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巴人少女(Nadine Abdul Latif)

13歲巴人少女(Nadine Abdul Latif)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巴勒斯坦伊斯蘭主義團體「哈瑪斯」日前襲擊以色列招致報復,加薩走廊遭全面圍困。

Nadine Abdul Latif與家人居住在加薩走廊精英社區利馬爾(Al Rimal),在以色列預告把該地區列為瞄準目標後,鄰居和親戚9日曾要求她們一家人離開,但他們決定留下,理由是他們沒有其他安全的地方可以去了。

現年 13 歲的她已成為 Instagram 上的熱門視頻博主,並一直在描述她和其他孩子在戰爭期間發生的事情。

她的哥哥艾哈邁德在以色列空襲中喪生,當時她和家人被迫逃離加薩市裡馬爾附近的家。他們後來流離失所到拉法。

在Nadine Abdul Latif的影片中可以看到他們說居住的地方,已經變成一團糟了,這不是一個人或是家庭該有的生活。

Nadine Abdul Latif多次表示自己非常害怕,並且戰爭奪走了大家的一切,這是不公平的,顯而易見。

即便如此,世界還是有如此多的衝突不斷,人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信仰而去侵佔、破壞別人的財產,去剝奪他人的權利。

即使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依然正在循環發生。

Nadine Abdul Latif是一位明智的人,她不停的在視頻中宣導著人們應該有的權利,即使她只有13歲,但是她卻是其中最清醒的人。

就像是她在她的視頻中所說的:

「我們有和平生活的權利。」
avatar-img
ViKiStory的沙龍
1會員
9內容數
ViKiSTORY撰寫社會議題,維持公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ViKiStor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烏克蘭士兵的引述如下以粗體顯示。 「整個河道都處於持續的砲火之下。我曾見過載有戰友的船隻被擊中後就消失在水中,永遠消失在第聶伯河中。 「我們必須攜帶所有東西——發電機、燃料和食物。當你建立橋頭堡時,你需要很多東西,但這個地區沒有計劃供應。 「我們以為到達那裡後敵人就會逃跑,然後我們就可以平
TB Joshua 於 2021 年去世,享年 57 歲,在他去世之前,他是非洲最有影響力的電視佈道者之一。 這位基督教傳教士聲稱能創造奇蹟,例如治癒失明和愛滋病毒,從而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追隨者。 約書亞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擁有一支車隊並乘坐私人飛機旅行。 但他的出身要卑微得多
此篇文章是根據BBC目睹且聽到的證據所撰寫。 哈馬斯於今年十月七號襲擊期間曾實施強姦、性暴力和肢解女性的行為。 在報導之中,多次看到了關於哈馬斯是如何對待、侵害女性的。諸多參與收集和辨認襲擊中死者的人士透漏 他們看到了很多顯示性侵的跡象,包括骨盆骨折、淤青、切割和撕裂的傷口,而受害者年齡從
烏克蘭士兵的引述如下以粗體顯示。 「整個河道都處於持續的砲火之下。我曾見過載有戰友的船隻被擊中後就消失在水中,永遠消失在第聶伯河中。 「我們必須攜帶所有東西——發電機、燃料和食物。當你建立橋頭堡時,你需要很多東西,但這個地區沒有計劃供應。 「我們以為到達那裡後敵人就會逃跑,然後我們就可以平
TB Joshua 於 2021 年去世,享年 57 歲,在他去世之前,他是非洲最有影響力的電視佈道者之一。 這位基督教傳教士聲稱能創造奇蹟,例如治癒失明和愛滋病毒,從而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追隨者。 約書亞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擁有一支車隊並乘坐私人飛機旅行。 但他的出身要卑微得多
此篇文章是根據BBC目睹且聽到的證據所撰寫。 哈馬斯於今年十月七號襲擊期間曾實施強姦、性暴力和肢解女性的行為。 在報導之中,多次看到了關於哈馬斯是如何對待、侵害女性的。諸多參與收集和辨認襲擊中死者的人士透漏 他們看到了很多顯示性侵的跡象,包括骨盆骨折、淤青、切割和撕裂的傷口,而受害者年齡從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