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會給我們一個隔板陣列height,代表每個隔板的高度,讓我們選取兩個隔板作為水槽的邊界,請問最多我們能裝多少水?
Example 1:
Input: height = [1,8,6,2,5,4,8,3,7]
Output: 49
Explanation: The above vertical lines are represented by array [1,8,6,2,5,4,8,3,7]. In this case, the max area of water (blue section) the container can contain is 49.
Example 2:
Input: height = [1,1]
Output: 1
Constraints:
n == height.length
n代表輸入陣列height的長度。
2 <= n <= 10^5
height陣列長度介於2~10^5之間。
0 <= height[i] <= 10^4
每片隔板的高度介於0~10^4之間。
除了第一直覺的雙層暴力法(很有可能time-out 超過平台限制)之外,還有一個優雅的雙指針two-pointers的解法。
關鍵在於,存水的關鍵,在於左、右兩邊的隔板,哪邊比較矮,矮的隔板決定了能存多少水。
舉例來說: 假如底是w,左邊隔板高度是5,右邊的隔板高度是7,那麼可以儲存的水量就是w*(5,7) = 5w,因為,任何高度超過比較矮隔板的水流,最終都會溢流出去。
因此,我們可以建造一個two pointers雙指針的迭代演算法。
令area = 橫截面面積 代表 儲水量的最大值,初始化為0
接著,left左指針初始化為0,代表最左邊的隔板index;right右指針初始化為n-1,代表最右邊的隔板。
每一回合迭代,就比較height[left], height[right]哪邊比較矮。
矮隔板的高度 * 當下的底
= 矮隔板的高度 * width
= 矮隔板的高度 * (right-left)
= 當下可以儲存的水量。假如比原本的儲水量還多,就更新為最大值。
然後,矮的那端往內收縮一格,假如右邊的隔板比較矮,就收縮右邊。同理,假如左邊的隔板比較矮,就收縮左邊。
如此反覆進行迭代,迴圈結束時,area 就代表整體儲水量的最大值。
class Solution:
def maxArea(self, height: List[int]) -> int:
n = len(height)
left, right = 0, n-1
area = 0
for width in range(n-1, 0, -1):
if height[left] < height[right]:
area = max( area, width * height[left] )
left += 1
else:
area = max( area, width * height[right] )
right -= 1
return area
在於察覺存水多寡的關鍵,在於左、右兩邊的隔板,哪邊比較矮,
矮的隔板決定了能存多少水。
雙指針從頭尾兩端向中間收縮,所需時間為O(n)
只有使用到固定大小的臨時變數,所需空間為O(1)常數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