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一個分析師的養成】台灣券商的創新兩難
付費限定

【一個分析師的養成】台灣券商的創新兩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臉書上看到旅日台人筆記本的一篇討論日本券商生態的文章,跟台灣很像,倒不如說日本券商的現狀就是台灣券商的未來,我們這些從業人員在工作現場也正明顯感受到變化,這邊順便整理一下之前跟同事朋友私下討論的內容。

傳統上券商的業務型態簡單區分,就經紀(brokerage)、承銷/投資銀行(underwriting/investment banking)、自營(proprietary trading),這篇文章的討論核心圍繞在經紀,這也是多數人可以接觸到並使用的券商業務,也是最直接出現變化的地方。經紀業務就可以大致分零售 vs. 法人,但隨著中實戶大戶的比重增加、甚至進一步成立投資公司/家族辦公室,過往服務零售和法人的界線也越來越模糊。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1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那些我在券商工作時學到的事、商業劇本 Playbook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Freddy Business & Research的沙龍
1.3K會員
127內容數
#那些我在券商工作時學到的事,紀錄一個投資分析師參與台灣新創公司 IPO 過程中,看到那些值得學習的人事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想成為賣方研究員?本文剖析這份工作的核心價值與所需能力,並釐清常見迷思,協助有志者更明確地規劃職涯方向。
一位35歲中階管理者在職涯順遂之際選擇離職,並分享其背後原因與思考。文章探討了職涯選擇的各種面向,不只著重於薪資與職位,更重視個人價值觀、家庭關係與工作影響力。作者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從「爬樓梯」的思維轉換至「選擇航道」的模式,並期許在更具潛力的領域重新出發。
本文分享如何結合投資論述、預估盈餘調整和催化劑進行資本市場研究的經驗。作者建議從投資論述出發,分析各層次因素對公司基本面和評價的影響,並結合歷史股價趨勢、預估獲利和營收數據,標記股價波動的事件。作者強調要比較不同層次因素的重要性,並關注與市場預期的差異,以形成對EPS和評價的看法,最終做出投資決策。
想成為賣方研究員?本文剖析這份工作的核心價值與所需能力,並釐清常見迷思,協助有志者更明確地規劃職涯方向。
一位35歲中階管理者在職涯順遂之際選擇離職,並分享其背後原因與思考。文章探討了職涯選擇的各種面向,不只著重於薪資與職位,更重視個人價值觀、家庭關係與工作影響力。作者以自身經驗,闡述如何從「爬樓梯」的思維轉換至「選擇航道」的模式,並期許在更具潛力的領域重新出發。
本文分享如何結合投資論述、預估盈餘調整和催化劑進行資本市場研究的經驗。作者建議從投資論述出發,分析各層次因素對公司基本面和評價的影響,並結合歷史股價趨勢、預估獲利和營收數據,標記股價波動的事件。作者強調要比較不同層次因素的重要性,並關注與市場預期的差異,以形成對EPS和評價的看法,最終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