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半世紀前最繁華的美食聚落—建成圓環,為何從巔峰走向沒落?

2024/01/0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先前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台灣圓環交通亂象的討論,欸不過這不是我們今天的重點,而是看到這些討論後,突然想到位於台北市、超過百年歷史的建成圓環,而這個圓環在以前,不單單只肩負交通重任,甚至在圓環的中間位置,出現眾多小吃攤販聚集的盛況,後續更逐漸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可說是許多在地人與觀光客的經典回憶。

但後來因為多項因素的影響下,逐漸沒落,就算後來捷運松山線規劃興建時,計畫在附近增設一座捷運站,希望讓這裡的人流與商機重新復活,卻沒有成功。究竟這座老台北人的經典回憶—建成圓環,是如何從巔峰走向沒落的?消失的捷運站原本規劃在哪裡?如果當時有設站成功,能不能讓商圈再次回到以前的盛況呢?喜歡都市發展歷史的觀眾,記得按讚訂閱,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台北建成圓環的興衰史吧!


台灣解碼中是個專注於「交通建設、重大工程、區域發展」三大議題的YouTube頻道,點選下方傳送門可以看到精美動態地圖所呈現的內容!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Np7CPa9Y9Dk


圓環中間有商圈?

台北建成圓環,主要位在台北市大同區,這個圓環連接了多條道路,分別是重慶北路一二段、南京西路、天水路與寧夏路,附近著名的地標,就是位於寧夏路的寧夏夜市,裡面以及周圍區域存在不少老字號的小吃,而這些經典老店,其實有不少是從建成圓環發跡的。

raw-image


除此之外,圓環東邊為中山線形公園,可說是難得的城市綠洲與景點,讓市民可以悠閒的在這裡散步,更在這幾年,逐漸成為年輕族群的新興逛街地點。而南邊則是台北的交通樞紐—台北車站,目前有多項重大開發案在興建中。西邊則是以歷史古蹟為主的大稻埕,尤其夏日的煙火節,大稻埕碼頭會吸引許多看煙火的人潮。由此可知,建成圓環可說是位在各大精華區的中間位置。

其實建成圓環最早成形的時間點,是在日本時期的1908年,主要是當時的中央政府,提出了市區改正計畫,可以把這個計畫,理解成類似現在小範圍的都市計畫,後續又針對排水、衛生系統、還有房屋建築規則等方面,頒布一連串的規則。不過說了這麼多,還是翻開以前的地圖來看會比較清楚一點。

首先我們從1895年的地圖中可以看到,其實當時的道路,不像現在有非常明確的主支幹道劃分,當然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人口還沒到這麼多。

raw-image


但後續計畫實行後,總算出現了主要道路規劃,而且拿來跟現在的地圖做比較,差距其實非常的小,而地圖中出現的大圓圈,就是今天的主角建成圓環。那當然,建成圓環在最一開始,其實沒有任何攤販在這裡聚集的,只是在中間種了榕樹、然後沿著圓圈栽種七里香,外加幾張椅子可以休息而已,是當時大人聊天納涼、孩子玩耍的圓公園。

raw-image


而後來變成攤販聚集的最主要契機,是當時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鐵路淡水線開通後,讓這個區域越來越繁華,也連帶讓周圍街區的房子,一棟棟逐漸蓋了起來,再加上鄰近大稻埕的緣故,人流越來越多、商機逐漸浮現,開始有攤商在圓環擺攤做生意,後來則越聚越多,逐漸成為露天攤販區,甚至因為不合法設攤經常遭到取締,但人潮卻都不減反增,後來則是由多位攤販籌組的「台北行商組合圓環夜市場」,讓這裡成為當時唯一的合法夜市。但好景不常,從二戰後期開始,圓環的經濟活動因為戰火逐漸逼近,被迫按下暫停鍵。


戰後變成台北最大夜市

1941年,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刻,為了避免遭到夜間空襲,當時政府開始實施燈火管制並且完全禁止圓環的夜市活動,畢竟如果點燈營業,這裡勢必會成為相當顯眼的轟炸或是參考目標。而受到戰爭的影響下,不只夜市活動受到大幅限制,我們還能從1945年4月,美軍所拍攝的航照圖中發現,當時圓環內還挖了救火用的蓄水池,並且在四周興建防空壕,而這個蓄水池,就是2002年開挖工程進行時,在地下發現的古蹟,現在到建成圓環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raw-image


除此之外,戰爭的影響層面其實非常廣,尤其我們把美軍航照影像的日期往下推,來到1945年6月,可以發現雖然跟上一張的日期,只差短短的2個月,但可以看到現在重慶北路一段與二段的東側建築,似乎照著一定的界線全數拆除。而這個景象,其實是二戰時期,為了避免日式的木造建築,遭到美軍轟炸後造成大面積延燒,而產生的疎開空地帶,當時台北市存在不少這種規劃。

raw-image


把視角挪回建成圓環,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圓環中的防空壕被拆除、蓄水池被填平、不少攤商重新回到圓環做生意,甚至整個規模更勝以往,而在越來越多攤販的聚集下,商圈範圍迅速地蔓延到寧夏路與重慶北路附近,而且在1954年,各攤販共同募資,把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個人的攤位,讓這裡從原本夜市形態的攤販聚落,變成有建屋的規模,最終在1950、1960年代達到全盛時期。

而從當時的地圖來看,從建成圓環往南,到台北車站周遭的範圍,都是當時攤商聚集的地方,尤其是現在重慶北路一段道路區域,都被攤商占滿,甚至擴展到南京西路、保安街、歸綏街等道路,讓圓環商圈成為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

raw-image


知名美食小吃包括現在位於寧夏夜市與圓環周遭的萬福號潤餅捲、龍鳳號五香肉捲、吉星號花枝羹、吉祥號魚翅肉羹、三元號魯肉飯、順發號蚵仔煎等等老字號店家,而且不單只是先前就存在的美食攤位,還有服裝、藥材、五金等生活雜貨攤商,以及戲劇、台語歌等等藝人也會在此演出,而這裡的繁華程度,甚至和當時的艋舺龍山寺夜市齊名,出現「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的說法,讓整個台北車站後站區域到圓環周遭,呈現當時少見的不夜城狀態,並且成為台北重要的地標。


圓環沒落+消失的捷運車站

但令人遺憾的,世界萬物經過顛峰後總會滑落。而第一件影響因素,就是因為重慶北路一段拓寬計畫的關係,周圍一帶店家全數搬遷拆除,而如果從舊的航照影像來看,從1957、1963、1967這三年的歷史影像中,都能看到當時的重慶路北路一段,路幅超級狹窄,這裡就是許多攤販聚集的地方,上方就是建成圓環。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而1973年拆除後,隔一年的1974年影像,就能看到現在的重慶北路一段,出現在大家面前,不過讓台北當時最繁華的商圈沒落,還不單單只是因為這件事情。

raw-image


大家都知道台北是從西邊、靠近淡水河的區域開始發跡的,而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下,土地逐漸飽和,再加上旁邊就是淡水河這個先天限制,讓台北的都市發展,開始逐漸往東邊擴張。而當中最有名的,就是以忠孝東路為主的商圈,還有1980年代,逐漸完整明朗的信義計畫區,讓台北從西區獨大的單核心都市,慢慢成為東西兩區的雙核心樣貌,而這種轉折就相對稀釋了西區的重要性。

raw-image


而在此同時,回到圓環本身來看,1980年代圓環商圈內的戲院劇院,在難以抵擋電視這種新型態娛樂下紛紛歇業,以及圓環周遭的車流量日益增加,讓先前行人徒步就能抵達的商圈難以靠近、還有台北其他巨型夜市商圈相繼出現、百貨商場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開幕等因素,都間接的讓這個曾經是台北最繁華的商圈,逐漸走下坡。

當然,在商圈逐漸沒落的情況下,開始出現不少針對圓環的改造方案討論。而單純以方案來說,雖然許多攤販是違法占用公有地之下開門營業,但攤販與一些地方人士,原則上是希望能就地把這裡原地改建,這樣不僅能安置這些攤商,也能保存圓環的歷史,甚至期望經過改造後,讓圓環重新回到先前的盛況。不過市政府則站在相反立場,希望圓環能以交通導向為主、回歸都市計畫,也就是把攤販移到其他地方後,原址回復成公園使用,讓改造方案起初難以達成共識。

不過更糟糕的還在後頭,1993年國聲戲院在拆除電影布幕時,火星不慎飄到圓環屋頂,讓圓環發生了第一次大火,但是呢,儘管場火災再度喚起社會,對於圓環改造方案的討論,甚至陸續有許多學者與建築師,提出像是圓環商業大樓、科技大樓、圓環燈塔等等的規劃,但雙方依然意見分歧、無法達成共識。

raw-image


後來則是在1997年的建成圓環再生方案中,定案了「台灣第一美食中心」的大方向,但在後期的變更用地環節失敗,讓計畫再度延宕。而兩年後的1999年,寶月號炸魚時引發火災,釀成圓環第二次大火,讓各界對於改造方案的時程要求更為迫切,最終才在2000年通過建成圓環再生計畫,並且由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出設計方案,加上市政府以專案的方式通過圓環專用區,讓整個改造計畫有了一個執行方向。

raw-image


不過當初市府的規劃,其實不僅僅是建成圓環的建築改建而已,還包括重新調整道路,也就是把圓環往南邊挪動一些,讓南京西路跟重慶北路,形成類似的十字路型,並且把圓環南側道路用地規劃為廣場,用來連結圓環與南側街廓,提供市民更便利步行空間,甚至把圓環北側的警察局外事服務站規劃成文化館,希望可以串連寧夏路夜市等周遭的活動聚點,讓整個再生計畫從單一的圓環改建,變成以整體區域為考量的配套計畫。

raw-image


不過這個計畫最後沒有完全實現啦,首先是文化館因故取消,再來是圓環美食館多次流標,而在市政府要求降低改造工程難度的情況下,建築內部的攤位數量減少,甚至在2002年,因為發現現在的市定古蹟—蓄水池,因此再度改變設計,最終開幕後的攤位只剩下25個,後來更發生政府與攤商意見不合,導致開幕時間不斷延後的情況發生。

raw-image


而在2003年10月,圓環美食館總算正式開幕,當下也有不少攤商進駐。不過開幕後好景不常,陸續傳出內部動線混亂、飲食空間不足、營業面積不足、玻璃帷幕導致室內過熱、周遭停車位過少等等原因下,客流量越來越差,最終在2006年7月閉館熄燈,也代表這個圓環改建方案,在經過多年以及多方的協調下,最終只短短存在不到3年的時間。

raw-image


不過這座建築關閉後並沒有拆除,並且與此同時,圓環周遭有個更重要的議題出現,也就是眾多當地居民提出,希望在松山線的中山站與北門站之間,設置一座捷運車站的請求,主要是希望能藉由車站設置,提升台北車站後站與圓環周遭的商機,並且加速區域的都市更新。

raw-image


而經過當地里長與各級民意代表強烈要求下,市府後續針對再造西區的政策、工程、運輸效益、財務等層面評估以後,同意這個提案,並且開始進行相關的設計。

raw-image


那從2006年釋出的資料來看,這個新設的站體位置,最終是定在天水路上,離建成圓環相當的近,並且車站總共規劃了4個出入口,但因為天水路的路寬不足,所以出入口與相關設施設備,必須得用到附近的私人用地,因此還劃設5個聯開用地。

raw-image


但整個計畫提出後,陸續有許多人提出不少問題,像是多設立這個站,要增加約58億元的經費,並且連帶松山線的通車時程,勢必得延後。還有最重要的,因為出入口與相關設備得用聯開的方式進行,代表要經過現有的地主同意,但有部分地主表示強烈反對,甚至取得建照準備蓋新建築,造成出入口與設備,面臨相當大的規劃難度。最終這個計畫在前面提到的這些問題,以及中央不給任何補助的狀況下,在2007年宣布停止,讓天水路站或稱作圓環站的增設計畫,就此消失在大眾眼前。

取自自由時報2007年報導

取自自由時報2007年報導


而圓環中的玻璃屋,雖然在2008年宣布更名為台北圓環,卻又在2011年歇業,後續則是2012年由聯廣集團主導重新開幕,但最終又在2016年歇業並拆除建築,2017年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公園樣貌,一直到今日,可說是回到圓環最最一開始的用途。


商圈與捷運車站

在我自己研究相關資料的時候,總算有點明白,為甚麼當地人從以前到現在,都抱持著西區能再繁榮起來的盼望,尤其1960年代,大量人口移入台北市的時代背景下,這裡作為當時交通便利、能滿足民眾吃喝玩樂需求的超級精華地帶,成為盛極一時、帶給許多民眾美好回憶的重要地標。

raw-image


但從都市計畫的大角度來看,當台北市的都市發展因為西區逐漸飽和,所以開始向東邊擴張,以及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動雙核心的都市發展下,西區的巔峰、甚至是台北車站後站到建成圓環的周遭區域發展,或許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講得更白話一點,當今天一個都市區域,已經這麼蓬勃發展的狀況下,如果有更多的人口要往這裡擠,一定會碰到住宅數量不足、生活品質下降、人口密度過高的狀況,所以這時候向外擴張就成為唯一的選擇。而整個都市一但向外擴張,再加上政府力推、希望台北市能夠發展出另一塊副都心的計畫下,西區就不再是唯一精華且重要的區域,而且新的開發區域,不管是建築外觀、街道寬度、公園等等公共設施,一定會比較完善,就如同現在有些人比較喜歡住在重劃區的道理是一樣的,再加上產業、飲食習慣的變動,都成為後來建成圓環商圈漸漸沒落的原因。


而對於最後的捷運設站議題,就有點見仁見智了。雖然現在的事實情況是,最終因為部分地主強烈反對、中央不提供經費的情況下停止增設計畫,但從如果路線來看,假設最終地主全部都同意,而天水路站也順利完工通車,是否真的能為周遭區域帶來商機,甚至是為建成圓環商圈注入商業活水呢?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太相同了。


台灣解碼中是個專注於「交通建設、重大工程、區域發展」三大議題的YouTube頻道,點選下方傳送門可以看到精美動態地圖所呈現的內容!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Np7CPa9Y9Dk


2.4K會員
47內容數
目前專注於全台灣各縣市交通建設、重大工程與區域發展的YouTube頻道,這裡是圖片與稿件的存放區,歡迎到YT觀看最新影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