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本交通?大選之後,新任總統提出的交通政策,是否能將台灣救出「行人地獄」?

2024/01/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台灣總統大選剛結束,在這次選舉中,「行人地獄」的議題受到路權團體與全民的高度重視。


台灣的交通高事故發生率在國際上惡名昭彰,獲得勝選的民進黨候選人提出的「以人為本、智慧科技」政見,實際上可以有哪些作為?又是否真的能對台灣的交通問題對症下藥?

什麼是人本交通?

「人本交通」指的是以「人」為空間主角的思考模式,進行道路交通規劃。

台灣在數十年前進行道路規劃時,是引進美國「車本位」的概念,以汽車為道路使用的主體。


但數十年過去,台灣的人口越來越稠密,我們逐漸發現,車本位的道路規劃並不適用於地狹人稠的台灣,甚至有許多缺點,直接或間接導致交通事故率的提升,因此人本交通的概念逐漸被提倡,也在近幾年獲得政府高度重視,著手進行改善。


人本交通的宗旨希望人人都能平等、安全地使用道路,除了以行人安全為優先考量之外,也要讓不同族群都能安心使用馬路,包含視障、身障者,當然也包含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的族群。

人本交通的八大目標


空間主體

空間規劃要可以同時滿足行人、自行車、機車、汽車、大眾交通工具等,強調道路空間的公平分配,讓無論使用何種交通方式的人,都可以舒適且安全地使用道路。


台灣的馬路一直存在著各種車輛搶道,以及缺乏人行道等問題,這些都會是人本交通首先要解決的目標。

行人優先

以行人的安全和便利性為優先考量,其次才是自行車、機車等其他大型車輛。


台灣因為人行道覆蓋率極低、車輛禮讓行人的觀念沒有徹底執行等種種原因,走路出門或是騎自行車在大馬路上穿梭,堪比和死神下注。


歐洲國家近幾年將許多街道劃為行人專屬,暫不討論對於車輛的方便性是否有影響,但的確是讓大家都很願意以走路或是自行車替代開車,對於行人安全和環境能源議題都有極大的幫助。

運輸目標

道路規劃必須具有可靠性與親和性。


不妨問問身邊的身障和視障朋友,有多少人是可以仰賴人行道上的導盲磚,平平安安的走出門買杯咖啡再回家?又有多少輪椅族,出門不會遇到人行道沒有斜坡可以上下台階的窘境?又或者有多少人敢讓自己的孩子每天騎自行車穿梭在車陣中上下學?


過去被我們長期忽略的少數用路人議題,都需要靠以人為本的道路規劃來解決。

環境友善

提高大眾運輸的使用率與可達性。


這點相當倚賴政府對於大眾運輸全面性的規劃,當大眾運輸變得方便又可負擔,甚至比自己每天開車出門省時又省錢,那民眾自然就會改變自己的交通方式,從私家車轉為大眾運輸。

能源消耗與污染控制

使用乾淨能源的交通工具,降低交通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除了讓道路使用者安心且方便之外,以人為本的概念也包含了永續經營,留給下一代的人類一個更好的地球。

景觀美化

在道路設計當中將景觀美化納入考量。美麗的環境也會相對地對讓人變得友善且願意愛惜。

事故衝擊

重視道路使用者安全,是近年來在台灣不斷被呼籲的,誰都不希望有更多無辜生命莫名斷送在馬路上。


這點除了道路規劃之外,也必須從法規以及建立用路人的習慣著手。


就像多年前台灣人騎機車並沒有戴安全帽的習慣,直到有了法律硬性規定,到現在已經成為大家有共識的觀念;相信良好的用路習慣是可以靠政府和人民一起努力改善的。

新政府提出的政策與台灣目前交通現況

選舉結束,大勢底定,接下來就應該全民一起監督新政府,檢視民主制度選舉出來的候選人是否真的能實現當初開出來的支票。


未來新政府針對交通問題提出的政策如下:

參與式檢視道路交通設計並改善

此政策強調依照道路各自的功能性做規劃,改造省道、通學道路、醫療社福機構及交通場站邊道路。並因地制宜增設交通號誌或安全島。


台灣各個都市我想都有這樣的需求,許多區域將新的規劃建制在舊有的都市道路上,往往導致台灣的馬路出現找不到地方左轉,駕駛乾脆違規迴轉;或是巷弄過多卻沒有足夠號誌,機車無預警從巷口衝出導致意外。


減少不合理的道路設計,同時有效率的分配車道和人行道,我想能夠大大提升台灣的用路安全。

推動區域道路治理,建立道路層級體系

以人為本的道路必須要符合用路者的需求,讓地方政府根據各地需求,增加或減少交通建設,或許會讓道路規劃更有效率。


例如:降低學區附近的車速,以及醫院附近道路通暢與流暢性。


學區周圍必須有足夠的人行道,確保學童上、下學步行的安全,在車道上設置減速台,強迫學校周圍行駛車輛減速。或者我在國外經常看到住宅區周圍道路彎彎曲曲的設計,也是一種強迫駕駛減速的方法。


維護機車族安全

機車目前是台灣道路使用的大宗,但現行的道路設計和法規,卻對機車族的安全充滿挑戰性。


例如:一直很有爭議的兩段式左轉,突出在斑馬線前的待轉區被網友戲稱為「待撞區」;又或者現行「車種分流」的方式經研究更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應該改以「車速分流」或「車向分流」的方式進行規劃。


期待在未來,可以有對機車族群更友善的用路環境。

智能科技舒緩塞車瓶頸路段

除了靠科技偵測大數據,改善交通規劃之外,智能科技也已經可以用於車輛,避免人為疏失導致的意外。


我家過去只有一台超過 20 年的老車,換成新車之後我才知道現在汽車的自動駕駛可以做到多精準;偵測和前車距離保持車速和及時煞車之外,還可以偵測路面車道線,自動微調行駛方向,此外也有超時駕駛、附近幾公里有休息站等提醒,這都是相當有人性的設計。


除此之外,科技也能導入相關的 APP,幫助舒緩尖峰時段的車流。


將科技的智慧引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可以大幅度幫助用路人省下寶貴的時間,也提高道路安全性。

未來新政府的政策是否真能解決台灣的交通問題?

未來新政府提出的政見確實有點中台灣交通安全的要害,但實際政策該如何執行,道路該如何設計,法規該如何修改,這些都有賴專家的協助。


身為一般老百姓,我們能做到的是盡可能參與相關議題討論,路見不平,要對身邊的管理單位施壓,我們身邊最近的可能就是里長辦公室了。


過去看到台灣的馬路在挖挖補補,我們都會開玩笑說地方政府又在撈油水。行政單位實際上有沒有趁機揩油我不知道,但如果有,就更需要我們一般人的關心與監督,不要讓馬路老是挖挖補補,卻總沒有平整的時候。


更重要的是,納稅人的錢要花在刀口上,密切關心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交通規劃的作為,該挖的道路再挖、該設置的號誌再設置,不要讓里長把「社區多了幾根紅綠燈」拿來當政績,而是要有真正能改善交通安全的政策。


道路交通的重新規劃整合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在新政府上任前,我們可以先搞懂未來政府有哪些政策,以及被大力提倡的人本交通是什麼,未來四年張大眼睛仔細看,全民力量的參與才能讓台灣真正越來越好。


本文代為刊登,筆者立場不代表刊登者立場


9會員
16內容數
金融專題,介紹各種相關名詞以及小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