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課筆記〉《婚姻風暴》主題與架構解析

2024/01/04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2014是瑞典新銳導演魯本奧斯倫在40歲時完成的電影。片中的瑞典夫妻也是這年紀,三、四十歲,婚齡約莫十年,是還在婚姻關係與個人信仰中探索、尋求平衡的階段。若以60歲的夫妻來寫這場婚姻風暴,要激辯的主題應該就迥然不同,甚至也不用激辯,所有的衝突化為默默離開,像《海邊走走》的老父親一樣;當然民情文化、婚姻觀以及年紀不同,衝突的主題能更多元。

 海報上的片名是Turist,中國大陸譯作《遊客》,港澳作《愛情中的不可抗力》, 台灣譯作《婚姻風暴》。影片片頭是Force Majeure, 不可抗力之意。 私以為本片討論的主題乃「人性的不可抗力」,最貼近劇情,放在片頭非常貼切。

 

本文目錄:

一、     影片基本資料

二、     劇本大綱與三幕結構

三、     主線故事主題:婚姻中的不可抗力;沉默vs坦誠

四、     副線故事主題探討

五、     結論

 

一、影片基本資料

片名:《婚姻風暴》Force Majeure,2014

時間:119分鐘

類型:喜劇、劇情片

導演: 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編劇:魯本奧斯倫Ruben Östlund

地點:法國薩瓦省的滑雪勝地 Les Arcs 

語言:瑞典語、法語

故事綱要:

一家四口到阿爾卑斯山的滑雪勝地度假,就餐時遇到一場雪崩,丈夫驚嚇之餘只顧自己逃命忘記還有妻兒,虛驚一場後回到妻兒身邊卻再也不一樣了。丈夫只想忘記醜事往前看,而妻子只想丈夫誠實認錯,引發一連串的家庭危機。

 

二、劇本大綱與三幕結構

 第一幕

瑞典夫妻托馬斯和艾巴帶著女兒薇拉、兒子哈利一家四口在法國滑雪度假村展開為期五天的假期。幸福的一家四口搭纜車上山體驗滑雪勝地的設施。

 

觸發事件(Exciting Event. 12min)

第二天幸福一家人在大露臺享用午餐邊賞雪景,竟然遇到雪崩,原本托馬斯以為雪崩是飯店計畫中且可控制的驚喜,卻在眾人的驚叫聲中慌亂拿起手機拔腿就逃,留下哭喊的妻兒。幾分鐘後發現虛驚一場,眾人紛紛回座位繼續用餐,托馬斯假裝沒事回到妻兒身邊顧左右言他,妻子艾巴卻沉默了。

當晚夫妻與女友人夏洛特與其新交男友一起晚餐,托馬斯輕描淡寫的提起中午的雪崩但沒有提自己逃跑,艾芭接著告訴友人托馬斯逃跑的事實,托馬斯拒絕承認他「逃跑」,表示自己穿著雪鞋怎麼可能跑步?友人幫托馬斯解圍,但艾巴無法接受,她一定要托馬斯給個說法。

 

第二幕29min

接下來的滑雪假期開始變調,夫妻兩人的溝通愈來愈困難,無法達成共識。托馬斯不願意承認事實,希望艾巴忘記這事往前看,然而艾巴心靈受創,渴望托馬斯的誠實面對與安撫。第三天,失望的艾巴獨自滑雪,其實心裡掛著家人。艾巴並與女友人夏洛特在廳裡分享兩性觀點,夏洛特多重伴侶的人生態度對艾巴並無幫助,徒增更多惱人情緒。

 友人麥特與芬妮入住滑雪度假,晚上拜訪托馬斯一家一起晚餐。餐後的輕鬆聊天被焦慮的艾巴打斷,艾巴開始敘述雪崩事件,碰觸事實真相時的麥特和芬妮開始不安,麥特講述了一套說法幫托馬斯解圍:人性自私的本能。但艾巴不為所動,她需要托馬斯親口承認自己的錯,托馬斯矢口否認他曾逃跑,直到艾巴拿出當天的手機錄影。

 

第二幕中點(64min)

托馬斯面色鐵青的承認自己是在跑(逃跑)。友人離開後,妻兒入睡,托馬斯獨坐沙發,陷入低潮,獨自哭泣;而原本關係親密的麥特與芬妮離開後也陷入信任危機,芬妮表示同為女人她站在艾巴這邊,而麥特生氣是因芬妮認為他也是個會逃跑的人,只因他年紀大(體力差)、離過婚(有個性缺陷)、小孩沒與他同住(缺責任感)等原因。麥特無法入睡,與伴侶爭執著。

 第四天,托馬斯與麥特一同滑雪。壯闊的雪景,兩人在皚皚白雪上較量技巧。托馬斯在山巔大聲的喊叫頓時減壓。在休息區時,兩人遇到幾個辣妹的烏龍搭訕,和陌生人吵起來又握手言和…,兩人自覺荒唐而笑。托馬斯回去敲房門沒人應答進不了門。跑到渡假園區四處找尋家人,遇到一群暴走兄弟簇擁著他盡入裸身酒趴尖叫暢飲,托馬斯無心玩樂,回到旅館房門口席地打盹。艾巴開門驚訝托馬斯在地上睡覺,親切地叫醒他。托馬斯以為兩人的關係回復,嘗試求好,艾巴毫無表情。托馬斯拉艾巴到門外談。

 

第三幕(94min)托馬斯掩面哭泣卻惹來艾巴更殘酷的批評。托馬斯委屈湧上心頭,開始痛哭著說他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哭得像個孩子停不下來,艾巴慌了手腳,偏偏門卡忘記帶進不了門,只能請門房幫忙才將崩潰的托馬斯弄進房裡。小孩跑來抱著哭泣的爸爸一起哭,要求媽媽一起抱抱。一家四口就這樣堆疊在地上抱著哭。除了艾巴。

 假期最後一天。全家上山滑雪,大雪紛飛氣候惡劣,托馬斯領頭,艾巴墊底,卻發生媽媽不見的意外,托馬斯安排小孩在原地等候,自己在漫天大雪中呼喚艾巴,孩子們驚恐的在大雪中等待,終於,爸爸抱著媽媽回來,孩子們高興地擁抱爸媽。當他們全副武裝離開旅館時,每個人的臉上充滿神采。

 

在蜿蜒下山的巴士上,司機似乎不諳駕駛,一下急煞一下爆衝,乘客驚叫連連,艾巴高聲請駕駛小心,但駕駛卡在髮夾彎似乎就要衝下峽谷。艾巴衝到駕駛旁,請他開門讓乘客下車。駕駛慌亂地開啟雨刷,終於把門打開,乘客驚恐爭相下車,唯獨夏洛特不願離開,她有信心駕駛能開下山。幾次嘗試後,駕駛成功將巴士駛離。望著遠離的巴士,眾人意識到他們在荒山野嶺的中途。「車子下山了。」芬妮說。艾巴開始解釋那笨蛋駕駛大有問題,他連車都不會開…,不斷解釋想合理化她的決定。大家沒說甚麼,默默的步行下山。

 天色漸暗,眾人在靜謐的山間道路上疲憊前行。麥特抱著薇拉。托馬斯牽著哈利,一旁的光頭點燃一根菸,托馬斯問他要一根放進嘴裡。哈利抬頭,好奇的問:爸爸你會抽菸啊?托馬斯看著哈利,想了一下:是的,我抽菸。

托馬斯的臉上帶著自信的微笑,與眾人一起踏步前行。

劇終(117min)

  

三、主線故事主題:婚姻中的不可抗力

沉默VS 坦誠

婚姻關係把原本獨立的兩人圈成一個單位-家庭;儘管各自都擁有自己的堅持與信仰,一旦在婚姻中面對價值衝突、挑戰自我的認知時,你該如何取捨?

開始是丈夫托馬斯引發的爭議,他臨危脫逃忘記家人,雖然虛驚一場,但卻引發妻子艾巴對婚姻關係的不安與焦慮;艾巴認為托馬斯應該像她一樣在大難當前會先顧全子女,然而丈夫卻懦弱逃離且不承認事實;艾巴窮究一切手段要求托馬斯必須要坦誠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而托馬斯只希望妻子能忘記這段醜事不再提起,讓他保有父親的尊嚴,繼續過日子。

 彼此折磨了三天,最終艾巴得到她想要的:托馬斯的痛哭與告解。全家以快樂美滿畫下假期句點;就在搭巴士下山的路上,不諳山路駕駛的司機屢屢危及眾人安全,艾巴毅然決然要求司機開門讓大家下車。這決定究竟是對的還是錯?艾巴不斷解釋司機失能的事實,儘管眾人有所怨言,丈夫以及同車的友人卻給予最大的支持--保持沉默,繼續在冰冷的荒野中步行下山。

 面對伴侶的「無心之過」,與其窮究問責要求對方坦誠面對,或許保持沉默才是敦厚之道,才是婚姻關係中所需要的。

 沉默是一種對人性弱點的包容、對人性本能的諒解,比道德信仰所堅守的坦誠,更能凝聚同理心與善意,能與伴侶攜手走更遠。

  

四、副線故事探討:

 1.    孩子們vs父母

哈利和薇拉最擔心的就是父母分離。父親在雪崩當下獨自逃開的事件在孩子看來似乎不那麼重要,姊弟倆仍然深愛著父親。孩子是感官的動物,父母和樂地在身邊陪伴著才是他們最在意的事情。然而,身為父母的你,能為孩子犧牲到什麼程度?雖然難過但仍保持一貫的和樂態度?把自己負面情緒感染給孩子?言行影響孩子對另一半的看法?

 

2.    夏洛特 vs 艾巴

同住飯店的旅客夏洛特有著和艾巴迥然不同的兩性觀。夏洛特不諱言她來這裡度假是遠離城裡的丈夫和孩子,給自己一個空間享有短暫的露水姻緣。艾巴好奇夏洛特的婚姻觀,夏洛特說她從不在意丈夫在外面的關係,「只要他快樂,我又何須阻撓…」、「畢竟短期與長期關係我都能經營得很好」,艾巴被夏洛特的言論激怒,認為夏洛特在挑釁她。夏洛特於是停止這話題,妳得放輕鬆,喝酒吧。

艾巴貌似有些道德潔癖、有些控制欲、有些強迫症,在一般傳統美滿的家庭中,母親似乎都扮演這樣的角色,全家的精神支柱、恪守道德、潔癖、忙碌盡責、以丈夫和孩子的幸福為努力目標。若說艾巴把家庭當成她的全世界也不為過。夏洛特的開放言論會激怒艾巴自然不足為奇。

「愛他就應該讓他快樂」。夏洛特與他的婚姻伴侶將這論點身體力行進行到底。顯然,這種建立在以性愛為基礎的婚姻關係在艾巴來說是很大的挑釁。艾巴正經歷著「愛我就應該懂得坦承認錯」的婚姻挫折,是高尚的、是道德的,但出發點卻是為己的。

 

3.     麥特 vs 芬妮

麥特與芬妮這對不同於過客夏洛特,畢竟麥特是托馬斯的好友。他倆受邀到托馬斯與艾巴住房中晚餐,很意外且尷尬的成為雪崩事件的和事佬。麥特只能賣力的搜索可以讓麥特脫罪的理由。然而,艾巴最終目的只是要托馬斯親口承認自己的過錯,對於丈夫是「本能的受害者」理論一點也不在意。

這事件延伸出另一個受害者:麥特。同為女人的芬妮同情艾巴,與她站在一起,並且對麥特產生同樣的懷疑:遇到大難你是否一樣會棄我逃開?麥特反問芬妮你會是那個逃開的人嗎?芬妮不正面回答,只說我們討論的是托馬斯。

「那妳為何認為我會逃走?」

接下來的討論每一點都讓麥特崩潰:只因他年紀大她20歲,所以體力差,遇到大難她表弟飛力普才可能救她;況且麥特離過婚,他一定有個性缺陷才讓女人離開他;小孩也沒與他同住,必定是他缺乏責任感…。麥特無法入睡,與伴侶爭執著。麥特最無法忍受的是:芬妮不相信他在災難來臨時會救她,儘管芬妮最後收回她的話,或者為了能快些入睡。

 這是不能碰觸的問題。就像女人問老公:我和婆婆掉進海裡你會先救誰一樣。老公怎麼回答都會有道德瑕疵,都會引來撻伐。

 是否當年婚前艾巴相信了托馬斯的承諾,諸如你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人,沒有你我活不下去之類的。結婚生子後全家去滑雪度假,才讓艾巴理解了殘酷事實。然而「相信」與「愛」是否同等重要?把愛情建立在對愛人的期待上,相信他會呵護你一輩子,幫妳慶生、聽妳傾訴、送妳禮物、陪在病榻、噓寒問暖?因為相信愛情,所以細數著對方每次的對錯有無,把自己的幸福定義在愛人的言行?活得是否太累了?妳該相信什麼?

比起夏洛特「愛他就應該讓他快樂」的價值觀,是否讓愛變得更簡單更快樂?

 

4.     托馬斯vs麥特

托馬斯與麥特一同滑雪。男人幫男人解決苦悶的方法與女人喝咖啡談心不一樣。壯闊的雪景,兩人在皚皚白雪上較勁。托馬斯聽麥特的話,在山巔大聲喊叫果然頓時減壓。回到休息區時,兩人遇到幾個辣妹的搭訕,鳥氣全消,頓時自信起來,一會兒得知是烏龍事件時,又像個小男生死要面子和陌生人吵起來,要真打時又害怕的和對方握手言和…。短短的冷熱刺激,讓兩人自覺荒唐而莞爾。

 

五、結論

其實這部片的主題我一再的修改,每次從不同角度斟酌劇情,每次都有不同的心得。若以男女的心理層面來看這部片,或許大家可以參考一下這篇由心理諮商師@黃柏威所寫的評論,兩性在面對衝突,內心所引發的議題是不同的,女性希望「同在」,男性希望「自尊」,該要如何去理解與面對。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2021

 

而我的論述觀點著重在敘事的結構,導演對角色出場的鋪陳以及副線故事的穿插,是有其意義的。夏洛特與艾巴在咖啡廳談話的內容,看似與主題無關,實際上是對艾巴的人格特質予以深入的剖析。艾巴的道德潔癖以至於行為上展現強迫、控制的特性,她探問旅客夏洛特的隱私卻又無法容忍她開放的兩性關係,聲稱她「挑釁」;她無視丈夫告解後的崩潰,計畫一場完美的滑雪意外讓丈夫英雄救美,好鞏固孩子們對父母的愛;最後一場搭巴士下山她歇斯底里的要求司機讓乘客下車的事件,在對與錯如此模糊不確定下,她不斷的為自己辯護。而托馬斯與麥斯在她身邊,沉默的陪伴著。

或許我們可以再多些深究,把一些似乎不具意義的舉動再內化些看出角色變化,譬如最後一幕:托馬斯跟旁邊的光頭要一根菸抽,兒子哈利仰頭問爸爸:你會抽菸啊?托馬斯愣了一下笑說:是的,我抽菸。托馬斯這舉動放在最後一幕可以是一種宣告,對自己誠實、不再偽裝的宣告,或說是對婚姻不再偽裝、將向家人坦誠自己所有面向的宣告;為何會引起這樣的宣告?與艾巴日後互動將有什麼影響?是很有趣的議題。

 

最後,還是要問一下堅持爬五千多字到最後的你:這部片的主角是誰?

(第一次在沙龍刊登文章,說好要互動啊@@)

 

 

~歡迎分享文章,尊重創作請載明出處~

 

內容總結
魯本奧斯倫
5
/5
89會員
26內容數
『編劇課筆記』收集我在電影編劇課程以及實際參與拍片的心得。 劇本從一開始的創作上就受到諸多限制,為的是讓電影能更自由。聽起來很矛盾,但只要了解到一部電影從無到有得耗去多麼鉅額的成本,動員幕前幕後多少的專業合作,那麼,劇本從一個點子芽開始就受到種種限制與挑戰,不但合理,也是對觀眾必需的尊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