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心理新解04—《長髮姑娘》巫婆是誰?

更新於 2024/02/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童話《長髮姑娘》裡,住高塔的長髮姑娘原本與王子要一走高飛,但王子登塔後卻大吃一驚,只有巫婆在而已,她憤怒地告訴王子已經流放長髮姑娘,他再也見不到心愛的人。王子情急下跳窗追去,卻被塔下荊棘刺瞎雙眼,在鄉間附近的溼地流浪。

受傷的孩子在關係裡容易任性、自我中心,每每有情緒都不可理喻,像個孩子長不大,結果親密關係充滿爭吵、不知所措,他們的心中也有一位巫婆,讓她想要親密卻又迴避說「我沒事,我不需要你」。

這是不安全依附關係的原型,巫婆是誰?要怎麼理解這種心理矛盾呢,讓我們來聽聽看心理師的童話心理解析。

raw-image

#高塔裡的女孩

一對夫婦住處旁有巫婆的花園,花園種有萵苣。有天懷孕的妻子想吃萵苣,丈夫便連續兩晚偷摘給她吃。但在第三晚偷摘後被巫婆逮個正著,為不讓巫婆降下詛咒,丈夫同意巫婆的條件:萵苣繼續吃,但他們生的孩子必須交給她。

不久,妻子生了女嬰,巫婆隨即出現抱走女嬰,養大後稱她為長髮姑娘

長髮姑娘長大後,巫婆將她關入了森林中沒有樓梯也沒有門的高塔。塔中只有一屋一窗。長髮姑娘只能在裡面獨自生活,偶爾編織東西消遣時光。

當巫婆要回塔時,她會站在塔下喊:「長髮姑娘,長髮姑娘,放下你的金色長髮,讓我爬上金色的梯子。」長髮姑娘聽到後,會坐在窗邊放下她的金色長髮,巫婆便沿綁著鉤子的長髮爬上塔來。

 

女孩因為憂鬱症被轉來諮商,不僅如此,三個月前分手,上週還剛大病一場從醫院回來。

她說話有氣無力,前幾次她都不坐椅子,就直接在椅子邊的地板半躺癱著,她不知道要說什麼,陷入孤單與迷惘。

女孩父母自小離異,幾乎置之不理,她被外婆養大,媽媽偶爾回來也只是給錢。

外婆的教養傳統、古板,規矩繁多又嚴格,女孩除了讀書,吃穿非常刻苦,還常被體罰,她沒有自由,不太懂人際關係。女孩常獨來獨往,她喜歡動物跟植物,靠跟它們說話直到大學。

 

#「被疏忽照顧」是童年創傷

長髮公主的故事在現代可是觸犯家庭暴力防治法裡的兒童虐待。她被疏忽照顧,包括遺棄、身體照顧疏忽(吃、睡、洗澡和家居清潔)、健康照顧的忽略(忽視與評估孩子疾病及治療的需求)、營養上的疏忽,及最重要的「情緒需求的疏忽」--照顧者沒有提供情感連結,如不予理會、對話、擁抱與撫慰,人類是社交性的,心理發展的匱乏將比虐待或生理忽略有更嚴重的後果。像是二次大戰後遺留很多孤兒,院方照顧者不足,他們只給集中營式的餵奶,沒有大人互動,這些嬰孩到了兩歲也毫無情緒反應,變成空洞沒有自我意識的娃娃。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童年經歷一場風暴,以為是自己抗壓不足,不是的,兒童遭到親情分離時,起先會哭鬧抗議,直到絕望接受現實(從此不再哭了),此時潛意識會切斷情緒連結,隔離感受以保護自己不再崩潰。包裹創傷的自我保護,代價就是內心停止成長,讓內在小孩(情緒發展)留在原地,讓身體與理智先往前長大存活,而帶他長大的那部分是巫婆,可不算壞人。

 

#高塔外的關係

某天王子騎馬穿過森林時聽到長髮姑娘從塔裡傳來的美妙歌聲,他被歌聲吸引,並循聲找到囚禁的塔,然高塔無門,王子無法進入塔裡,只好經常回來聽長髮姑娘唱歌。

後來王子看到巫婆怎麼登塔,便在巫婆離去後用同樣方法讓長髮姑娘垂下頭髮,進塔結識她。兩人日久生情,王子要求長髮姑娘嫁給他,她答應了。

大四那年,女孩與在網路上認識的人成為男女朋友,他大她7歲,在一起也教她很多事,像是職場潛規則、社交互動及親密關係,他們在一起很開心,男友白天上班,她繼續讀大學,並被男友照顧著。這是第一次她有家人的感覺。

 

王子教長髮姑娘慢慢用絲織成梯子,兩人計畫要逃出高塔。

在逃出日前夕,長髮姑娘天真地問巫婆為甚麼她的衣服越來越緊(其實她不懂這是懷孕,搞砸了),巫婆因此發現計畫,盛怒下將她頭髮剪短並丟到荒野任其自生自滅。

當晚王子登塔後大吃一驚,巫婆憤怒地告訴王子她已經流放長髮姑娘,讓王子再也見不到心愛的人。王子情急下跳窗追去,卻被塔下荊棘刺瞎雙眼,在鄉間附近的溼地流浪。

他們交往兩年後,男友開始覺得她任性、自我中心,每每有情緒都不可理喻,像個孩子長不大,他身心俱疲,她則害怕他的憤怒(像外婆一樣),不知所措。兩人開始爭吵,她想要親密卻又迴避說「我沒事,我不需要你」,其實她的內心在呼喚,但他接不到那是彼此聯繫的長髮。

關係後來只是撐著,她以為提分手可以再被重視,沒想到男友卻說「那就分手吧,當朋友就好」。分手三個月後,被拋棄、恐懼、孤單、自責與羞愧等感受一一浮上,她整個人卡住,不知道要為了什麼而活。

 

#內在小孩與守門員

受傷的內在小孩象徵「停滯的情緒發展」,保護機制雖可冰凍傷口,然所有情緒感受皆被阻擋,難以意識喜怒哀懼,往後即使功成名就,也還保有深沉的不安全感,怕被看見真實的自己。

女孩原本與男友的穩定關係正慢慢讓內在小孩長大,過程必會出現任性、依賴、頂嘴、衝突等情感連結,這是因為過去沒有的,現在會無意識補償,但不懂適切適度。內在小孩沒有時間感,「未來」不確定,所以「現在」要立即滿足,且他們常會「等待」並確定對方接納不離棄才要繼續成長。

成長中同時「巫婆」會再度出現,它是被教養價值內化的形象,是「守門員」,會批判女孩,不讓舊有的保護機制改變,它質疑關係是否安全,做各種試探破壞關係連結,讓她證實遺棄果然發生。受傷的孩子會過度期待王子來拯救(或真命天女),以為成為家人就能帶她改變一切,其實感情只是親職的替代關係,結果傷害重現:巫婆趕走王子,女孩落入荒野抑鬱無助。

 

#告訴巫婆你可以的:尋求情感連結

守門員是創傷發展而來,它的責任有兩個。

(1)以批評你的方式要你快點獨立

它也許是要你好,但是方法錯誤,常以「我不夠好」、「要繼續做到,否則不夠資格」批評之姿出現

(2)絕對保護,斷絕所有新嘗試。

它認為你沒有能力改變現況了,沒有冒險就不會有傷害,於是會說「我很好,我不需要」、「再也沒有下次了」,直接抗拒他人善意。

守門員是「不安全依附」關係的原因,巫婆阻擋改變。

要讓巫婆放手,要先發現她的存在,從自我觀察開始,看有哪一些拒人於千里外的「內在規則」,是不是「不相信這世上有人愛我」。

要告訴巫婆你可以的,從情感連結開始,從外而內,與他人建立連結開始,再連結自己感受,才有機會接觸被守門員隔絕的真實情緒(通常是擔心、害怕、恐懼)。從「平衡」觀點檢查,如果你擅長關心他人,那麼換你接受他人照顧試試;如果你習慣被照顧,那麼換你主動關心他人看看。

試著突破規則時,至少需要一位他人的幫助,能跟你一起看見規則束縛,對你有耐心且經得起考驗,在你試圖逃跑時拉你回來,能安慰你,試著與愛你的人或諮商心理師連結,但抱歉,他可能不是王子啦。

過去發生的事不會改變,但情緒經驗可被重新詮釋、賦以新意,這過程需要被承接與理解,才會有安全感。內在小孩永遠都會在,但它不再是無理取鬧或無助的孩子,它將變成能商量的一個夥伴,帶來活力、天真與好奇。

 

#轉機

一年後長髮姑娘生了龍鳳胎,有天她邊唱歌邊在河邊提水時,看見了循歌聲找到這裡來的王子,兩人終於重逢,她們互相擁抱時長髮姑娘的眼淚讓王子重見光明,並告訴他巫婆早已離世。最後王子帶長髮姑娘和孩子回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在荒野的長髮姑娘,不對,應該是新生的短髮姑娘,並沒有自生自滅,她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長出自己的樣子,自得其樂地幹活。有趣的是,成長後的姑娘反而拯救了王子,證實巫婆已死,不再有威脅。

 

即使童年創傷,生命重建的責任與關鍵還是在自己身上,務必要尋求情感連結,你不會是孤單的,帶著愛的學習可以治癒魔咒。

 

#本文非真實個案,為小說題材

    avatar-img
    313會員
    211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這不是青少年虛榮、自私導致自食惡果的故事。 停不下來的感覺,更像是一種自我強迫,稍有能力的孩子會要求自己事事完美,渴望別人看見他。 直到自己壞掉為止。 要有人告訴它該停下來
    被拋棄感,幾乎是所有人會遇到的議題及恐懼 在生命初期脆弱時,該被照顧與教導時,沒有得到應得的穩定照顧,就會有被拋棄感 同時也感到憤怒:為什麼我沒有得到關注?為什麼我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離開我?
    大約15年前,我社區諮詢的第二年 女子說話有些畏縮、緊張、結巴,表達略凌亂,她說半年前遭遇一件事,讓她生活失序、失眠、嚴重焦慮,必須服精神科藥物才能勉強鎮定。她被性騷擾,但沒人願意相信。
    我說,你像個征服百岳的登山客,沿路撿拾彷彿有用的東西放進你的大背包,它越來越重,你的身體越來越累、越垮…可你的眼睛盯著前面百岳說「還沒,我還不夠…」繼續鞭策自己,無視已受傷的身心
    進來辦公室時,同事提醒我保健室轉介的學生已在等候,「剛剛他在那裡低頭一直自言自語。」學生看過精神科需服藥,所有觀察皆導向一個精神不穩定的可能。學生高頭大馬,高中是橄欖球隊,我想有事時應該打不贏。我請學生進來晤談室,有長期諮商的心理準備。
    有一種心理現象是,當我們不懂處理「內在情緒」時,會採取面對的相反做法,因為承受不起只好逃避,稱為「反向作用」。此種心理防衛機轉是「擔心某些事情發生,反而故意做出相反的事」,例如對某人過度禮貌,其實是掩飾厭惡某人,他若不這樣做,就怕無意間露出馬腳、露出自己不敢面對的脆弱面。
    這不是青少年虛榮、自私導致自食惡果的故事。 停不下來的感覺,更像是一種自我強迫,稍有能力的孩子會要求自己事事完美,渴望別人看見他。 直到自己壞掉為止。 要有人告訴它該停下來
    被拋棄感,幾乎是所有人會遇到的議題及恐懼 在生命初期脆弱時,該被照顧與教導時,沒有得到應得的穩定照顧,就會有被拋棄感 同時也感到憤怒:為什麼我沒有得到關注?為什麼我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離開我?
    大約15年前,我社區諮詢的第二年 女子說話有些畏縮、緊張、結巴,表達略凌亂,她說半年前遭遇一件事,讓她生活失序、失眠、嚴重焦慮,必須服精神科藥物才能勉強鎮定。她被性騷擾,但沒人願意相信。
    我說,你像個征服百岳的登山客,沿路撿拾彷彿有用的東西放進你的大背包,它越來越重,你的身體越來越累、越垮…可你的眼睛盯著前面百岳說「還沒,我還不夠…」繼續鞭策自己,無視已受傷的身心
    進來辦公室時,同事提醒我保健室轉介的學生已在等候,「剛剛他在那裡低頭一直自言自語。」學生看過精神科需服藥,所有觀察皆導向一個精神不穩定的可能。學生高頭大馬,高中是橄欖球隊,我想有事時應該打不贏。我請學生進來晤談室,有長期諮商的心理準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2023年9月在台出版,作者為韓國柳惠寅 心理諮商師。   本書以童話或是民間故事為基礎,講述了各種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以及行為,幾個篇章還會有「延伸學習」,更進一步說明該如何去因應各種心理上所產生的行為,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例如白雪公主這則童話,為什麼白雪公主已經遭獵人追殺
    Thumbnail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解說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並且心理學的名詞,以及提到其他例子或是實驗,以下舉出書中三個故事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
    Thumbnail
    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童話故事大多是如此描繪美好的願景作為結尾,因為童話故事承載了人對於未來的美好嚮往與希冀。 具有精神分析專業背景的作者特別挑選了15則以老人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對比與青年童話的不同,從童話故事的脈絡中,以榮格、艾瑞克森等心理學家的理論延伸闡述。
    Thumbnail
    童話裡不只是騙人的,反而真實的不可思議,處處是人性。 解析童話裡的人性,66則心理學破除愛情×職場×友誼的煩惱!
    Thumbnail
    紫兒佩佩自我療癒作家 *內容* 01 對我來說正確的事,對別人而言一定也是對的 02 到底要現在幸福就好,還是執著於未來呢? 03 若想順利說服他人,開頭的第一句話至為重要 04 人愈多,就愈沒有人伸出援手 05 比起肉體上的飢餓,心靈上的匱乏更痛苦 06 為什麼我支持的隊伍每次都輸? 07
    Thumbnail
    ★透過童話心理學,理解故事主角的心思感受, 獲得豐富且多樣化的心理學知識。  ●幼時讀過的童話,長大後再看一次時,會發現當中有許多地方不合理,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灰姑娘〉也不例外。 在故事裡,王子對只見過幾個小時的仙杜瑞拉深深著迷,並打算向她求婚。 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種情況很難理解:對於將來
    Thumbnail
    你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童話嗎?還講出《糖果屋》、《金鳥》等故事的精彩內容嗎?今天介紹的這本《童話心理學》除了可以讓你一溫兒時回憶,還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些童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2023年9月在台出版,作者為韓國柳惠寅 心理諮商師。   本書以童話或是民間故事為基礎,講述了各種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以及行為,幾個篇章還會有「延伸學習」,更進一步說明該如何去因應各種心理上所產生的行為,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例如白雪公主這則童話,為什麼白雪公主已經遭獵人追殺
    Thumbnail
    這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解說一些童話故事的情節,並且心理學的名詞,以及提到其他例子或是實驗,以下舉出書中三個故事
    Thumbnail
    總結來說,今年也看過不少與精神疾病、心理相關的作品,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卻以完全不同的敘事邏輯,帶來同樣豐富的自我覺察與收穫。
    Thumbnail
    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童話故事大多是如此描繪美好的願景作為結尾,因為童話故事承載了人對於未來的美好嚮往與希冀。 具有精神分析專業背景的作者特別挑選了15則以老人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對比與青年童話的不同,從童話故事的脈絡中,以榮格、艾瑞克森等心理學家的理論延伸闡述。
    Thumbnail
    童話裡不只是騙人的,反而真實的不可思議,處處是人性。 解析童話裡的人性,66則心理學破除愛情×職場×友誼的煩惱!
    Thumbnail
    紫兒佩佩自我療癒作家 *內容* 01 對我來說正確的事,對別人而言一定也是對的 02 到底要現在幸福就好,還是執著於未來呢? 03 若想順利說服他人,開頭的第一句話至為重要 04 人愈多,就愈沒有人伸出援手 05 比起肉體上的飢餓,心靈上的匱乏更痛苦 06 為什麼我支持的隊伍每次都輸? 07
    Thumbnail
    ★透過童話心理學,理解故事主角的心思感受, 獲得豐富且多樣化的心理學知識。  ●幼時讀過的童話,長大後再看一次時,會發現當中有許多地方不合理,就連大家耳熟能詳的〈灰姑娘〉也不例外。 在故事裡,王子對只見過幾個小時的仙杜瑞拉深深著迷,並打算向她求婚。 思來想去,還是覺得這種情況很難理解:對於將來
    Thumbnail
    你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童話嗎?還講出《糖果屋》、《金鳥》等故事的精彩內容嗎?今天介紹的這本《童話心理學》除了可以讓你一溫兒時回憶,還會用心理學的角度帶你重新認識這些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