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十四)-益州孤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益州刺史郤儉

益州刺史郤儉


來到蜀書十二最後一篇,郤正傳。

要分的段落只怕不下於譙周,光看內文分量,都懷疑陳壽是以郤正為主體來做此傳的。

郤是隙的異體字,同音。

後漢書裡頭有兩個郤先生,都是陳郡那一帶的人。一者善春秋圖緯,另一個則師承樊英。

樊老師開的科目是:京氏易,五經,風角、星筭、河洛七緯,推步災異。

兩者雖然不盡相同,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附帶一提,陳群的阿公陳寔小時候也是跟著樊英求學的。

不過,郤正的祖籍,記在河南偃師。這在洛陽旁邊,算起來是天龍人,離陳郡所在的周口市已經相當遠囉。

是說兩郤也分別是太學博士跟侍中,就算搬家去洛陽也是合情合理的。

實際上我們是找不到關聯性,郤正的祖譜上溯只到阿公郤儉。

這可是個知名人士。

三國史料中,有兩個郤儉,一個是大神棍,另一個是益州刺史。郤正的阿公是後者,大神棍實際活躍的年代是建安年間以下而已。之前講華陀左慈的時候有聊到。

可別以為益州刺史就比較正經,郤儉的記錄就是個十分不正經的刺史。

清人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在劉焉入蜀之前,引爆蜀亂的就是這位郤刺史。

「益州刺史郤儉賦斂煩擾,謠言遠聞。」

這邊提一下,《後漢書》不記「郤儉」,而是寫郗儉。

大家都說讀吃,不過有邊讀邊成希儉會比較能把這兩個名字連結在一起。

郤是罕見姓氏,郗同樣也是。三國最出名就是郗慮,這是專門給曹操跑腿的。

建安六年,郗慮跟孔融吵了一架,此後他就堅定支持曹操了。

曹操跟司徒趙溫政爭時,郗慮負責去頒布罷免趙溫的詔命。當然,郗慮也沒忘了收拾孔融:這都是發生在同一年的事情。

我們常常注意孔融多麼得罪曹操,倒是很少人注意郗慮的部分。

後來曹操任魏公,也是郗慮來頒布詔命。最大一齣戲則是郗慮拿著詔命去抓伏皇后。

說到這裡應該很明白了吧?郗慮應該是專門偽造漢獻帝詔命的人物。更是曹操在外征戰,朝廷中足以跟荀彧抗衡的主角。


回說劉焉進入益州,拯救了黎民百姓,郤儉卻死在盜賊手中。

局勢是這樣的:益州當時有一個叫馬相的人,以黃巾之名起義「合聚疲役之民數千人」。

先殺綿竹令,那表示他們從那邊造反。接下來攻打雒縣,殺了郤儉。這兩個地方在附近而已,有看過劉備打劉璋多少會有概念,都是成都北方。

馬相的勢力瞬間膨脹,繼續進討蜀郡犍為巴郡等地。繼而成為益州之亂第一強。

而郤儉留下的一個從事賈龍,聚眾在犍為抵抗。入蜀的劉焉就是跟賈龍聯絡上,開始反擊。

《三國志》說,賈龍聚集了千多人,幾天就打跑馬相,迎接劉焉開始統治益州,撫納離叛,務行寬惠。

很好笑,那表示陳壽甚至譙周的資料都指向:賈龍聯合了某些人殺死郤儉,接應劉焉,所謂郤儉大惡只是掩人耳目的說法。

《後漢書》卻有個妙處:寫撫納離叛,務行寬惠的人,其實是賈龍。

而劉焉「立威刑以自尊大,乃託以佗事,殺州中豪彊十餘人,士民皆怨」。佗事我猜是秦末南越趙佗的事,那個做法是東漢初割據群雄的教科書。

重要的是,事實上賈龍後來確實跟劉焉打起來了。

這個脈絡就會比較單純顯示,郤儉就是個地獄倒楣鬼而已。但同樣的,若從事官愛民體恤,你說他的刺史大惡?好像也是哪裡怪怪的。

就算賈龍沒有陰郤儉,他也不會是真心幫郤儉做事的。

郤儉的兒子郤揖因為父親橫死,也就留在了蜀地。後來,「揖為大將軍孟達營都督,隨達降魏,為中書令史」。

妙了。

「大將軍孟達」。誰家的大將軍?

大將軍就算作為敬稱尊稱,也只會在對話中出現。

描述時寫上大將軍,基本就是官職:不過進入三國後,大將軍不再是國家最高指揮官的專有名稱。

曹丕就幫很多將軍職加大,蜀漢從魏延身上也開始出現。

劉備稱帝時,蜀漢大將軍其實是空缺的。沒有記錄的。前左後右加趙雲的五虎之說,是漢中王所封。稱帝時是張飛車騎,馬超驃騎。

我們很容易直覺,大將軍應該要封給關羽,但可能詔命未至,你知道關羽就陷入重圍了。

不過兩漢大將軍,基本上都是「外戚之主」。

如果按照這規矩,當封吳懿而不是關羽。

可季漢連史官都廢了,還講甚麼規矩咧。後面更是由蔣琬費禕正式擔任大將軍呢。

孟達的出身,功績,在哪家有辦法當到大將軍?

就算是套餐加大的也很屌了。

他是故涼州刺史之子,《三國志》說:「建安初,天下饑荒,(法)正與同郡孟達俱入蜀依劉璋,乆之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

注意囉,當這兩個人跟劉備初次見面時,則是「劉璋遣扶風孟達副法正,各將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達并領其衆,留屯江陵」。

很容易漏掉對吧?因為先主傳故意省去孟達,只寫法正帶四千兵。

事實卻是孟達在劉璋手下,比法正大:法正是一個「有名無實」的軍議校尉。而劉備立刻讓孟達自領四千人,鎮守江陵。

後又守宜都。

前者是關羽的原防區,後者是張飛的。轉駐就是因為張飛入蜀了。孟達一來就能替關張大任,在劉備軍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由此可見,孟達在益州牧劉璋底下,是一個太守等級的將軍。

反推回去,入蜀時的情況,很可能是孟達帶了一票人馬,法正僅是其中一流民。

孟達,應該是標準的東州兵首領之一。

「先是,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數萬家,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

我們看著都是挺自然,其實沒那麼自然。

建安初,張魯已經跟劉璋各自一方,扶風流民入蜀而不入漢中?

精算的話,劉璋是建安五年正式跟張魯撕破臉。加上《魏略》這句:「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餘家歸魏。

我會推測,孟達他們這一支,原本應該是在漢中落腳的。

劉璋跟張魯破臉,孟達這些人才開始再次移動,或入蜀,或往上庸,往巴郡也是有可能啦。

正因如此,劉備才會在拿下南鄭(漢中郡治)後,讓孟達去「收復漢中東部」。

孟達是從荊州那邊上去的,劉封則是從南鄭出發,來個包夾。如果加上房陵、上庸有內應的話,還真是輕鬆拿下。

相對來說,若孟達本是此地地頭蛇,劉封奪鼓吹怕已經是極限,真是拿他沒辦法的。

理論上,郤儉當年在雒城被害,兒子郤揖卻活下來,那麼家屬不在治所的機會也是挺高。(郤揖不可能在河南老家跟上孟達的)

漢中南鄭,向來也是關中洛陽跟蜀中最佳的中途站。

「正本名纂。少以父死母嫁,單煢隻立。」

這真的很棒,棒在「母嫁」。

蜀漢我沒有看到過,只知道曹魏確實有「寡婦分配令」。

據杜畿說,一般地方官員,只管男主人死了,寡婦就要分配出去,根本不顧及實際情況。郤正成為無父無母的孤兒,很可能就是這條律令的緣故,而不是他媽薄情寡義拋棄他。

然而,這個無依的孤兒,一躍上歷史舞台,就是蜀漢中央祕書郎的身分。

他如何由魏入蜀,勤學上進?完全沒有畫面的。

不過,或許我們也有跡可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9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28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2024/01/28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2024/01/25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2024/01/25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管寧傳最後附錄了兩名高士:張臶加減看,胡孔明可是農場文常客,不要錯過。
Thumbnail
魏書十一是一個關於世族力量的大篇章,前面七人都看過了,現在來到第八跟第九人:北海朱虛的邴原跟管寧。邴原對一般三國讀者來說,不算是有名人。某方面來說,他也算是被陳壽給打壓了。 按照邴原的家傳,他其實是一個可以跟鄭玄齊名的北海大儒。不過陳壽用「一方豪俠」的角度來寫邴原。
Thumbnail
魏書十一是一個關於世族力量的大篇章,前面七人都看過了,現在來到第八跟第九人:北海朱虛的邴原跟管寧。邴原對一般三國讀者來說,不算是有名人。某方面來說,他也算是被陳壽給打壓了。 按照邴原的家傳,他其實是一個可以跟鄭玄齊名的北海大儒。不過陳壽用「一方豪俠」的角度來寫邴原。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台灣的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Thumbnail
郤正十歲左右就是個「父死母嫁」的孤兒。 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陳壽是個基八人。其實前面他只寫,郤正的父親降魏,當到中書令史,然後毫不交代的便說人家已死。 然後這邊的精華便是「正本名纂」。 什麼意思?意思是郤纂被人收養改名。 只是第一轉,第二折還在後頭:「安貧好學,博覽墳籍」。 墳籍是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