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十七)-蜀漢祖師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蜀書十二一開始,我們有講到「任安」這個人,做為蜀地學者老師的代表。

今天來補一下另外兩個:董扶跟楊厚。

董扶這名聽著都沒印象,其實你一定看過五百遍。

「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

他就是勸劉焉入蜀自立的侍中,堪稱影響時代的學者代表人物。

董扶的學歷跟任安差不多,小時候去讀太學那表示他本身是地主階級的孩子,後來就是跟著楊厚學,然後在家鄉開班授課。

以當時的官方立場來說,董扶是接近鄭玄那個等級的大學者。三次徵召不到,最後由大將軍何進推薦為侍中才來:你就知道何進一定是先召鄭玄失敗,看老袁家推薦侍中好像比較有用才換了招。

董扶中了招,入了京,卻只想著撈個蜀中皇帝回去。

這個人,陳壽是很看不起的。

在陳壽自己整理的益部老頭傳裡,先寫明了董扶是「歐陽尚書」派,跟大多數學「孟氏易」的蜀中學者已然不同。

雖然陳壽記下了董扶「在朝稱為儒宗」、「發辭抗論,益部少雙」(辯論無敵的意思)這些大名,但末了仍不忘附上秦宓的一星評價:「董扶褒秋毫之善,貶纖芥之惡。

任安董扶,堪稱漢末蜀中之師的雙星,在《後漢書》中都只是被收錄在《方術列傳》中的小角色。

他們的老師,益州學者的祖師爺楊厚,就不是這級別了。

在三國志注裡面,我們首先可以看到楊厚的名稱是「聘士」。

聘士在兩漢來說,就是「在野學者」的最高級。

大官推薦,朝廷徵辟都拒絕,出動元首(皇帝或太后)設禮聘請的人才。

欸那不表示他們就接受了,聘士就是S級妖怪的意思,那只是因為朝廷沒有更高等級的分類罷了。

楊厚的等級,也確確實實更在鄭玄之上。他一輩子都為國家貢獻所學,但從來不當官。唯一接受的就是走郎官管道當侍中。

為啥?楊厚沒有要管事,他只想把重要的話告訴管事的人。

皇帝。

要知道,就是因為這樣,老袁家才會知道徵召隱世學者,該給的官是什麼。

且讓我們話說從頭。

楊家也是廣漢人,世代傳承秘術。楊厚的阿公尤其擅長圖讖,在新莽亂世時,就選定了公孫述扶助。

當然啦,公孫述戰敗,楊爺爺覺得很丟臉自殺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他也跟兒子說,這個秘術是可以給漢室用的,你要好好學。

如果你是楊爸爸,你會怎麼做?

楊爸名統,楊統沒有想說,幹坑死我爹我不想學。也沒有想說,爹說的肯定對我要學爆來做大事。

楊統決定走出去。

「從犍為周循學習先法,又就同郡鄭伯山受河洛書及天文推步之術。」

先法,不知道是什麼。但楊統學完這些,呈現出來的能力,卻是像極了京房。

楊統學的,應該是「周易」以前的……這樣要說易理也很怪。大概就是先天乾坤功吧。

天驚地動知道嗎?

碰到大旱,楊統推算陰陽消伏,讓他負責的彭城縣民都得以存活。太守聽到了,叫他去幫忙求雨,雨就下來了。

所以我常說,相比之下易經根本科學的不得了。在那之前到底甚麼外星人的技術讓大禹能治水之類的,就留在夢中吧。

當楊統的功力到這地步,放在一百多年前,就是董仲舒那個級別。

董仲舒並不是中央大官,他講的事情不會變成政令。但極有參考價值。就是一種類顧問,實際上還是只能待在地方。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不是「你強不強」,而是不管兩漢哪個皇帝如何施為,政府組織的基本架構仍是「卿大夫制」。

用比較現代的說法,八百朝廷官員,以股東組成。就算你是孫悟空也只能從弼馬溫幹起。

從這方面來說,漢武帝算是很早就開始雇用執行長的,只是結果造成執行長變成新股東的新制度罷了。

楊厚,其實是楊統的續弦子,原本的嫡長子楊博,毫不意外的跟厚母處不來。孝的故事多讀點,就會知道楊厚出大招讓媽媽跟哥哥和好。

如此一來,楊厚這個新‧嫡長子的位置,反而坐得穩了。

後來,楊統上了年紀,總算被召進京師,以侍中身分擔任顧問。但這時候他早已耳不聰目不明。

還好楊厚頗承父業,能夠幫朝廷使者把問題轉達給父親,也能解讀父親給的指示。

這使者也是十分細心,就回報當時的元首鄧太后說,最近的指示都是楊厚來傳達的。

鄧太后想說,欸這不錯喔,就提拔一下楊厚。

還以為要飛黃騰達,不料面試的時候,鄧太后發現楊厚沒有那麼神準,直接打回票了。

因為太后問的不是天文災異,卻是圖讖。

范曄打了一記好球,送三國志蜀書十二的跑者們回本壘得分了。

注意到,楊阿公本善圖讖,選了公孫述,成蜀王朝。如今楊厚年少,被考圖讖,又再次與東漢所需不符。

意思就是,楊家的圖讖學,主張本是蜀獨。

阿公說可以給漢室用的秘術,那是楊爸楊統去跟犍為周循等人交流出來的災異推變。

楊厚受了這次折辱,也只能跟爸爸一樣,回去犍為練功了。

十三年後,鄧太后方逝。楊統應該也早就去了。終於得以親政的漢安帝,自然是什麼鄧太后不要的,他就要。

楊厚開始被三番兩次徵召。但他始終不去。

這說起來多少有點玄學,畢竟漢安帝過四年之後也病逝,而且朝中發生了不大不小的政變。輾轉之下,由十九侯擁立先前遭廢的太子劉保接任帝位,是為漢順帝。也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罷了。

差點忘了說,東漢一出現「數字侯」,基本上你就可以當作「全是宦官」。

隔年,又發特徵,楊厚便即成行。去到長安,卻不面聖,自承有病,上書五事:「陳漢三百五十年之厄,宜蠲法改憲之道,及消伏災異。

又是一記漂亮的短打。

這就是一百多年後,譙周的處事風格。他們知道自己上場說不了人,寫文章反能頭頭是道。

楊厚在京師長大,所以應該不是語言隔閡的問題。

也就從這一刻開始,楊厚接起了父親的衣缽,終以侍中身分扮演起「東漢國師」。

雖然楊厚預言依舊準確,更提出各種消災解厄的法子……但你知道,上頭不是一個漢武帝,一個皇帝說了算。

十九侯圓桌會議,勾心鬥角力戰外戚,那是一整個不消停。

「每有災異,厚輒上消救之法,而閹宦專政,言不得信。」

一直到終結者,大將軍梁冀的登場。

梁冀奪權,表示願意重用楊厚,但楊厚這次又說,我不行了,該退休了。

皇帝賜了楊厚許多財寶,讓他返回家鄉。楊厚則就此在家鄉以「黃老」之名,開班授徒。光是名冊上,就有三千學子。

你知道像他們這種名師真正的弟子,只會更多。

而這也讓我們察覺了:楊厚真正教的東西,在那個時代是不能說的。

在漢桓帝上位的前一年,梁太后「詔備古禮以聘厚」。

當然,楊厚沒有再去。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中原史家給他的稱號是「聘士」。

在廣漢當地,人們則稱楊厚為「文父」。

沒有驚心動魄高潮迭起的情節,但楊厚卻串起了蜀中學派的故事。


劉備為什麼要廢史不置柱記?因為巴蜀史官就是獨立學說派。

董扶引入劉焉,是又一次的「實現」。

蜀地天然獨的想法,明顯超過兩百年……好吧,沒意外這套思想跟「民族性」,是一直延續到張獻忠入主的。

我雖然還沒讀到明史,但兩漢三國這樣的蜀中脈絡,就會讓我覺得,張獻忠屠蜀,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因為在這裡得到的第一個寶藏就是:蜀人是自擇領袖,廢立如意的一個「團體」。只有當外敵以武力入侵時,才有辦法對他們進行屠殺。

秦時如此,東漢初亦如此。

甚至某方面來說,鍾會鄧艾雖然打贏了戰爭,仍然沒能逃過蜀人的「刺殺」。

到今天你都還看得見一些蜀人的這種「傲骨」。

比方阿姨。

我是不熟不過這裡好像很多人很熟,相對來說有這份「蜀獨傲骨」的人,可能也是跟古老的巴蜀更有連結吧。跟腳趾有沒有外翻不太一樣。

楊厚的故事還有些啟示:「蜀地的天文學比中原更高明也更古老」。

周的所在地其實也在蜀地入中原的路徑上。大禹出自蜀地的真實性,在我心中又提高了不少。

我一直都在說,中國天文曆法的根本起源,就是大禹治水。照這個思路說,蜀獨也許不只是蜀獨。大禹是蜀人釋出的第一個天子,而劉邦是第二個。不,或許是第三。

那感覺不像說蜀人志在一統中原,比較像「以火滅火」。

你把火放出去,火就不會燒到你了。

蜀人的技術,並沒有到無所不知可以看見過去未來五千年這種。講真我們現在天氣預報也是運氣好一個禮拜運氣不好三小時都算不準。

蜀人真正的知識在於「消災」。

楊厚傳的一些原文來品一下。

「安帝永初二年,太白入北斗,洛陽大水。」

這就是楊厚年少時幫爸爸翻譯的案子(差點打成安利)。

當時楊厚的答覆主要就是:「諸王子多在京師,容有非常,宜亟發遣各還本國」。

太后照做,「星尋滅不見。又剋水退期日,皆如所言」。所以才有後來召見一事。

那我就跟你說,不用迷信,管輅都不認為有甚麼超自然力量,一切都是自然。

楊厚當時可能還沒有掌握到精華,事實上的精華在於「反過來」:不是讓王子就國能除災,而是災像一把刀,架在執政者脖子上。

老闆問你,怎麼樣能移開這把刀?

你看看天氣預報,三天後這把刀自然就會掉了,所以你就可以開一個三天內可以兌現的條件。

想通了嗎?這就是「以天文學操縱政治」的技術。

我們絕對都看過一百個拿這種技術來謀私利的故事,光《西遊記》就好幾個了。

為什麼管輅學到的是「天文與貴人連動」?你就知道上古就是這麼玩的。

想要一人捐五百也得有平台,富貴之人本身就是大平台。

不然我出來喊有五百逆?

上次有人贊助三百啦謝謝。

蜀人真正難能可貴的是,你知道我們這一路讀下來看到的,是他們會用這個技術來謀公共福利。

中原學周易的也有一些這種人,但他們怎樣都不會到孔夫子的程度。

國君可割可棄。

幹嘛又扯到山東老孔?老孔就是專門研究上古聖賢的,又不是在菩提樹下悟道。

意思是,蜀人這個思想,在更早之前就已經誕生了。

大禹治水的訣竅不只是疏通河道,更是疏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所有受到災害的人互相幫助。

用的正是這門技術。

水平了,世界也大同了。

中國人為什麼心心念念想要一大桶大一統,也種下了種子。

avatar-img
257會員
91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繼續郤正傳前,先聊聊上回花了不少時間翻來翻去翻到華陽國志去的部分。 孟達與上庸。 其實華陽國志有的資訊也不多就是了。 第一個,很多人都認為,在孟達劉封攻打上庸三郡之前,這裡是屬於曹魏的。這不管從哪個角度切都是謬誤。
來到蜀書十二最後一篇,郤正傳。 要分的段落只怕不下於譙周,光看內文分量,都懷疑陳壽是以郤正為主體來做此傳的。 後漢書裡頭有兩個郤先生,都是陳郡那一帶的人。一者善春秋圖緯,另一個則師承樊英。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
景耀六年冬,魏國將軍鄧艾行陰平古道,奇襲江由城。 蜀軍守將馬邈無備,選擇了投降。 譙周傳說:「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當曹魏大軍突破了姜維的防守,百姓們紛紛逃進山裡,政府,已經失去了管制的能力……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繼續郤正傳前,先聊聊上回花了不少時間翻來翻去翻到華陽國志去的部分。 孟達與上庸。 其實華陽國志有的資訊也不多就是了。 第一個,很多人都認為,在孟達劉封攻打上庸三郡之前,這裡是屬於曹魏的。這不管從哪個角度切都是謬誤。
來到蜀書十二最後一篇,郤正傳。 要分的段落只怕不下於譙周,光看內文分量,都懷疑陳壽是以郤正為主體來做此傳的。 後漢書裡頭有兩個郤先生,都是陳郡那一帶的人。一者善春秋圖緯,另一個則師承樊英。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
景耀六年冬,魏國將軍鄧艾行陰平古道,奇襲江由城。 蜀軍守將馬邈無備,選擇了投降。 譙周傳說:「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 當曹魏大軍突破了姜維的防守,百姓們紛紛逃進山裡,政府,已經失去了管制的能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劉元普是宋真宗時代的人。他曾當過官青州刺史。雖然他樂善好施,但身邊的僕人卻在外面為非作歹。籤詩提醒人們,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如果要帶著他人一起前進,則必須確保他們的行為符合自己的理念。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