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和平研究所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IEP) 日前發布全球和平報告,台灣在 163 個國家地區中排行第 33 名。
其中的細項主要為盜竊、詐騙與交通;而成為交通事故受害者的機率,是其他犯罪事件受害者的 2.5 倍,顯示台灣的交通問題確實是一大嚴重問題。
圖 / 取自 Global Peace Index 2023
在此份報告中,前三名為冰島、丹麥與愛爾蘭,而日本排名第九。以日本為例,日本的人口是約台灣的五倍,但同時台灣的交通事故量卻比日本人高。
而台灣交通的亂象在今年 2023 年才有了顯著的提升,不過諷刺的點在於是外媒《CNN》報導行人地獄後,才有了顯著的改善;同時,亦讓不少旅居國外的人也紛紛開始關注台灣的交通。
自此前五年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是持上漲的態勢,首度有了減少的跡象。
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統計,自 2018 年起,台灣每年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和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趨勢。 2020 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了暫時的下降,但這種減少可能因疫情的特殊狀況而存在偏差。
然而到了 2023 年 1 月至 9 月,台灣交通事故的數據首次顯示出可能的年減趨勢。
圖 / 取自道安資訊查詢網
根據交通部的數據,與 2022 年同期相比, 2023 年前九個月台灣的交通死亡人數下降了 1.9% 。這一轉變可能是多種因素的結果。
公眾對交通安全的認識也有所提高,特別是在《CNN》等外媒對台灣交通問題的報導之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通安全的措施,例如強化行人優先的交通法規,擴寬斑馬線,以及改善道路設計。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導致了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
在台灣,隨著都市人口增加和車輛數量的上升,交通安全已經成為城市發展、公共政策中的一個核心議題。面對日益嚴峻的道路安全挑戰,提高公民交通意識為首要目標。
今年媒體對交通問題的廣泛報導,以及社會行動的增加,顯著提升了公眾對交通安全的關注。
圖 / pexels
為進一步提升道路安全,台灣必須持續關注這一議題,加強法律監管,提升公共交通系統,並教育公眾如何安全使用道路。
從年初《CNN》對行人安全的深入報導,到年中實施的嚴格交通法規,再接下來的大規模遊行活動。這些事件共同推動了公民交通意識的顯著提升。
這些變化不僅反映了社會對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認識,也促使政府實施更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這一挑戰。
圖 / pexels
《CNN》的報導揭示了台灣城市中行人面臨的交通安全危險。報導指出,由於道路狹窄、滿佈停車的機車和汽車、被路燈柱和變壓器箱阻擋,以及店面佔用的情況,行人常被迫走上車道。不一致的人行道設計和高低不平的路面,也對行人的安全構成威脅。
這篇報導對提升公眾對行人安全的認識產生了重大影響。它突顯了台灣交通環境的嚴峻挑戰,使得社會各界對改善道路安全,和行人權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
報導還指出,台灣道路安全問題的核心在於過時的道路工程和設計專業知識,以及以車為中心的規劃,這些問題呼籲政府和相關部門採取更有效的措施來解決。
這種深入的報導不僅提高了公眾意識,也為改善台灣道路安全的努力提供了一個推動力。
自 2023 年 6 月 30 日起,台灣實行新的交通法規,針對不禮讓行人的駕駛者處以最高 6,000 元新台幣的罰款,此前的上限為 3,600 元。違規者將被記 1 點至 3 點,滿 6 點須自費參加道路安全講習。新法的目的是增強行人安全並提升交通規範的遵守率。
這項法律改變對於駕駛者的行為,和行人的安全具有深遠影響。更嚴格的罰則迫使駕駛者在行人穿越道附近行駛時展現更高的警覺性,同時也提醒行人注意自身的行為。
因為許多事故源於行人違規穿越馬路或使用手機。為了進一步加強道路安全,交通部和警政署將加強對行人違規行為的執法。
這項改革是台灣提高道路安全意識、減少交通事故的重要舉措。它不僅增強了駕駛者對行人權利的認識,也提升了行人的安全意識,共同促進了更安全的道路環境。
於 2023 年 8 月 20 日,台灣舉辦了一場名為「還路於民大遊行」的活動,這場遊行的主要起因是連續發生的數起行人交通事故,使得民眾強烈感受到台灣街道對行人的不友好。民間團體發起此次遊行,多個政黨代表參與,目的在於呼籲政府重視行人的路權和交通安全。
遊行的目的是要求政府尊重行人的路權,確保行人在穿越道上能夠安全通行,避免傷害。遊行後,交通部長王國材表示,政府將虛心接受民間團體的建議,並將其列入施政參考。遊行代表提出的訴求和政府的立場基本一致,即尊重行人路權,讓行人安全穿越馬路。
交通部與民團在意見交流會中達成了 8 點共識,包括盤點全台易肇事路口並進行改善、設立民眾提案平台、將都市規劃與設計專家學者、行人路權及身障團體的意見,納入中央審查地方政府的路口段改善計劃。
推動「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的草案研擬等措施,顯示政府對於提升行人交通安全的承諾。
除了台灣人民生活的交通外,旅遊首重也是交通。因此日本對於行人地獄的台灣,出了一份安全指南。其中包括:
日本對於台灣交通的指南不僅是對遊客的一種提醒,更是對台灣社會在交通安全領域需要進行的反思和改進。這是一個重要的機會,讓台灣能夠在保障本地居民和外籍遊客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其城市的國際形象和吸引力。
與日本相比,台灣的交通事故比日本高出 6.7 倍,死亡人數高出 6.5 倍。日本人分析了來台旅遊的日本人發生的事故案例重點:
其實這些在台灣人眼中可能稀鬆平常,但在人本交通發展的理念下,這些觀念應該改變。除了以上這些外,還有台人在日駕車衝撞斑馬線的行人,導致死亡;這與第四點案例不謀而合。
日本對台灣交通安全的看法是關注與憂慮並存的。根據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的分享,台灣的交通環境混亂,駕駛習慣不佳,導致車禍死亡率高於日本。
他強調台灣必須更加重視交通安全問題。《朝日新聞》前駐台記者野島剛則指出台灣汽機車駕駛人對行人的不尊重態度,並提及台灣交通事故的嚴重性。
交通亂象問題,這不僅影響著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成為城市管理和公共政策的重要挑戰。台灣特有的交通問題從表面看似一些隨機的事件,但深入分析則顯示出這些問題背後有著複雜的原因和多重因素的交織。
台灣交通中的一個顯著問題是缺乏妥協精神。這主要體現在駕駛者和行人的行為上,他們往往表現出自我中心的行為,不願意禮讓他人。
如駕駛者經常忽視行人在斑馬線上的優先權,而行人有時則無視交通信號,冒險穿越馬路。這種互不禮讓的現象,在交通流動中製造了潛在的危險,增加了事故發生的風險。
從文化背景來看,這種不願意妥協的行為與台灣社會的特定文化因素有關。台灣的快速都市化和經濟發展帶來了密集的交通流量和高壓的生活方式。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常常急於趕路,導致他們在交通中更加自我中心,忽視他人的安全和權利。此外,台灣傳統文化中對個人空間和時間的重視,也可能導致在道路上不願讓步的行為。
台灣交通安全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駕駛技術的普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與駕照考取過程有關。台灣的駕照考試流程相對簡單,分為筆試和路考兩部分。
筆試主要考核交通規則和安全知識,而路考則著重於基本的車輛操作技能。相較於許多其他國家,台灣駕照的考取難度較低,並且後續也不用再次考核駕駛人的技術。
駕照容易取得的情況下對道安是一大隱患。由於缺乏嚴格的訓練和考核,一些新手駕駛者可能在上路後才面臨真實交通環境中的挑戰,這增加了道路事故的風險。實際上駕駛技能的不足不僅影響到駕駛者本人的安全,也對其他道路使用者構成威脅。
台灣是一個機車使用極為普遍的地區。根據統計,台灣的機車數量高達 14,541,663 台,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機車的大量使用,特別是在都市地區,對交通流量、道路安全以及空氣污染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影響。
機車被廣泛用於日常通勤和商業活動。在城市地區,機車因其靈活性和對擁擠交通的適應能力而受到青睞。它們能夠輕鬆穿梭在繁忙的街道和狹窄的巷弄中,為騎乘者提供了一種快速且經濟的交通方式。
但這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包括交通事故的增加、交通規則的違反以及行人安全的威脅。在鄉村地區,機車同樣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在公共交通服務不足的區域。它們提供了一種連接偏遠地區和城市中心的便捷方式,但同樣存在安全問題和環境影響。
台灣的道路規劃面臨著數個關鍵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交通流量和事故率。其中道路狹窄是一大問題,尤其在城市區域,狹窄的道路常導致交通擁堵和增加事故風險,特別是當大型車輛和機車、行人共享同一道路時。
另外交通標誌在某些地區不夠清晰或不足,這不僅對本地駕駛者構成挑戰,對於新手駕駛者和外來遊客來說更是安全隱患。不清晰或缺乏的標誌可能導致誤解,進而增加違規行為和事故的發生。
而行人設施的不足也是台灣道路規劃中的重大問題。許多城市地區缺乏足夠的人行道、天橋或地下通道,使得行人在穿越馬路時面臨著安全風險。行人穿越設施的不足同時也是交通擁堵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在學校和商業區周邊。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改善駕駛培訓、提高公眾意識、優化道路設計,並促進更安全的交通文化。這些改進將有助於減少交通擁堵,降低事故率,為所有道路使用者創造更安全、更舒適的交通環境。透過這些綜合性措施,可以期待未來台灣交通環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