各自見到家人時 萊納的一幕最讓我痛心 經歷漫長的苦戰 多次來回生死邊緣 萊納終於見到最親的親人——媽媽 不像其他人 他沒有立即擁上去 也不是哭或笑 而是不敢直視母親 露出猶豫的表情,說了一句話: 「我好像已經不再是盔甲巨人了」 這一幕讓我感到驚心
Sheldon其中一個朋友是工程師Howard,他們兩人常常彼此挖苦,好好笑,但其實也確實對當事人殘忍。沒想到經歷好幾起事件後,這兩個宅男感情越來越好。 經歷失敗的我看到第20集,他們對坐,分別談及自己昨晚的難堪糗事(很瘋狂地糗😂)。然後,Sheldon說了一個小
其中《醜小鴨》有一段情節我覺得很重要, 警醒作為母親的我:不要逼孩子抄襲自己的成功經驗,或跟隨主流「有用」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的接納孩子。 醜小鴨因為被其他鴨子以及周遭所有動物和孩子欺凌,最後離家出走。走呀走,牠捱餓受凍,誤打誤撞來到一個老太太的家。
《進擊的巨人》之所以是神作,我一直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諫山創以足夠的篇幅去展現各方不同的觀點,互相對立的立場或價值觀一再呈現。 巨人裏的對立,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也不是其中一方優於另一方的對立,不,諫山創的巨人世界總是逼讀者去思考。 讀者跟着主線艾連,從牆內世界奮戰到牆外世界,由痛恨萊納是叛……
《進擊的巨人》大結局中,有一幕我很喜歡。米卡莎砍掉艾連的腦袋後,一臉平靜地抱着艾連的頭回去找阿爾敏。在路上,始祖尤米爾現身,米卡莎跟她說了一番話。 米卡莎:原來是妳啊,一直在窺探我腦袋裡的人。我覺得妳那份愛情是個漫長的惡夢,被奪走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但就算如此,正因為有妳產下的生命,才有現在的我。
Disturbing,線上Cambridge Dictionary解作making you feel worried or upset,讀這本小說的感受確實非常不愉悅,因為全書都是第一人稱,完完全全代入主角——即犯人——雷普利的視角,也就是說,全書只有雷普利的經歷和感受。
天與地之戰後 眾人各自見到家人時 萊納的一幕最讓我痛心 經歷漫長的苦戰 多次來回生死邊緣 萊納終於見到最親的親人——媽媽 不像其他人 他沒有立即擁上去 也不是哭或笑 而是不敢直視母親 露出猶豫的表情,說了一句話: 「我好像已經不再是盔甲巨人了」 這一幕讓我感到驚心
Sheldon其中一個朋友是工程師Howard,他們兩人常常彼此挖苦,好好笑,但其實也確實對當事人殘忍。沒想到經歷好幾起事件後,這兩個宅男感情越來越好。 經歷失敗的我看到第20集,他們對坐,分別談及自己昨晚的難堪糗事(很瘋狂地糗😂)。然後,Sheldon說了一個小
其中《醜小鴨》有一段情節我覺得很重要, 警醒作為母親的我:不要逼孩子抄襲自己的成功經驗,或跟隨主流「有用」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的接納孩子。 醜小鴨因為被其他鴨子以及周遭所有動物和孩子欺凌,最後離家出走。走呀走,牠捱餓受凍,誤打誤撞來到一個老太太的家。
《進擊的巨人》之所以是神作,我一直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諫山創以足夠的篇幅去展現各方不同的觀點,互相對立的立場或價值觀一再呈現。 巨人裏的對立,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也不是其中一方優於另一方的對立,不,諫山創的巨人世界總是逼讀者去思考。 讀者跟着主線艾連,從牆內世界奮戰到牆外世界,由痛恨萊納是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工作差不多,但因我一直以過客的心態待在加拿大,一切對我而言皆只是體驗,甚至可以把旅途過程中的辛勞、糗事當作笑料來自娛自樂,但對於真正要定居在這裡的異鄉人來說,孤獨與漂泊,恰似衣服身上洗不淨的油煙味般難以消除。
Thumbnail
假日想四處逛逛,於是去了《BLUE LOCK 藍色監獄》在香港的 POP UP STORE。
Thumbnail
從前的人送外賣是顧客直接致電餐廳,下了單,由餐廳職員派人送至顧客處,但有可能因不同因素(如職員漏單, 繁忙時間未有人送, 落錯單等等)以致外賣延誤或出錯。現今送外賣很簡單,一個APPS便可以,從接單, 送餐,都在APPS可以看到詳細資料和情況,科技進步使送外賣也方便得多。 我選用的外送平台,是
Thumbnail
一開始被書名吸引,看過、聽過各種"胎內記憶"的說法及影片,還沒有看過書本敘說的,想藉此了解相關訊息。 本書的作者用簡單的訪問孩子,聽取孩子敘述的故事,以及父母遇到的狀況,來理解孩子的出生及成長,是很輕鬆就看完
Thumbnail
能夠在這樣特別的日子分享來自台灣出版的繪本,感覺非常有意義,在翻閱時,看著每一頁母親與孩子的繪圖都讓我覺得非常溫暖,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時光。雖然內容的文字量不多,可是繪圖卻傳遞更多無法用文字形容的感受,我想那是雙向的愛,獻給媽媽也送給小孩。
Thumbnail
戲劇治療師陳凌軒所著的《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戲劇治療師的育兒心語》,輯錄她十年來寫下的育兒心語,一個個親身經歷的片段充滿了智慧的省思、溫暖的情感,讓每日營役掙扎於教養子女的父母,在閱讀之時得著心靈安慰,放下不必要的內疚與自責,以寬廣的心重拾育兒的趣味。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父母要放手的故事,從筆觸與文字,我感受到為人母親的掙扎。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又想保護孩子,又想孩子長大。 我常常有感,繪本既照亮孩子的路,也溫暖媽媽的心。我們都試過愛孩子愛到一個地步,是不容有失。但原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雖然工作差不多,但因我一直以過客的心態待在加拿大,一切對我而言皆只是體驗,甚至可以把旅途過程中的辛勞、糗事當作笑料來自娛自樂,但對於真正要定居在這裡的異鄉人來說,孤獨與漂泊,恰似衣服身上洗不淨的油煙味般難以消除。
Thumbnail
假日想四處逛逛,於是去了《BLUE LOCK 藍色監獄》在香港的 POP UP STORE。
Thumbnail
從前的人送外賣是顧客直接致電餐廳,下了單,由餐廳職員派人送至顧客處,但有可能因不同因素(如職員漏單, 繁忙時間未有人送, 落錯單等等)以致外賣延誤或出錯。現今送外賣很簡單,一個APPS便可以,從接單, 送餐,都在APPS可以看到詳細資料和情況,科技進步使送外賣也方便得多。 我選用的外送平台,是
Thumbnail
一開始被書名吸引,看過、聽過各種"胎內記憶"的說法及影片,還沒有看過書本敘說的,想藉此了解相關訊息。 本書的作者用簡單的訪問孩子,聽取孩子敘述的故事,以及父母遇到的狀況,來理解孩子的出生及成長,是很輕鬆就看完
Thumbnail
能夠在這樣特別的日子分享來自台灣出版的繪本,感覺非常有意義,在翻閱時,看著每一頁母親與孩子的繪圖都讓我覺得非常溫暖,也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時光。雖然內容的文字量不多,可是繪圖卻傳遞更多無法用文字形容的感受,我想那是雙向的愛,獻給媽媽也送給小孩。
Thumbnail
戲劇治療師陳凌軒所著的《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戲劇治療師的育兒心語》,輯錄她十年來寫下的育兒心語,一個個親身經歷的片段充滿了智慧的省思、溫暖的情感,讓每日營役掙扎於教養子女的父母,在閱讀之時得著心靈安慰,放下不必要的內疚與自責,以寬廣的心重拾育兒的趣味。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父母要放手的故事,從筆觸與文字,我感受到為人母親的掙扎。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這樣,又想保護孩子,又想孩子長大。 我常常有感,繪本既照亮孩子的路,也溫暖媽媽的心。我們都試過愛孩子愛到一個地步,是不容有失。但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