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內在小孩」,在孤寂中以學習與成長為導向,
自我救贖,重新尋回自信與熱情,
實現內在渴望並發光發熱。
撰文/林仁廷
大年夜晚上一個赤腳穿著單薄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她的舊圍裙裏放著許多火柴,手裏也拿著一把,她邊走邊叫賣,然而一整夜都沒有人買。
小女孩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街上的每扇窗裏都透出暖暖燈光,飄散各種食物香味,她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邊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小女孩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回家是會被打的,再說家裡跟街上一樣冷,屋頂破了也只能用草和破布堵住,風灌進來還是很冷。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個可憐故事,講述過去歐美社會自掃門前雪的氛圍下,即使路有凍死骨也沒人關注。賣火柴的小女孩進退無路,她能怎麼辦呢?即使只是一瞬間,也要用火柴取暖撫慰自己。她是物質匱乏下的犧牲者,那麼活在現代的孩子呢,他們尚能吃飽穿暖有房子住,但精神部分仍常感匱乏。
剛升大學的雲霓(化名),每天心裡都感覺空空的,沒有安全感,情緒上上下下也不曉得是為什麼,直到嚴重失眠才求助身心科,靠藥物撐了半年後才在醫生建議下來諮商。
與雲霓初次見面時她化濃妝,香水的濃厚氣味把諮商室都填滿了,她穿著亮眼,手臂上有愛的刺青,她說這是出門的必要裝扮。個性外向的她常跑夜店,認識很多朋友,也有不少曖昧關係,男友是樂團貝斯手,平常很忙。
聊聊後才知道雲霓在家有床不睡,幾乎都在沙發上度過夜晚,她睡不著時滑手機、玩遊戲,直到累倒,隔天再勉強洗澡上學。
為探索雲霓的莫名焦慮,我們從家庭關係開始談,父母在她小學低年級時離異,她跟父親住。父母離婚前常爭吵,母親遷怒於她,找到機會就辱罵和體罰,父親不搭救也不聞不問,原本她以為聽話順從會讓母親逐漸改觀,沒想到離婚時,母親只帶弟弟走讓她更受創。
女孩形容父親像一根木頭,除了給錢外,兩人幾乎無話可說,父親後來有新對象,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在十歲時,她的生活就是自己一個人,到便利商店買晚餐、寫功課、看電視,自己睡,打開大燈睡在客廳沙發。
。
小女孩的雙手幾乎凍僵了,她能怎麼辦呢?她猶豫著要不要用火柴取暖,
最後冷到受不了,只好抽出一根火柴在牆上擦燃。
火柴冒出火焰,小女孩把小手靠近,哇,多麽溫暖、明亮的火焰。奇異的事發生了,大火爐突然出現面前,暖烘烘的,多麽舒服啊!可是她一伸手,火柴滅了,火爐也不見了,回到現實只有她自己坐在原地,跟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小女孩明白了什麼,又擦燃了一根。這次火光讓她看進屋裏,有滿桌精美盤碗及冒著香氣的食物。更妙的是食物自己從桌上跳下來,搖搖擺擺地朝小女孩走來要餵飽她。火柴又滅了,在她面前的只是一堵牆。
小女孩又繼續燃火柴,這一回她坐在美麗的聖誕樹下,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小女孩把手伸出去時,火柴又滅了,此刻她看見漆黑的天空落下流星,劃出了一道細長的光。
雲霓上國中後,認識了同學的校外朋友,逐漸開始跑夜店,學會化妝、抽菸、喝酒、跑山。雲霓外型不錯,化妝後令人驚豔,追求她的人不少,曖昧對象也頻頻更換。
雲霓國高中時期跟父親的關係最糟,她很少回家,不是徹夜未歸就是住男友家,父親以為她學壞,除了吵架兩人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雖然生活五光十色,但雲霓始終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她經歷的四段感情,每一段都很戲劇性,初戀給她溫暖和陪伴;第二段與男友同居讓她有自己的窩;第三段是照顧她的中年大叔,給她被呵護和寵愛的感受;現任第四段則給她浪漫。每段關係前面都相當美好,接著走向幻滅,過程不乏羞辱和暴力,但為了討對方歡心,雲霓總是撐很久之後才放棄離開。雲霓對現存關係感到厭倦,覺得對方不是很重視她,且同時又有另位曖昧對象獻殷勤,讓她猶豫是否要換男友。我問她是怎麼被吸引而決定進入關係的?起初她也不清楚,後來才聯想起存在有共同點:「誰能立即回我訊息!」。
「每當我想說什麼的時候,說了、傳了,對方能不能立即回我,如果很忙,回貼圖也沒關係。」、「我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的感覺,如果我很煩躁或低潮,回訊息會讓我知道有人會陪我。」
我說:「你傳訊是呼救,也看誰在乎你是嗎?」
「對,就是這樣。」
曖昧期時,雲霓總感到被重視,然在確立關係一陣子後,變成她得過度討好才能得到煙火般的回應,對方好不容易才會再看她一眼。
我和雲霓說她宛如「賣火柴的小女孩」,要怎麼讓自己不餓不冷不寂寞呢?手裡的資源只有火柴,即使一瞬間的溫暖也是溫暖,才能讓自己活著有感。雲霓藉外表、關係來「兜售自己」,換取片刻的情感,她打扮自己,化好妝,等待有人重視她,「立即回應」就是火柴微弱的光,好似燃燒火柴想像溫暖。她必須持續燃燒,直到懷裡的那一大把火柴燒完,才認清自己還在原地,當冷到受不了時,又會開始新的想像,陷入循環。
這個過程能試幾次呢?最後雲霓身心疲倦出現訊號,「焦慮」是她不得不繼續「陷入兜售自己換取回應」的副作用,不然心靈會挨餓受凍;「憂鬱」更是每次循環的代價,試幾次都沒有成功。
雲霓聽後潸然淚下:「我就像站在窗戶前,看著別人家團聚吃晚餐,羨慕他們的溫馨與溫暖。如果有人願意給我這個,我什麼都願意換。」
小女孩想起奶奶,唯一疼她的奶奶活著時曾告訴她:「當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靈魂要到上帝那兒去了。」
小女孩趕緊又燃一根火柴,於是奶奶出現在亮光裏,如想像中的溫和慈愛「奶奶!」小女孩叫起來「請帶我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你就會不見的。」
奶奶沒有說話,隨著火柴快熄滅也逐漸黯淡。小女孩迅速地連擦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這些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變得非常高大。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裏,一起朝天空飛去。
小女孩帶著微笑,她知道自己要去一個沒有寒冷、沒有饑餓,還能和奶奶永遠在一起的地方了。
兜售自己價值的小女孩,跟童話一樣,她要的是一個家,有喜歡她的照顧者,給她基本的安全依附,想被愛、想被呵護,於是若有人呼應時,她就會自動撲上且極端的戀上對方,其實她只是想有人擁抱,不想要自己一個人罷了。
雲霓把「立即回應」當成唯一指標,將這些情緒外包給對方,但也敏感於對方是否失去耐心,讓自己擺盪在過度討好和絕望離開之間,讓戀情分分合合互相拉扯與傷害,終於放手之後再轉到另一人身上重新開始。
雲霓問:「那之後該怎麼辦呢?」
童話裡的小女孩很可憐,不過我們已經長大了,有能力停止慣性模式,以免真的像賣火柴的小女孩被凍死(如同心死)。我讓雲霓從童話的隱喻裡看見自己,尋找心裡曾被照顧過的時光,賣火柴的小女孩曾有奶奶,那她曾有什麼呢?
回溯時我們發現了雲霓在高一暑假時曾去日本遊學,她學日文很快,也很快融入日本文化,自在地跟所有人打成一片,她那時很有自信,獲師長肯定,也不需要依靠愛情。我們推敲這可能跟學習成就有關,雲霓本來就聰明,到了國外重啟人設,學習面上的成長轉移了空虛感,當她的能力變強,選擇也多了,便不再需要燃燒自身。
理解這件事對雲霓是很有幫助的,她體會到不需執著討好他人,改把重心放在學習上,而能力展現後自會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當不再依賴他人肯定,情緒也將變得穩定。所幸雲霓家裡經濟尚好,父親不反對遊學支出,於是我們先把再去日本遊學當成目標討論,讓她有方向前進。
心理學很常使用「內在小孩」形容自己童年被忽視的需求,我們每個人都曾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祈求被看見、被接住,但也只有自己才能發現躲在牆角的她,接納真實的自己,邊接納寂寞邊轉向學習,等能力增強後自會發熱,可以離開牆角散發自己的光。
#內文個案非真實案例,為虛構情節與童話故事相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