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繭居族與他的家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對繭居族的心理狀態非常好奇,才翻開了《滌這個不正常的人》。讀了卻覺得期待有落差,反而是作者的各種鑽牛角尖小劇場、以及對所有家庭成員和彼此關係的書寫,佔據很多的篇幅。儘管這些也有可看性,但我更想知道的部分卻著墨得不夠多。

raw-image

這是一部文字樸實的長篇散文,初看覺得有點像日本翻譯小說,但其實沒那麼像,《滌》又更口語、更像平常講話會不自覺重複一些字詞的感覺。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

作者在書寫同時,不斷不斷自我詰問,例如哪樣叫做好?滌覺得好的就是好嗎?他又真的知道什麼才是對自己好嗎?各種思路都寫得非常詳細且瑣碎,思考問題的方式也非常鑽牛角尖,有點使人疲乏。但同時也覺得,沒有類似狀況的人,看著可能覺得很難理解;但也許自己也有一些別人難以理解的狀況,只是那些狀況和她不一樣而已。

作者很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滌,給人一種很追求政確的感覺。比如,她也有不喜歡滌的行為的時候,不想看到他去跟媽要錢玩股票,卻又加上一句「不是覺得他不能再去跟媽要求,而是……」。

身為讀者,終歸還是很難同理滌。他跟媽媽要錢玩股票要得這麼理所當然,媽媽不給就吵架;他覺得其他人都腦子不好、智商不好,但他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又有多聰明?他覺得去便利商店是個白癡的工作,儘管作者能理解:他這麼說聽起來好像很瞧不起人,但與其說是重複、聽命行事、無理,不如說是因為無法讓他證明自己。我還是不認為這些是好的理由。

颱風天家裡的玻璃碎了滿地,媽媽和爸爸忙著撿,爸爸還弄破手指,滌不但事不關己,沒有幫忙,還因為玻璃門開開關關而發出嘖的聲音,而引發爭吵。作者對媽媽說,你能想像他不是故意的嗎?他不是對你開關門有意見,而是對那聲音反感,就像是膝反射。媽媽聽了仍無法接受。

作者說,滌的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在我這個讀者看來還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我對滌的最大認同,就只有他對於在騎樓抽菸的人的反感而已。

這些都是個人自己的選擇,社會的對待都沒有責任嗎?

這句話的確非常發人省思。也許滌確實有他的難言之隱,心中無法戰勝的魔障,但從有限的書寫中還看不到能讓人理解的癥結點。書名雖然是滌,但內容其實是整個家庭的成員(最多的還是作者的小劇場),沒有真的很深入到滌的內心狀態,讀完了也還是不知道他的行為背後,有沒有什麼身心病症,或是其他明確的理由。

讀到最後,看到滌承認自己就是想拿媽媽的錢、就是不想出去工作被人糟蹋、自己就是賤,才有那麼一點了解:會不會滌待在家裡,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理由,就只是一般人都會有的恐懼,在他心裡被放得更大而已?

多少也會懷疑,我無法理解作者對滌的理解,是否同理心或文學賞析的能力不夠?結果自己也陷入了和作者類似的自我詰問了。

沐謙 
Facebook | Instagram | 小說作品
avatar-img
77會員
108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也很誠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沐謙的小地方 的其他內容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使他人還來不及對你說謊,就自然說出真話,而且他還會很喜歡你!」 《如何讓人說實話》作者曾任FBI外勤特工,也是套話專家。還未翻書就知道這本書鐵定超級有趣;看完之後證實,它的確超級有趣。 套話技巧利用了人的各種天性:在和諧的氛圍聊天會更自在、喜歡被人重視、需要受到肯定、忍不住會想糾正錯誤訊息..
《病態型自戀》集結了五十篇自戀型人格疾患者的小故事,搭配插圖,呈現各式各樣病態自戀者操控他人的手法。同時分析自戀者的心態和目的、這些手法對受害者的影響、受害者該如何應對,並附上「操控手法放大鏡」欄位,作為註解。
要應付職場上自以為是型的自戀者,你的不成文工作內容通常包括讓他免於難堪。你得經常替他犯的錯負起責任;有時你得忍受羞辱,好讓他保有美化的自我形象。別白費力量跟他講道理,他聽不進基於事實的主張,而且死也不會改。你可能認為他對待你的方式完全不公平,但別忘了,在自以為是型自戀者的世界觀裡,公平一點也不重要。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當我們做錯事時,是先「後悔」還是「反省」?書的開頭就先點出這兩者的幽微差異。為了闖禍而懊悔,是一般人第一時間常會出現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情緒,並非對於我們造成困擾的對象感到抱歉,而是因為我們怕讓自己惹上麻煩,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使他人還來不及對你說謊,就自然說出真話,而且他還會很喜歡你!」 《如何讓人說實話》作者曾任FBI外勤特工,也是套話專家。還未翻書就知道這本書鐵定超級有趣;看完之後證實,它的確超級有趣。 套話技巧利用了人的各種天性:在和諧的氛圍聊天會更自在、喜歡被人重視、需要受到肯定、忍不住會想糾正錯誤訊息..
《病態型自戀》集結了五十篇自戀型人格疾患者的小故事,搭配插圖,呈現各式各樣病態自戀者操控他人的手法。同時分析自戀者的心態和目的、這些手法對受害者的影響、受害者該如何應對,並附上「操控手法放大鏡」欄位,作為註解。
要應付職場上自以為是型的自戀者,你的不成文工作內容通常包括讓他免於難堪。你得經常替他犯的錯負起責任;有時你得忍受羞辱,好讓他保有美化的自我形象。別白費力量跟他講道理,他聽不進基於事實的主張,而且死也不會改。你可能認為他對待你的方式完全不公平,但別忘了,在自以為是型自戀者的世界觀裡,公平一點也不重要。
「你太年輕,又沒有小孩,你不能理解現在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正因為我沒有小孩,我才更明白小孩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整本書的對白都沒有引號,也沒有顯著的戲劇轉折,透過吳依光大量的內心戲和自我對話,給人一種洋洋灑灑、一瀉千里,以及對教養有說不完的質疑和困惑的感覺。
當我們做錯事時,是先「後悔」還是「反省」?書的開頭就先點出這兩者的幽微差異。為了闖禍而懊悔,是一般人第一時間常會出現的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情緒,並非對於我們造成困擾的對象感到抱歉,而是因為我們怕讓自己惹上麻煩,出發點還是為了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容易注意到愛笛的自述裡提到跟語言有關的部分。諷刺的是,她不信任語言,我們卻還是要通過語言來接近她。也許這也代表,讀者對她的認識永遠是不全面的。小說裡有
Thumbnail
今年開始,我不斷嘗試顯化【人】。 一開始是朋友、家人,後來顯化新SP,我都成功了。 《顯化家人的部分》 我的家族中某位長輩有憂鬱症,情緒很不穩定,有段時間經常在家族群組裡暴走。而且他會針對我媽,所以我特別看不慣。 但其實這位長輩在我小時候有照顧過我,我們的關係是不錯的。 這讓我很兩難:
Thumbnail
「這個家都沒有溫度,沒有互動,都像是行屍走肉。」氣氛還算融洽的晚餐時間因為他的一句話又瞬間急凍。 「不是啊,人要進步嘛,不是我每天這樣盯大家才要做,self disciplined,OK?每個人把該完成的事情好好做好,這叫負責任......這個家要不是我辛辛苦苦撐著,無微不至地打理......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Thumbnail
繭居族指的是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無法就業的年輕人搬回家中與父母同住。相對的,中年打工族則是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的人,惟其遭遇並沒有改善。文章內容探討了日本就業冰河期帶來的族群壓力,以及如何在職災補償中認定憂鬱症的相關條件。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容易注意到愛笛的自述裡提到跟語言有關的部分。諷刺的是,她不信任語言,我們卻還是要通過語言來接近她。也許這也代表,讀者對她的認識永遠是不全面的。小說裡有
Thumbnail
今年開始,我不斷嘗試顯化【人】。 一開始是朋友、家人,後來顯化新SP,我都成功了。 《顯化家人的部分》 我的家族中某位長輩有憂鬱症,情緒很不穩定,有段時間經常在家族群組裡暴走。而且他會針對我媽,所以我特別看不慣。 但其實這位長輩在我小時候有照顧過我,我們的關係是不錯的。 這讓我很兩難:
Thumbnail
「這個家都沒有溫度,沒有互動,都像是行屍走肉。」氣氛還算融洽的晚餐時間因為他的一句話又瞬間急凍。 「不是啊,人要進步嘛,不是我每天這樣盯大家才要做,self disciplined,OK?每個人把該完成的事情好好做好,這叫負責任......這個家要不是我辛辛苦苦撐著,無微不至地打理......
Thumbnail
這本書是第20屆台北文學獎作品。 就閱讀經驗而言,是一本不容易讀的書,但卻是有用的書。 不是文本不精彩,不是文字艱澀難懂,而是這本書深度挖掘家人與自我幽微內在,一段家人間關係疏離,試著改變的歷程。讀者需要適時咀嚼與消化,關於家人相處這門功課。 「滌」是作者的親弟弟,一個大學畢業後失業在
Thumbnail
繭居族指的是在日本經濟泡沫化後無法就業的年輕人搬回家中與父母同住。相對的,中年打工族則是持續在職場上工作的人,惟其遭遇並沒有改善。文章內容探討了日本就業冰河期帶來的族群壓力,以及如何在職災補償中認定憂鬱症的相關條件。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滌」是作者的弟弟,三十多歲了仍是繭居族,每天待在家裡玩股票,賠錢了就認為媽媽理所當然應該拿錢出來幫他解決問題。滌需要很多氧氣,所以從不關房間門;但又對聲音很敏感,也討厭看到人,所以只要有家人待在客廳或廚房,他就會很煩躁,漸漸家人也不太會待在這些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