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上)說到要了解自己個性,制定投資策略以及如何使用SWOT分析去分析自己的優劣勢,在所有的投資工具中我認為最好入門的就是「股票」。
而我們在買「股票」之前,可以先了解一家公司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感興趣的再去投資。
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何有些企業可以屹立近百年?他們是有什麼特質可以維持與其他企業競爭的?
股神巴菲特說:「一間偉大企業的定義如下:在25年或30年仍然能夠保持其偉大企業地位的企業。」因此他發展出一套經濟護城河概念來評估一間企業是否值得長期投資,要想長期持有一檔股票,必須要找到一條又寬又大的經濟護城河的公司。
這個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用簡單的話來說,要將自己想成經營者,以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擁有的公司,想想與其他公司相比有什麼『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例如:成本、品質、規模、客戶喜愛程度、專利等等。
以下我將「護城河」分為5類,並解說各類護城河的概念。
指的是我們對一項產品或服務產生高度的依賴感,當你轉換產品或服務的時候就需要重新學習或適應,會使人覺得這種轉換很麻煩進而維持原先選擇。
例如:當你用慣蘋果的產品,因為使用系統與介面和其他公司不同,如果轉換成其他公司產品,意味著你必須重新去學習新系統之使用方式,為了避免重新適應的時間,就很難隨意轉換其他家公司的產品。
網路效應:「產品的價值會隨著使用者人數的增加而增高。」
當一個好用的產品,藉由網路一傳十,十傳百的擴散,即會形成網路效應,使得我們對於產品有高度的依賴感。
例如:Line、Facebook(Mate)其使用廣泛度,使我們能夠快速與遠方的人聯繫,而不須因為地域或其他因素限制,令許多人依賴這些軟體進行溝通或者聯繫,如今這兩種軟體的使用年齡已經橫跨10~80歲,其網路效應真的太強大了。
1品牌效應:
人們總會有個品牌迷思,認為某些公司出品的東西就是比較好。例如:LV:造型不一定擁有流行元素,外型也不一定人人喜愛,但就是比一般的包包貴2-3倍。
耐吉/愛迪達:形象帶給人們的觀感是年輕、潮流、勵志,並贊助各種運動場合,使大家運動時會第一時間想到並使用該款品牌(漸漸讓大家買鞋穿鞋都會是差不多的品牌),產生群眾效應,然後你就會想跟大家一樣也要有一雙較為風潮的鞋,但是他們賣的鞋可能就是比其他的鞋貴了一些。
2.專利權:假設A企業為了要在某些領域取得長期競爭的優勢,便會在自家公司的某些技術上註冊「專利權」,使其擁有該項技術的專利,當其他企業要在這項領域發展相同技術時,若有侵犯到A企業的專利權,就必須者支付高昂的專利費,使得其他企業在此領域沒競爭優勢。
例如:台積電(TSMC):在晶片製造領域有很多專利技術,競爭對手無法使用該企業的專利技術,使其在這領域有訂價權跟排除其它企業的優勢。
3特許執照:通常為政府核發或允許營業的執照,這類執照於產業市場上通常具有營業業者少量且入門不易高門檻(須達到政府法規的要求,且發照率很低)特性。使其他要進入這些產業的業者需要用很高的時間成本來取得營業執照。如最常見的產業:有金融業、水泥砂石業、石化產業、垃圾焚化業、電信業。
生產管理:利用良好的管理,減少生產上不必要的開銷及損失提高產線的生產效率例。如:鴻海就是利用良好的 企業管理來維持企業在市場的競爭力。
特有資產:可以解釋為擁有天然資源的企業,最常見的是礦業、林業資源。例如:在國外溫帶地區養殖乳牛生產的牛奶產量,會比熱帶、亞熱帶養殖的乳牛,所生產的牛乳量還要多,進而降低生產成本並壓低產品價格使其有競爭優勢。
利用良好的地點來減少不必要的運輸成本。
例如:倉儲業(遠雄港)
當一家公司的生產規模達到5倍以上的時候便能達到以量制價進而壓低成本例如:食品業龍頭統一他們在製造、運送、銷售都有自己的一條龍通路,使自己的產品量能在市場上有一定的佔有率,因為是一條龍通路的關係它們在成本的控管上能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指的是企業規模不大,但是在一定地區市場上佔有絕對優勢,使得競爭對手要進入市場就必須付出高昂的成本,變得難以競爭。(這邊跟特許經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的設施只有一個且貫穿全國)。常見的公司有鐵路公司、機場、管路的運輸業 例如:台灣高鐵。
每一張股票背後都是一家實體企業了解自己持有公司的優勢,當資產價格全面下跌的時候,才不會恐慌賣出,造成不必要損失。